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歐施壓下,德國政府被爆擬花20億歐元要求德企換下中國通信設備

2025-10-31 22:32

【文/觀察者網 王一】儘管美國、歐盟多年來輪番「敲打」,德國運營商在替換中國通信公司華為和中興的設備一事上仍進展緩慢,他們更青睞中企性價比更高的產品。然而,知情人士對美媒透露,德國政府正考慮動用公共資金,向德國電信及其他電信運營商提供「補償」,推動他們換下華為的設備。

美國彭博社10月31日指出,這一動向意味着,德國可能以納税人資金推動全國電信網絡的「去華為化」,而這將是一場成本高昂的網絡重建。多年來,德國電信運營商一直在抵制政府所謂的「基於安全考慮的換機令」。如今若方案落地,等於政府以財政支出彌補其損失,也意味着德國數字基礎設施的投入將大幅增加,而在這一領域,德國已落后於多數歐洲國家。

知情人士稱,相關金額仍在討論之中,德國政府尚未決定是採取一次性更換還是分階段推進。單在德國替換華為設備的成本就超過20億歐元(約合165億元人民幣)。部分方案設想中,政府可能動用國防或基礎設施專項資金向電信公司支付補貼。討論仍在進行中,具體細節和時間表尚未確定。

德國總理府和財政部發言人沒有迴應媒體的置評請求,只是將提問轉交給德國內政部。內政部發言人回覆説,他們並不知曉此類考慮。

德國電信拒絕就這一報道發表評論,僅表示不會「參與猜測」。該公司補充説,德國三大運營商於2024年7月與政府簽署了有關中企設備使用的具有約束力的協議,這些協議仍在執行中。另一家德國電信運營商沃達豐以及在德國運營網絡的西班牙電信集團拒絕置評。

華為網站

報道分析稱,此舉可能會導致德國總理默茨在國內面臨新一輪關於公共資金使用的質疑。

今年3月,他高喊着「不惜一切代價」提高德國競爭力,推動設立了一項5000億歐元的基礎設施特別基金,已被市場稱作「財政火箭炮」。同時,德國聯邦議院還通過了一項涉及數千億歐元的財政方案草案,批准修訂德國《基本法》,以擴大債務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國防開支和氣候保護等關鍵領域。

德國頂着國內壓力也要動用公共資金,要求運營商換掉中企設備的原因在於美國和歐盟的施壓。

作為歐洲、非洲主要電信設備提供商以及在全球範圍內獲得5G合同數量最多的企業之一,華為早就被美國政府盯上了。自特朗普第一屆政府起,美國就以莫須有的「潛在的間諜活動、網絡攻擊與基礎設施破壞風險」為由,禁止本土運營商使用華為設備,還施壓盟國中斷與其的合作。

在美國的壓力下,英國拒絕與中國公司合作在英國建設5G基礎設施。2020年,歐盟發佈建議,要求將華為等設備供應商排除在歐盟地區5G網絡建設的供應鏈之外。2023年6月,歐盟委員會表示,中國通信公司華為和中興對歐盟安全構成風險,宣佈不再使用這兩家公司的服務。

但大多數歐盟成員國都不願放棄中國5G設備。「歐洲動態」(Euractiv)網站今年3月援引一份歐洲議會文件報道稱,至少14個歐盟國家不想在發展5G網絡方面減少對中國通信公司華為和中興設備的依賴。

而德國,此前因在替換中國設備上「進展緩慢」,遭到歐盟委員會內對華強硬派人士的點名批評。業內人士稱,德國目前仍有近六成電信設備來自中國。

面對外部壓力,德國政府2024年與多家電信運營商達成協議,計劃自2029年起徹底排除包括華為和中興在內的中國企業設備。具體計劃分兩階段執行:第一階段要求各運營商在2026年前移除核心網絡中的中國技術;第二階段則要求在2029年底前全面清除來自中國廠商的通信塔、傳輸線路與天線設備等。

華為德國公司當時迴應説,「至今仍沒有任何可理解的證據或可信場景表明,華為技術在任何形式上構成安全風險」,同時強調其「長期以來都是德國創新、安全可靠的通信技術供應商」。

美國《外交學者》雜誌網站去年7月分析稱,歐盟想將中國設備供應商排除在5G網絡建設之外,面臨的首要問題並非「安全」而是「成本」。華為和中興能以更低價格提供5G基礎設施,對運營商而言是高性價比的選擇,一旦被迫改用愛立信、諾基亞或三星的設備,成本將顯著上升,消費者價格也可能隨之上漲,5G服務推廣進度也會被迫放緩。對於預算有限的國家,這種財政壓力可能直接拖慢技術發展與網絡建設。

報道進一步表示,全面替換中企設備也會造成全球供應鏈和市場的震盪,其他供應商可能難以立即擴大產能以滿足需求。而在技術層面,將不同廠商的部件整合進現有網絡本身就非常複雜且耗時。

彭博社也指出,儘管政治壓力不斷,華為仍是德國運營商青睞的合作伙伴——其產品價格更低、性能更優。知情人士稱,沃達豐近期還簽署了新的無線電與天線採購合同,以維持其德國網絡中華為設備的現有佔比。

為保留華為選項,德國電信今年初也曾在高層遊說。據悉,默茨的聯盟黨與社會民主黨(社民黨)在組閣談判中,原始文件擬寫明「僅來自可信國家的部件」可用於關鍵基礎設施,但最終這部分文字被修改爲「僅可信部件」,刪除了「國家」的字樣。

知情人士透露,這一「臨門一腳」的調整,是德國電信首席執行官蒂莫託伊斯·赫特格斯與聯盟黨主席延斯·施潘溝通后的結果。不過,施潘的辦公室否認有此對話,稱相關報道「不屬實」。

知情人士還稱,在持續的外部施壓下,德國電信今年早些時候已主動與默茨政府接觸,探討是否可以利用新設的基礎設施基金,為替換華為設備的行動提供財政支持,雙方磋商迄今仍在進行中。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