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金融」不斷深化 政策文件正研究編制

2025-10-31 22: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當下,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I)技術產生了智能效應,與各行業深度鏈接、同向賦能。從2025外灘年會到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人工智能+金融」成為熱議的重點議題之一。

記者從這些會議獲悉,多家金融機構正在深入佈局「人工智能+」相關行動,推動相關場景應用不斷擴圍。與此同時,金融管理部門也在研究編制「人工智能+金融」政策文件。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推進「人工智能+金融」創新試點的同時,相關風險挑戰也需予以高度重視。

應用擴圍 「人工智能+金融」佈局漸深入

人工智能引領新一輪技術革命,不論是銀行、保險還是證券基金,都在深入佈局「人工智能+」。今年以來,這一態勢尤其明顯,以銀行為例,從「數字化」進階到「智能化」,「人工智能+」行動已成為重要抓手。例如,工行今年發佈《領航AI+行動計劃》,招行在中報提出以「AI First」引領數智招行建設。

人工智能與金融業務場景的融合也逐漸深化。根據中國建設銀行最新發布的三季報,其體系化推進人工智能應用建設,金融大模型已累計支撐347個業務場景,優化「幫得」客户經理智能助理、授信審批等場景功能,重點推進網點員工問題智能響應、財富管理「虛擬專家」等標杆場景建設,優化經營管理模式,賦能員工,提升服務客户體驗。

在2025金融街論壇金融科技大會上,興業銀行首席信息官唐家才介紹稱,興業銀行在2025年初發布興業銀行「人工智能+」行動方案框架(2025-2027年),推進AI在各領域落地。「我們也將人工智能應用情況作為一個考覈指標,加入到了全行業務條線的考覈指標中,激勵大家更好地擁抱AI、應用AI」,唐家才説,行動方案框架發佈后,取得了不錯的效果,AI智能體數量相較年初有大幅增長。

唐家才還透露,不滿足於AI的「點狀應用」,興業銀行正在「體系化、全流程」推進智能化改造,深度探索AI在業務全鏈路中發揮最大價值。「我們希望將一些重點項目打造成全行的標杆項目,並輻射帶動一批業務流程的優化。」他説。

國泰海通首席信息官俞楓介紹,國泰海通前瞻佈局,全面升級「ALL in AI」人工智能應用戰略,創新算力、模型、數據三大舉措,落地千億級參數垂類大模型,2025年推出行業首個全AI智能APP「靈犀」,推動大模型在智能服務、投顧、投研等九大領域全面應用。

引導發展 管理部門釋放政策信號

金融機構佈局升溫,金融管理部門也着力推進「人工智能+金融」健康穩妥發展。

實際上,在國務院於今年8月底發佈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中就對推動金融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提出明確要求。近日,金融管理部門在相關論壇也透露出下一步引導發展的方向和舉措。

在2025成方金融科技論壇——「數據驅動 智慧為民」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李興鋒圍繞「數據驅動 智慧為民」主題,分享了深化運用金融科技,推動金融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助力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思考。「深化‘人工智能+’,印發實施深化運用金融科技推動金融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通知,研究編制‘人工智能+金融’政策文件,組織建設金融領域國家人工智能行業應用中試基地,切實激活金融服務新動能。」李興鋒説。

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金融科技大會資本市場金融科技論壇上,中國證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李超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進,作為戰略性新興技術的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資本市場的生態和運行模式,要規範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規避可能帶來的風險,要加強數據安全保障和業務風險防控,合規開展業務,切實保護好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李超説,要聚焦高價值應用場景,推動業務技術深度融合。探索開展「人工智能+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專項試點,加強風險控制和容錯包容。在符合國家和行業要求,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持續深化人工智能在關鍵業務場景的研究與應用,推動創新服務模式的規模化應用,探索更多的「成功經驗」,寫好「數字金融」這篇大文章。

駕馭創新 相關風險挑戰需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人工智能+金融」不斷推進,一些隨之產生的風險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關注,這些風險對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監管均提出挑戰,需予以重視。

從金融機構角度而言,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肖遠企在2025外灘年會上表示,在微觀層面,單家金融機構主要面臨模型穩定性風險和數據治理風險,前者因AI應用高度依賴模型支撐業務拓展而凸顯重要性,后者則涉及數據來源選擇、質量把控及事后評估監測等關鍵環節。

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數智化時代下的金融風險防控與協同治理」平行論壇上,農業銀行總法律顧問趙廷軍也表示,人工智能應用在推動銀行業經營模式變革、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提出了新的要求。

「數據質量的高低、模型設計的合理性以及算法的科學性,直接決定了人工智能應用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一旦數據、模型或算法自身存在缺陷,便可能導致錯誤的用户畫像或錯誤的信貸決策等,從而衍生出新的金融風險。」趙廷軍説。

而從金融監管角度而言,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2025外灘年會上指出,各類金融機構和活動如果運用AI,應提供透明、可解釋的模型。但實際上AI的發展,特別是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必然帶來模型的黑箱性,未來,監管可能需要面對黑箱模型產生的結果,進行調節或監管金融市場。另外,如果AI模型大量運用短期高頻數據,學習結果很可能也是高頻、短期、技術性的,可能與金融穩健和宏觀調控所需要的面向基礎面、長遠穩定性的要求不一致,這個問題確實需要認真對待和解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