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1 20:53
近日發佈的「十五五」規劃建議,「人工智能」被提及8次。而在前瞻未來產業方面,具身智能等被列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025年以來,人工智能堪稱風頭最盛的產業。資本快速湧入,爆品大模型一再迭代,人形機器人成為各大科技展會主角,城市之間「AI之都」的頭銜爭奪戰日益激烈。
作為中部第一城,武漢自然是不想缺席。
實際上,武漢已有一定的產業基礎,比如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千家,其中有80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具身智能供應鏈方面,上下游零部件企業集聚光谷,已實現31個關鍵零部件實現85%覆蓋率。2025年福布斯中國人工智能科技企業TOP50中,武漢有9家入圍,佔全國近1/5。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得益於高校資源、產業基礎和政策支持等,武漢的人工智能產業現已站上全國第一方陣。
現階段來看,武漢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有三大優勢,一是「芯、屏、端、網」等人工智能配套產業迅猛發展,二是人工智能尤其是具身智能應用型企業數量頗多,三是武漢強大的人工智能科研機構和高校。
不過他也提到,國內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也在爭相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高地,武漢當有其側重,即依託湖北乃至中部地區龐大的製造業,通過「人工智能+」來改造傳統制造業,以此推動產業結構換新、撬動經濟增長。
躋身第一方陣
人工智能熱潮湧動,當一線城市和東南沿海強市吸引大多數看客注意力時,地處中部的武漢,默默創造了多項亮眼指標。
據當地媒體,截至2024年底,武漢人工智能企業總量達1326家,產業規模突破700億元。2025年1-9月,武漢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1100億元,同比增長近30%。按此計算,近五年複合增長率接近40%。
快速增長背后,武漢佈局人工智能產業已久。
早在2020年,武漢就獲批成為中部首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彼時就對人工智能領域核心技術攻關、應用場景拓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等方面做出具體佈局。
其后兩年,武漢又相繼佈局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和超算中心,打造全國首個「智算+超算」多樣化算力集羣,並加大對大模型研發、場景應用的支持力度。
2025年堪稱人工智能產業爆發性增長的一年,武漢政策動作更加密集。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年初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在新興產業佈局方面,就提到推動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產業規模增長20%以上,並提出擴大高性能算力等基建佈局。
其后的2月、3月、6月、10月,武漢陸續就人工智能產業發佈專門政策,制定全年工作方案,面向符合條件的企業、平臺和項目給予多方位支持,其中專門發文面向人形機器人產業多環節設置真金白銀獎勵。
產業政策迭出背后,武漢的目標是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近期湖北發佈的《關於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力爭到2027年,全省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3500億元,進入全國人工智能城市發展第一梯隊。
「目前武漢人工智能產業已經處在全國第一方陣。」盤和林分析,從2025 福布斯中國人工智能科技企業TOP50名單來看,武漢入圍數量9家,僅次於北上廣;同時,當地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也逐年攀升。
盤和林表示,武漢光谷作為湖北人工智能核心區域,聚集了整個湖北七成的人工智能企業,武漢從芯片到軟硬件,再到大模型應用,打造形成了人工智能全產業鏈條。
「科教高地」輻射效應
不過長期來看,我國一眾科創高地、產業重鎮的崛起過程中,根本驅動力在於地方要素資源稟賦、地理條件等,政策更多是因勢利導。
從這個視角觀察,武漢人工智能產業崛起,靠的是當地高校資源、產業基礎、應用場景豐富、市場龐大、地理交通條件等。
人才是科創的第一動力,武漢素有「科教高地」之稱。公開資料顯示,武漢有92所高校、100多家科研院所,不乏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全國頂尖院校,當地人才總量接近300萬人、居全國城市前列。
不過另一邊,受限於製造業偏重、服務業偏傳統,就業容量和薪資水平有限,武漢一度出現留不住人才的局面。
就上述困境,近年武漢從鼓勵和支持創業、推進人才生活保障、要求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適當比例招募當地應屆生、通過產業建設提供更多優質崗位等,推進高校資源轉化為創新動能。
在這個過程中,加碼人工智能產業和推動「大學生留漢」實現正向循環。
今年5月,作為國內專注AI、大數據、物聯網的人工智能領域中堅型企業,盛視科技(總部深圳)將第二總部落户武漢光谷。企業負責人在提及選址原因時,就視武漢人才資源為一大優勢。據湖北日報,盛世科技武漢總部已有超300名研發人員入駐,其中本地高校招聘佔比達90%。
此外,小米智能家電工廠也於2024年8月落户光谷。
高校資源之外,產業基礎是武漢人工智能產業的另一大支撐。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張永偉指出,智能汽車和具身機器人、飛行汽車在供應鏈上的重合度已超過60%,在很大程度上這二者就是一個產業。
畢竟某種程度上,智能汽車就是特定場景下的出行「機器人」。
基於此,武漢作為傳統汽車重鎮,為人工智能產業尤其是具身智能,提供一定技術基礎和豐富零部件配套,當地人工智能企業中,有造車背景的不在少數。
舉個例子,武漢泛洲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過去深耕汽車零部件30多年,近年開始佈局人形機器人產業。公司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車用減速器有70%的工藝和機器人用諧波減速器是一樣的,關鍵在於攻破30%的新技術,當下他們正在推進新型諧波減速器研發測試。
根據預測,諧波減速器作為人形機器人關節部位、核心零部件之一,未來諧波減速器市場需求缺口將超千萬台。
依託中部龐大製造業
不止汽車產業,武漢「芯、屏、端、網」(光電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產業迅猛發展,也為人工智能產業提供良好配套。
其中,國家存儲器基地的建設,可以説是武漢獨一無二的優勢。
公開資料顯示,光谷已聚集光電子核心產業鏈規模以上企業1000余家,這里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製生產基地,還是國內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這些都為具身智能產業實現零部件配套快速響應、優質供給。
再者,人工智能驅動經濟增長的關鍵途徑之一,即是賦能傳統制造業,通過自動化生產流程、優化供應鏈管理和智能決策支持,提升製造業生產效率,優化生產結構,降低運營成本。
武漢乃至湖北向來是製造業重鎮,可以為當地人工智能領域技術成果轉化提供豐富試煉場和龐大市場空間。這也是武漢之於全國其他人工智能高地的一大差異化優勢。
盤和林認為,武漢的人工智能發展是有側重的,即依託於武漢、湖北乃至中部地區龐大的製造業,武漢積極通過「人工智能+」改造傳統制造業。
從近年政策條文看,武漢對具備製造業賦能能力的人形機器人更加重視,而相關企業轉移武漢,既因為看到當地龐大的市場空間,「也因為看到了武漢在人形機器人方面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
地處中部之中,武漢地理優勢進一步凸顯。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磊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和內需拉昇的背景下,中部地區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地理優勢進一步凸顯,並轉化為對人力、資本、技術等要素的集聚能力。
「從企業視角來看,內需拉昇也意味着迎來更大的國內市場,那麼在這個更大的市場範圍尋找自己的區位時,企業會優先考慮交通的便利性,中部地區被選中的機率自然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