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三省」為「道」,AI為「術」:「AI in All」背后,中國平安重新定義服務邊際 沈安蓓

2025-10-31 19:26

中國平安三季報近日出爐,其強勁的增長動能、卓越的新業務價值與大幅躍升的投資業績,共同構成了這份報告的亮點,引發行業矚目。

同時,AI護城河的構建也是三季報的亮點內容之一。AI時代,金融業正迎來突破式變革。一方面,AI大幅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AI也加深了客户的服務體驗。

從提出「省心、省時、省錢」的「三省」理念,到全面擁抱AI技術,中國平安不僅重塑了自身的服務模式,也重新定義了金融服務業態的邊際。這種演進本質上是一場 「以客户為中心」的價值觀驅動下的系統性變革。

「三省」為「道」,AI作「術」

在過去,保險業一直存在着低頻的痛點,想要與客户保持頻繁互動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近年來,隨着保險產品普遍步入紅海時代,「比責任、拼價格」的競爭模式已難以為繼,頭部險企率先切換賽道,將服務嵌入保障鏈條,而這一轉型恰好擊中行業痛點,不僅使保險變得高頻,同時也構建了新的競爭壁壘。

服務的最高境界,不是單方面的成本付出,而價值共創:既為客户帶來極致的體驗,也為保險公司帶來自我價值的實現;既在當期利潤表里創造現金流,更在資產負債表中積累「關係資產」,最終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指數級溢價。

作為保險業的「服務前鋒」,中國平安自創立以來就一直將服務放在與產品同等重要的位置,產品創新之路同樣伴隨着服務升級之旅。

2021年,平安首次提出「省心、省時、又省錢」的「三省」理念,2024年將「三省」升級為全集團的「頭號工程」,與「綜合金融+醫療養老」雙輪並行、科技驅動戰略深度融合。

如今,隨着平安集團的全面數字化轉型,AI正在成為踐行「三省」服務理念最具力量的科技內核。

在2025年中報業績發佈會上,中國平安聯席CEO郭曉濤透露,目前平安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邏輯是要「AI in All」,即用AI把整個金融和醫療養老的價值鏈從頭到尾全部改造一遍,進而達到「五智」的效果,即智能營銷、智能服務、智能經營、智能運營、智能管理,重構服務銷售範式。

「五智」的落地,最直接的效果是企業端降本增效、客户端提升體驗。比如,依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前沿技術,平安構建數字覈保新模式,2025年前三季度,實現94%的壽險保單秒級覈保,閃賠佔比58%;平安 AI 坐席服務量超12.92億次,覆蓋平安80%的客服總量,快速響應、解決消費者諮詢、投訴問題,有效降低人工坐席成本;平安積極推動AI編碼工具應用,AI代碼滲透率達10%,有效賦能研發人員效率提升。

事實上,並非只有平安在服務領域加碼AI。AI時代,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在朝着該方向努力,於是,這就進入了一個「個性化」與「同質化」的悖論:當所有機構都採用AI時,可能導致服務決策趨同。

而平安的優勢在於其「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的生態閉環產生的獨特數據和場景,平安以垂域數據庫為數據基礎,擁有的數據庫包括金融庫、醫療庫、公司經營庫等,其海量數據處於世界領先梯隊,亦是AI創造價值的核心基礎。

目前,平安擁有的海量數據處於世界領先梯隊,是AI創造價值的核心基礎。平安的數據庫沉澱30萬億字節數據,覆蓋近2.50億個人客户;平安基於海量數據訓練大模型,持續深化金融和醫養領域垂域大模型的建設,積累超3.2萬億高質量文本語料,31萬小時帶標註的語音語料,超75億圖片語料。

「道術結合」拓展服務邊界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有專家認為,AI技術的廣泛應用,意味着人類文明開啟了從「純碳基」走向「硅碳混合」的時代。在這一過程中,技術不再只是外部工具,而是每個人、每家機構不可或缺的「體外器官」。打破 「個性化」 與 「規模化」 矛盾,通過 AI 實現大規模專屬服務​;規模化個性化AI 實現批量交付專屬服務,平衡成本與差異​。

這一幕如今正在中國平安上演,「三省」服務理念已與AI全面融合,深深的嵌入到平安的各個業務線中。

在理賠場景下,平安壽險的「111極速賠」服務,客户「一句話報案」,AI自動識別和錄入信息,案件智能審覈,最快一分鍾內賠款到賬,讓客户感覺省心又省時,這過程中減少了人工介入,對企業來説,又降低了運營成本。

車輛出險是財產險公司的高頻場景,但事實上,大量的「險情」都是小擦小碰,在過去,即便開車撞到馬路牙子,也要等查勘員到現場,還要等個把小時待查勘員拍照、定損之后送到修理廠,可能半天就過去了,客户體驗極差。對於保險公司來説,要僱傭大量的查勘員,每人至少配輛車,最終都計入了成本。

「如今隨着AI技術的介入,客户只需要打個電話,在企業微信按機器人的要求拍一些照片,錄一段環繞車輛360度的視頻提交上來,AI就通過智能圖像的技術,檢測到客户的車到底碰了哪里,涉不涉及到人傷,應該賠多少錢,並自動把錢打過去,類似的中小案件都能用AI處理。」這是AI加持下的車險理賠的一個典型場景。

在醫療養老場景下,平安好醫生的「AI醫生」可用於在線醫療的預診分診、問診環節,提升就診效率。名醫數字分身通過大模型賦能複雜疾病管理,讓更多疑難雜症,也將獲得優質醫療資源的精準診療。當地處偏遠縣城的一位用户,偶然發現乳腺超聲報告異常時,她點開平安好醫生APP聯繫她的「名醫數字分身」,一位乳腺科專家的數字人分身將為她答疑解惑,最快3小時更可獲得名醫本人的音視頻直連和線下進一步就診安排。

在在小微企業服務場景中,平安融易通過AI視頻貸款方案「行雲」,客户可零文字輸入、與AI客服「面對面」溝通完成融資申請,大幅降低等待時間。AI模型還能精準評估小微企業風險,提供更合適的融資方案,讓融資變得更省心、省時,也可能更省錢。

可以看到,平安並非簡單地將AI作為炫技的工具,而是讓其緊密服務於「三省」的核心理念,融入到業務流程的重構、客户體驗的優化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中,最終重新定義了服務的邊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且精準高效、富有温度。

從被動響應到先知先決

AI不僅是爲了服務好客户,為客户省心、省時、省錢,更為重要還要將客户服務領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從被動的、響應式的服務,升級為主動的、預測性的、乃至自動化的服務。它不再是「客户有問題,我來解決」,而是「在客户發現問題之前,我就已經預見並處理了它」,甚至「在客户表達出需求之前,我就已經準備好了方案」。

比如平安產險通過風險減量智能服務平臺「鷹眼系統」,以其背后的AI、時空大數據引擎、氣象災害模型等多項創新技術預警颱風走向,防災減災。

據統計,僅2025年上半年,鷹眼系統就在全國範圍內預警25.9萬場自然災害,發出預警信息42.6億條,線下提供現場服務超10萬次,覆蓋6400萬企業和個人客户;同時部署了1.4萬套物聯網監測設備,為超過5000家企業的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AI時代,「人防+技防」模式為防災減災注入新動能。10月13日,在第36個國際減災日,為推進災害韌性建設,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平安產險正式推出「平安颱風風險地圖」、「平安颱風巨災模型」,創建行業首個平安應急物資倉,覆蓋「災前-災中-災后」全流程服務。

這種「先知先決先行」的本質,不僅讓服務變得無形、無感、卻又無處不在,為客户帶來「省心、省時、省錢」的體驗,也將客户服務從成本轉變為一個價值創造中心,進而實現客户與企業的雙贏。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