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1 20:06
為持續向投資者普及ETF基礎知識,招商證券攜手十大基金公司,聯合全景網共同舉辦2025年招商證券「招財杯」ETF實盤大賽系列直播,旨在幫助投資者提升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能力,促進ETF市場的健康發展。
2025年10月23日,「招財杯」ETF實盤大賽系列直播邀請到了廣發基金指數投資部基金經理呂鑫、廣發基金投資管理部賬户經理顧植彬,一起探討《衞星產業加速騰飛,如何通過ETF掘金太空經濟新高地?》。
呂鑫表示:中國的衞星產業在政策支持、技術不斷成熟的雙輪驅動下,產業鏈條不斷完善,商業化運營也在加速推進,未來十年的增長潛力非常大。截至2025年8月,「千帆星座」目前已經發射了90顆衞星,約佔第一期目標的13%。我國衞星產業鏈的技術自主性顯著提高,進一步印證我國衞星產業可能到了成熟、技術兑現的關鍵階段。
衞星互聯網產業投資邏輯與2019年的5G、2023至2025年的AI類似,主要分為兩大階段:基建投入期、應用爆發期。參考AI產業,確定性最強、股價爆發時間最早的是產業鏈上游企業。
衞星產業指數對衞星產業鏈實現全鏈條跟蹤,更側重於上游製造,且個股集中度相對同類衞星指數更集中,使得指數在分散風險的同時,更大程度享受產業爆發的機會。
01
中國衞星產業具備后發優勢,
有望實現千億市場規模
顧植彬:首先請您做個關於衞星產業的科普。
呂鑫:我們説到衞星,通常指的是人造衞星,天然衞星像月球這類型的衞星並不是我們之前討論的主要話題或者方向。人造衞星也被大家稱為「衞星」,它的定義是環繞地球或者其他行星在空間軌道上運行的無人航天器。衞星是藉助火箭或者其他運載工具被發射到預定軌道,像天然衞星一樣環繞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然后沿着軌道運行。像我們平時使用的飛機上的wifi,也包括海外的目前依託於星鏈計劃的衞星互聯網都是衞星產業里的具體應用領域,這是衞星的定義和它相關應用的情況。
作為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衞星發射數量佔航天器發射總數的90%以上。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造衞星都是人造地球衞星,當然也包括進行深空探索的人造火星衞星之類的,那可能是更長遠、更遠期的未來應用方向。
衞星的發展歷程歷史上有三個比較關鍵的時間點,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是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發射的。我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是在1970年4月24日發射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2020年建成開通的,這塊系統主要是用於導航領域的衞星方面應用。
最近關注度比較高的可能是美國的星鏈計劃,以及我國的星網工程,包括像「千帆星座」這些具體的衞星星座也有新聞報道。
衞星產業鏈主要包括衞星製造、衞星發射、地面設備製造以及衞星運營及服務四個環節。其中,衞星製造環節包括衞星平臺、衞星荷載。衞星發射環節包括火箭製造、發射服務,像馬斯克SpaceX「筷子夾火箭」就屬於發射環節。地面設備環節包括固定地面站、移動式地面站和用户終端,早期比如廣播的接收、電視信號接收,也是基於衞星這樣的傳輸方式。衞星運營及服務環節包括衞星移動通信服務、寬帶廣播服務以及衞星固定服務,這主要是對衞星星座或者互聯網衞星網絡去做運營的應用環節。
從產值方面來看,2024年全球航天產業總收入約為4150億美元。其中衞星產業總收入大約是3000億美元的體量,佔比75%左右。根據海外衞星互聯網相關研究機構測算,2025年至2030年全球衞星互聯網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速高達18%。因為我國有后發優勢,也在非常快速的技術推進過程中,理論上我們增速會高一些。
具體到中國的衞星產業情況來看,中國市場是在政策支持、技術不斷成熟的雙輪驅動下,產業鏈條不斷完善,商業化運營也在加速推進的市場。未來會成為全球衞星產業重要的增長極。中國衞星通信市場體量有望邁入千億元人民幣級別,未來十年的增長潛力非常大。
02
國內衞星產業鏈到了技術兑現的關鍵階段
顧植彬:從大國博弈的角度來看,面對美國「星鏈」項目的競爭,中國的衞星互聯網產業進度如何?
呂鑫:美國「星鏈計劃」目前已經部署了超7600顆衞星,因為它申報比較早,所以佔據了軌道資源、頻譜資源的先發優勢。
中國目前申請了5.13萬顆低軌衞星軌道資源,並且佔據軌道、頻率相關資源,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拓展非洲等新興市場,以差異化的服務打破壟斷。此外,中國衞星互聯網在應急通信,包括產業智能化等領域,也實現了商業價值的驗證,這是我們國內目前相比跟海外的情況對比。
中國目前是通過國家主導的星網工程,包括地方產業集羣,構建多層次的衞星互聯網體系,目標是部署超過1.2萬顆的衞星覆蓋極低軌、近低軌。截至2025年8月,「千帆星座」目前已經發射了90顆衞星,約佔第一期目標的13%。我國衞星產業鏈的技術自主性顯著提高,進一步印證我國衞星產業可能到了成熟、技術兑現的關鍵階段。
我國現在衞星產業的進程,相比於海外來説偏慢,這是由於我國特殊情況導致的,我國基建、人口分佈情況跟海外也有比較大的差異。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需求差異,本質原因就在於國內的運營商體制都是國有。運營商獲取了特許經營牌照以后,要承擔大量的社會責任,包括前期進行基礎設施投資或者構架,爲了能夠依舊提供普惠的通信服務,就會在偏遠地方、在未來很長時間內投入大量資金,這是不經濟的。但是伴隨着國內互聯網產業發展,將來衞星互聯網構建完成之后,能夠非常方便地在偏遠或者不經濟的地區使用衞星互聯網。
我們做了研究分析,通信基站設備的折舊年限基本上在7—10年,使用壽命基本上是10—20年,也就是説在初始投入的十年之后基站就可以退役了,這樣基本就可以無縫進行衞星互聯網的切換。我們第一批的基礎設施投入在2020年,也就是2030年的時候,就可以對偏遠地區或者不經濟的地區,實現衞星互聯網對地面通信進行完美地替代。這樣我們衞星互聯網就會有比較好的商業化落地模式或者場景。那麼在商業化運營之后,也能使得衞星產業實現正循環。這是從產業宏觀的層面去定位。
從另外角度來看,衞星產業同時也是非常剛性的要求或者需求。像太空中的頻率或者軌道資源,都是一種戰略資源,就是先到先得的資源分配方式,是由ITU國際電聯組織進行分配,它對於衞星發射軌道及時間有具體的要求。就比如説像衞星頻率和軌道申請之后,7年內必須發射第一顆衞星,並且正常運行90天,這是第一個要求。第二個要求就是第一顆衞星發射之后的2年內,必須發射衞星總量的10%,5年內必須發射衞星總量50%,7年內必須將申請的衞星數量100%全部發射完畢。
目前來看也只發射了百分之十幾,根據申報的時間加上未來這樣的時間窗口能算出來,我們最終會發射多少顆衞星,空間非常廣闊。而且爲了去佔據這些頻軌資源,必須完成發射目標。這樣一來,我們衞星產業的整體需求是非常明確的。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射節奏或發射數量,或大幅超出市場預期。
03
重磅政策出臺,明確產業發展路徑
顧植彬:今年8月底,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佈《關於優化業務准入促進衞星通信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市場開放、應用場景、產業生態、資源供給、通信監管等多個方面提出19條支持措施。特別是該意見提出明確發展目標:到2030年,發展衞星通信用户超1000萬。這個文件的出臺,有什麼具體的指導意義?
呂鑫:一句話總結:明確了未來幾年內推動衞星通信業務開放、技術突破和應用場景拓展的具體路徑。
衞星產業是非常關鍵的方向,但怎麼去做,怎麼去推進,一定需要標準。這個文件相當於是把目標、標準、資質都給明確下來。這樣各個環節參與方就能夠有序進行產業推進。
比如牌照發放方,工信部最近向中國聯通頒發了衞星移動通信業務的經營許可證。具有牌照之后,公司就可以依法開展手機直連衞星、應急通信等業務。而此前,已經有一家運營商具備牌照了,並且在2023年9月的時候就推出了手機直連衞星的服務。目前來看,三家運營商當中的另外一家運營商也在申請相關牌照,目前也已經進入審覈的流程。
另外一塊就是政策支持。指導意見中也提出,到2030年,我國發展衞星通信用户要超千萬,推動手機智聯衞星等新模式新業態實現規模應用。政策強調了通過分業務、分階段、分步驟的方式有序推進衞星通信業務的開發,也鼓勵電信運營商,與衞星企業實現共建合作,推動低軌衞星互聯網的建設。因為衞星是工具或者載體,而真正做通信服務的還是三大國有運營商。運營商與衞星企業共同合作,才能夠實現衞星互聯網產業的快速推進。
04
衞星互聯網具備廣覆蓋、低延時、寬帶化、低成本等特點
顧植彬:相較於移動互聯網,衞星互聯網有哪些優勢和特點?
呂鑫:衞星互聯網是基於衞星通信的互聯網,通過一定數量的衞星形成規模組網,從而輻射全球,構建具備實時信息處理的大衞星系統,是一種能夠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終端提供寬帶互聯網接入等通信服務的新型網絡,具有廣覆蓋、低延時、寬帶化、低成本等特點。
衞星互聯網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與地面通信網絡競爭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2000年):以摩托羅拉公司「銥星」星座為代表的多個衞星星座計劃提出,「銥星」星座通過66顆低軌衞星構建一個全球覆蓋的衞星通信網。這個階段主要以提供語音、低速數據、物聯網等服務為主。隨着地面通信系統快速發展,在通信質量、資費價格等方面對衞星通信全面佔優,在與地面通信網絡的競爭中宣告失敗。
對地面通信網絡補充階段(2000至2014年):以新銥星、全球星和軌道通信公司為代表,定位主要是對地面通信系統的補充和延伸。
與地面通信網絡融合階段(2014年至今):以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等為代表的企業開始主導新型衞星互聯網星座建設。當然也是源於技術突破,包括火箭發射、火箭製造,包括衞星製造成本降低,衞星互聯網與地面通信系統進行更多的互補合作、融合發展。衞星工作頻段進一步提高,向着高通量方向持續發展,衞星互聯網建設逐漸步入寬帶互聯網時期。
外部視角:地球近地軌道可容納約六到十數萬顆衞星,而低軌衞星所主要採用的Ku及Ka通信頻段資源也逐漸趨於飽和狀態。到2029年,地球近地軌道預計將部署總計約5.7萬顆低軌衞星,軌位可用空間將所剩無幾。空間軌道和頻段作為能夠滿足通信衞星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已經成為各國衞星企業爭相搶佔的重點資源。
自身視角:「十三五」期間,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為首的央企衞星集團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衞星互聯網計劃,併發射了試驗星。衞星互聯網建設已經上升爲國家戰略性工程,融入遙感工程、導航工程,成為我國天地一體化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應用領域:傳統地面通信骨干網在海洋、沙漠及山區偏遠地區等苛刻環境下鋪設難度大且運營成本高,通過部署傳統通信骨干網絡,在互聯網滲透率低的區域進行延伸普及存在現實障礙。目前,地球上超過70%的地理空間,涉及30億人口未能實現互聯網覆蓋。建設衞星互聯網是解決地球「無互聯網」人口數字鴻溝問題的重要手段,是實現網絡信息地域連續覆蓋普惠共享的有效補充。其中,低軌衞星通信核心商業應用場景主要包括偏遠地區通信、海洋作業及科考寬帶、航空寬帶和災難應急通信等。
05
低軌衞星為主導,
國內以遙感、政府應用為主
顧植彬:目前在軌衞星中,是怎麼分類的?中國衞星主要是哪一類?
呂鑫:按應用領域,衞星可分為通信衞星、導航衞星、遙感衞星。此外,還包括氣象衞星、天文衞星、偵察衞星等。
通信衞星用作無線電通信中繼站,通過轉發無線電信號傳輸電話、電報、傳真和數據等,是世界上應用最早、最廣的衞星之一。導航衞星從衞星上連續發射無線電信號,為用户提供導航定位。遙感衞星主要用於探測。
全球或美國來看,通信衞星為產業第一大組成;我國從已知信息來看,遙感衞星為第一大組成。
按下游使用對象,衞星可分為商用衞星、軍用衞星、政府衞星、民用衞星以及兩用衞星等。全球來看,商用衞星為第一大組成;我國來看,政府衞星為第一大組成。
按照軌道高度,衞星主要分為低軌(2000公里以下)、中軌(2000公里到3.5萬公里以下)、高軌(3.5萬公里以上)三類。基於不同軌道構建的衞星通信系統,在覆蓋範圍、系統容量,傳輸延時、衞星壽命等方面,具有不同特點。其中低軌衞星由於傳輸時延小、鏈路損耗低、發射靈活、應用場景豐富、整體制造成本低,非常適合衞星互聯網業務的發展。
全球來看,低軌道衞星為第一大組成,發射數量近兩年高增。根據UCS Satellite Database,截至2021年底,全球低軌道衞星共有4078顆,佔比達80%以上;2020年以來,低軌道衞星發射數量爆發式增長,全球在2020至2021年分別發射1150顆、1697顆衞星,其中有軌道高度數據披露的低軌道衞星數量分別為1122顆、1664顆,佔比分別為97.6%、98.1%。我國近年來衞星發射也以低軌道衞星為主。
06
產業發展初期,上游確定性最強
顧植彬:國內的衞星產業鏈,目前的上中下游是怎麼劃分的?有哪些投資機會?在這麼多環節中,您最關注哪個環節?
呂鑫:衞星產業鏈主要包括衞星製造、衞星發射、地面設備製造以及衞星運營及服務四個環節。衞星製造、衞星發射均屬於產業上游,地面設備製造及運營服務則涵蓋了中下游。投資機會方面,因為整個產業在國內都屬於初期階段,每個階段都具備較好的投資機會,只是節奏上可能會有所不同。
衞星互聯網產業投資邏輯與2019年的5G、2023至2025年的AI類似,主要分為兩大階段:基建投入期、應用爆發期。
基建投入期,產業鏈公司賺取的收入和利潤基本來自於最下游廠商的資本開支,重點關注最下游資本開支是否具備爆發性和持續性。
應用爆發期,產業鏈公司賺取的收入和利潤主要來自於各類應用場景開拓及滲透率不斷提升,此時主要投資邏輯及關注點轉變為應用空間有多大、滲透率提升。
參考AI產業,確定性最強、股價爆發時間最早的是產業鏈上游企業。例如大模型突破后,最先成就的是上游相關標的。
07
衞星產業指數聚焦上游、
個股集中度更高
顧植彬:衞星產業指數會對衞星產業鏈的哪些環節進行跟蹤?
呂鑫:衞星產業指數對衞星產業鏈是全鏈條跟蹤,既涵蓋上游製造發射,也涵蓋下游應用。相比於同類指數,更側重於上游製造。這個指數的編制方案使得指數更加聚焦上游,純度更高。行業分佈方面,下游行業佔比偏低,上游佔比高。
顧植彬:映射到個股權重上,個股的集中度是比較分散還是向龍頭集中?
呂鑫:個股集中度相對同類衞星指數更集中一些。衞星產業指數是採用營收佔比調整市值加權,使得指數更聚焦在衞星產業。前十大個股衞星相關的權重更高,對於政策利好的反應鋭度也有望更強些。指數已經分散了風險,在相關領域提高了暴露度,使得指數在分散風險的同時,更大程度享受產業爆發的機會。
顧植彬:目前指數和龍頭個股的估值情況如何?
呂鑫:目前指數的估值和龍頭個股的估值均處於相對適中的位置。但由於衞星產業處於非常初期階段,從0—1階段,這個產業特殊,產業沒有大的風險,成長空間大,研發投入較高,所以對於成長型行業,看估值意義也不大。
08
中國資產相對便宜,
「存款搬家」仍在持續
顧植彬:當前股市已經漲了不少,投資者多少有點「恐高情緒」?
呂鑫:覆盤7月份以來快速上漲原因,主要是市場對於預期下行風險跟上行空間的不對稱所致。
過去三到四年,A股市場整體偏弱。原因在於市場有兩方面擔憂,一方面是國內的基本面風險,包括房地產風險、債務風險一直沒有得到出清。去年「924」之后,這種趨勢和擔憂發生了扭轉。再到今年四月份,關税風險進一步出清。因為后來特朗普一直在TACO,大家意識到關税風險沒有想象的嚴重。因此,在七月份就形成了下行風險跟上行空間不對稱的局面,導致市場快速上行。
我們從中美資產的估值比價來看,中國科技股相比於海外、美國科技股的估值依然處於歷史偏低位置。也就是説,從客觀數據上來講,中國資產還不算貴,而且空間較大。
去年,80%以上海外基金經理支持美股例外論,認為美股會永遠漲這樣的觀點。但今年調研就出現了反轉,已經有70%以上的基金經理認為美股例外論不可能持續。這樣必然會有一大波權益資金從美股市場流入其他市場,包括新興市場、中國市場。從長期投資邏輯上來看,國內有望承接持續的外資流入。
另外,這一波行情很多媒體或者專業機構都會提到「存款搬家」。到目前為止,「存款搬家」還在持續,空間較大,只要「存款搬家」不結束,市場就不太會有大幅回調。
結構上也有一些機會,比如像衞星產業就是較好的關注方向,因為它在這波行情里漲幅不算特別大。
顧植彬:從估值層面來看,滬深300非金融股債收益差仍有性價比。從資金層面來看,覆盤歷史我們發現,淨資金流入是市場較好的領先指標。從2024年開始,監管舉措推出、資金積極入市,市場一直處於大幅淨流入狀態。從配置角度來看,居民的待投資金有望成為增量資金的來源之一,以及海外主權基金配置再平衡帶來增量資金流,均對市場表現提供了有力支撐。此外,今年以來,投資者對於市場的信心處於不斷增強的狀態。
09
降息周期優選高成長性,
關注衞星產業機會
顧植彬:美聯儲已經開啟了2025年首次降息,對科技板塊,特別是衞星賽道的投資有哪些影響?
呂鑫:科技板塊估值差較大,國內處於低位水平。
研究歷史經驗,降息即利好成長,也利好科技。美聯儲每次存在降息預期,漲幅最高的就是納斯達克,因為納斯達克的科技含量、成長風格也是在美股市場里面最突出的。
在科技板塊里面,也要優選結構性方向。因為在每輪降息的時點,可能因為其他原因,部分科技板塊已經有所反映、漲幅很高了。所以要選擇滯漲的,或者是處於產業初期的方向,勝率纔會更高。在成長板塊里面,衞星產業方向相對契合。首先,它前期的漲幅不高,不是前期AI的這一波亮點。但是未來它有望跟AI結合。現在也提到「算力上天」,推理算力可能考慮到延時的限制約束,通過衞星互聯網能更好地降低信號傳輸延時;而且推理端的算力數據傳輸容量也比較大,所以這個方向將來也有可能跟AI有一定關聯。
另外,從產業維度來看,衞星產業屬於非常初期的階段。首先,前面有海外市場的驗證和引導,另外國內是從0到1的階段。相當於既有成功案例,又有比較好的時機。這個時候就是較好的佈局時點和方向。
本文節選自廣發基金《衞星產業加速騰飛,如何通過ETF掘金太空經濟新高地?》主題直播,分享嘉賓為廣發基金指數投資部基金經理呂鑫(F0470000000100)、廣發基金投資管理部賬户經理顧植彬(F0340000000384),文本內容根據嘉賓觀點整理。嘉賓觀點及廣發基金觀點不代表我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