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9·24」行情以來券商權益自營掀「加倉潮」:多家規模翻倍,部分機構精準做波段

2025-10-31 20:20

截至昨晚,A股券商行業的2025年三季報發佈完畢,拆分各大業務板塊,自營業務仍然是券商創收的第一大項。

以往券商自營業務注重非方向性投資,固收類的資產佔比較高。不過,隨着「9·24」以來行情走牛,以及政策鼓勵券商加大權益類投資,近一年內,業內多家券商的權益類自營規模實現大幅增長。

據統計,以「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淨資本」的口徑計算,今年三季度末前的一年間,信達證券中銀證券首創證券西部證券等多家券商的權益類自營規模都出現成倍增長。而隨着A股市場的波動,近一年來,一些券商也在權益自營上做起了「波段」。

近一年來上市券商權益自營規模增長超10%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42家上市券商自營業務的收入規模分別為1117.8億元(同比增長74.6%)、1868.6億元(同比增長43.83%)。儘管增速不如經紀業務,但前三季度自營業務仍然穩居券商最賺錢業務地位。

由於券商自營業務與市場高度關聯,面臨較高的市場風險,在市場震盪的情況下,投資收益的實現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而以往券商自營業務固收類的資產佔比較高,不少券商的自營部門甚至缺乏專門負責權益自營的團隊。

隨着「9·24」以來行情走牛,以及政策鼓勵券商加大權益類投資,近一年內,業內多家券商的權益類自營規模實現大幅提升。

據Choice數據統計,以「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淨資本」(權益類證券及其衍生品包括:股票、存託憑證、權益類基金、股指期貨、權益互換、權益類期權等)的口徑計算,今年三季度末前的一年間,信達證券、中銀證券、首創證券、西部證券、南京證券等多家券商的權益類自營規模都出現成倍增長。

近一年來上市券商權益自營規模增幅 

近一年來上市券商權益自營規模增幅 

具體而言,去年三季度末,信達證券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淨資本的比例只有0.88%,到今年三季度末已激增至30.8%,其中上半年這一比例大幅增長了26個百分點,顯示公司明顯加大了權益類自營的規模。據統計,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信達證券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規模為71.48億元,近一年的增幅高達4378%。

除此之外,浙商證券東吳證券東興證券山西證券等券商「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淨資本」近一年來的增幅也較大。

總體而言,據統計,截至今年三季度末,42家上市券商的權益自營總規模達5096.8億元,而去年三季度末的總規模為4564.23億元,近一年來上市券商權益自營總規模增長了11.7%。

然而,券商權益類自營規模增幅與自營收入的增幅並不都成正比。據Choice數據統計,信達證券(前三季度自營收入同比增幅為58.9%)、中銀證券(-7.86%)、首創證券(52.9%)、西部證券(15%)、南京證券(16.9%)、浙商證券(141%)、東吳證券(46%)、東興證券(22.8%)、山西證券(2.16%)今年前三季度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速的均值為38.6%,低於42家上市券商43.8%的整體水平。

多家券商權益自營進行「波段」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年來,儘管市場慢牛格局已然清晰,但A股市場依然有幾次較大的波動,一些券商也在權益自營上做起了「波段」。

從權益自營的規模變化來看,去年「9·24」行情以來,西部證券的權益自營盤做了一次「大波段」。2024年9月末,西部證券的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淨資本的比例為8.03%,12月末則下降至1.97%,顯示在去年四季度西部證券的權益自營曾有較大幅度的減倉;進入2025年,西部證券又開始加倉, 截至今年3月末,西部證券的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淨資本為6.88%,6月末增至10.89%,2025年9月末進一步增加至18.14%。

類似的情形在東北證券國海證券也有出現。去年三季度末,東北證券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淨資本一度達38%,不過到年底大幅降至19.9%,今年以來權益自營規模再度大幅回升;去年三季度末,國海證券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淨資本為7.89%,到年底則大幅降至2.22%,今年以來權益自營規模持續回升,到三季度末已增至10.63%。

與此同時,另一方面,近一年來,華西證券華林證券中原證券國金證券財通證券等「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淨資本」出現了較大的降幅。不過,今年下半年來,這些券商的權益類自營規模大多跟隨市場走強而水漲船高。其中,今年三季度,華西證券的權益自營規模環比出現了大幅增長。

相比之下,在近一年間,更強調自營業務去方向化的頭部券商的「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淨資本」波動顯得相對平穩。其中,銀河證券、東方證券華泰證券廣發證券等大型券商近一年來的權益類自營規模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而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權益自營規模超300億元的券商總共有國泰海通、華泰證券、中信證券、廣發證券、中國銀河申萬宏源國信證券等7家,其中國泰海通的規模達573.7億元。不過,中信證券非銀團隊認為,由於各家證券公司近年來持續推動權益類資產去方向化轉型,且OCI資產公允價值波動無法直接影響利潤表,因此相較固收自營業務,權益自營規模與投資收益的直接關聯度有限。

據中信證券非銀團隊此前發佈的研報,從各大券商權益類資產中方向性投資的偏好角度觀察,根據2024年末股價敏感型Var 值/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衍生品規模測算,華泰證券和中金公司對衝能力較強,該比例控制在萬分之六十以下,而國泰海通、廣發證券、方正證券和東北證券該比例均超萬分之八十,顯示出相對較強的方向性偏好。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