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1 21:05
(來源:汽車縱橫AutoReview)
在經歷了十多年的曲折發展后,國內的Robotaxi企業終於站在了看到「曙光」的關鍵節點,開始踏上了海外發展之路。
在完成了初步的技術驗證、市場探索和運營實踐后,國內的Robotaxi企業紛紛把手「伸」向了海外。
蘿卜快跑在今年7月和8月先后與Uber(即優步)和Lyft達成了戰略合作,並將在全球不同區域展開部署;文遠知行出海較早,在阿聯酋和迪拜運營過一段時間后,今年9月11日又在比利時魯汶落地自動駕駛小巴Robobus,歐洲市場的佈局再進一步;今年早些時候,小馬智行宣佈其Robotaxi服務和車隊將在今年下半年接入Uber平臺,並在中東市場率先啟動。9月20日,小馬智行宣佈正式進入新加坡市場,與當地最大的交通運營服務商康福德高(ComfortDelGro Corporation)合作部署自動駕駛車輛和相關服務。
在經歷了十多年的曲折發展后,國內的Robotaxi企業終於站在了發展的關鍵節點。雖然很難評價當前究竟是不是進行海外佈局的好時機,但對於終見「曙光」的自動駕駛科技公司來説,他們目前確實已經擁有了立足國內、面向全球的底氣與勇氣。
走出國門,面向世界
今年可以被稱為自動駕駛科技公司的出海「淘金」之年。在經歷了「大浪淘沙」之后,倖存下來的幾家頭部自動駕駛科技公司,不約而同地走出國門,探索海外更廣闊的天地。
文遠知行出海較早,相較於此前的「單點突破」,今年進入了「多地開花」的新時期。2021年,文遠知行與阿聯酋本地企業Bayanat(現名Space42)建立合作,在阿布扎比推出面向公眾的Robotaxi服務,運營區域為當地最繁華的兩個島,亞斯島和薩蒂亞特島;2023年,文遠知行順利拿下了阿聯酋乃至中東第一張自動駕駛牌照;2024年9月,文遠知行與Uber建立戰略合作,推動文遠知行自動駕駛車輛上線Uber平臺。同年12月,文遠知行宣佈,雙方合作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正式落地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這是Uber平臺首次在美國以外的地區上線自動駕駛車輛;2025年4月,文遠知行與Uber合作的Robotaxi出行服務拓展至迪拜,進入中東第二座城市。
另一位在自動駕駛領域的資深「玩家」——小馬智行,其實一直都處於國內外業務同步推進的狀態。據悉,小馬智行在2019年就已經獲得美國加州的Robotaxi牌照;2024年,小馬智行與韓國科技公司GemVaxLink成立合資公司,同時與新加坡出租車運營商康福德高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2024年,小馬智行與歐洲盧森堡大公國政府簽署諒解備忘錄,計劃在當地建立歐洲區域研發中心,聚焦自動駕駛前沿技術研發,併爲歐洲市場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今年5月,小馬智行與Uber達成戰略合作,率先在中東接入其平臺;7月,小馬智行簽約迪拜交通局,計劃2026年實現全無人運營;9月5日,小馬智行宣佈與卡塔爾國家運輸公司Mowasalat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自動駕駛技術在卡塔爾落地。
相較之下,蘿卜快跑一直都聚焦於國內業務,近段時間纔開始拓展海外市場。今年7月,蘿卜快跑與Uber建立戰略伙伴關係,年內將率先在亞洲、中東等市場部署第六代無人駕駛汽車;8月,百度與Lyft達成戰略合作,計劃2026年通過Lyft平臺將Robotaxi引入英國和德國等地,后續逐步擴大至數千輛規模,實現歐洲無人駕駛規模化落地。
從全球佈局規模來看,文遠知行「步子」邁得最大,已經擁有了六個國家或地區的自動駕駛牌照,包括沙特、中國、阿聯酋、新加坡、法國和美國,其業務版圖成功覆蓋全球十一個國家;小馬智行同樣進展迅速,目前全球佈局已覆蓋美國和新加坡、韓國、阿聯酋、卡塔爾等亞洲和中東地區,以及歐洲的盧森堡,目前已在韓國首爾核心區域江南區和盧森堡倫寧根市開啟測試,並與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RTA)戰略合作,將在當地落地Robotaxi車隊,道路測試即將開啟;相較之下,蘿卜快跑目前只在迪拜開展道路驗證測試,並正在全力推進中東和新加坡市場的相關業務。
技術初步成熟,規模化成關鍵
「出海業務開展的技術動因,主要是自動駕駛技術已具備快速複製和落地的能力,這是后續探索業務商業化的基礎。」小馬智行副總裁、北京研發中心負責人張寧在接受《汽車縱橫》採訪時表示,另一方面,除中美以外,更多國家和地區大力推進自動駕駛技術在本國落地,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這些都給自動駕駛技術出海提供了契機。
Robotaxi正在從技術驗證的前期逐步進入商業化運營探索與實踐的新時期,這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哈囉Robotaxi業務首席科學家Yolanda認為,當下,Robotaxi最優的技術路徑已日益明確,例如以數據驅動、搭載端到端技術等,在可靠性和穩定性上也已經得到了一定的驗證。在他看來,無人駕駛Robotaxi正處於技術拐點,一旦突破了技術和市場瓶頸,將迎來規模化擴展的機遇。
正如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迪拜WGS大會上所説,創新的核心在於降低成本和提升生產力。成本的快速下降成爲了推動行業向前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引擎,特別是在產業鏈相對完整和成熟的中國。蘿卜快跑提到,百度的第六代無人車整車成本相較於五代車下降60%,價格只需要20多萬元。小馬智行透露,在今年上海車展發佈的第七代自動駕駛軟硬件系統通過全車規標準,使得生產物料(BOM)成本較上一代大幅下降70%,從第六代到第七代系統,小馬智行的車載計算單元成本下降80%,激光雷達成本下降68%。
下一步,擴大規模、提高經濟效益是行業向前邁進的關鍵。「千台規模是一個分水嶺。」張寧曾表示,在北上廣深一類的城市中,當Robotaxi投放量達到千台規模時,運營收入和成本纔會達到平衡。越過這個點,就會進入車輛投放量越大、企業毛利越高、運營成本越低、服務體驗越好、用户黏性越強的良性循環。在千台規模之后,Robotaxi企業也可以擁有更強的供應鏈議價權,更好地攤銷成本。
當前,我國幾家頭部自動駕駛科技企業均在擴張規模的道路上不斷加速,訂單量的大幅上漲帶來了營收的增加,甚至盈利的曙光。蘿卜快跑今年一季度訂單量達140萬單,截至2025年5月,蘿卜快跑已在全球範圍內累計提供超1100萬次的出行服務。李彥宏前不久透露,蘿卜快跑在武漢已經實現單車收支平衡;小馬智行Robotaxi商業化運營覆蓋北上廣深等地,總面積超2000平方公里,2025年底車隊規模將達到千輛。財報顯示,小馬智行二季度總營收達1.54億元,同比增長75.9%;文遠知行在財報中披露,其全球自動駕駛車隊規模已突破1200輛,二季度營收1.27億元,同比增長60.8%。
儘管國際化佈局意味着更多成本的投入與風險增加,但無論是出於規模擴張,還是品牌打造的考慮,亦或者是從加速中國企業技術方案全球化商業化應用的角度出發,中國的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加速國際化運營,都將獲得更大的收益。
首選中東,合作為主要方式
有意思的是,不同於我國汽車出口的傳統重點地區,中東地區成爲了國內自動駕駛企業海外佈局的首選。
張寧告訴記者,在選擇落地國家或地區時,主要看重當地在自動駕駛技術發展有較強的意願,並有相應的開放政策,願意擁抱技術。相比中國和美國產業積累和發展,這些國家的技術和產業發展處在較前期或者比較空白的階段;另一方面,道路基礎設施整體水平需要較為完善,且具備汽車及電子零部件產業鏈基礎。同時,這些國家還面臨人口老齡化、司機短缺等問題,因此有潛在的市場和變革需求,這也是小馬智行首先選擇這些國家的原因和背景。
業內人士指出,中東市場之所以成為中國自動駕駛企業出海的核心地區,原因在於擁有三大獨特優勢。首先,政策支持力度大。沙特「2030願景」與阿聯酋「D33計劃」均將自動駕駛列為經濟轉型重點,通過開放測試牌照、提供資金吸引海外企業落地。其他中東各國也在積極推動智能交通建設;其次,當地道路條件優越,城市規劃規整,道路標識清晰,複雜路況較少,自動駕駛技術適配難度較低;再次,單位經濟效益高。當地出行需求旺盛,用户付費意願強,且人工成本高,自動駕駛替代優勢明顯,有助於企業快速實現成本回收。
相對的,東南亞人口基數大,出行市場潛力可觀,因此也成爲了中國Robotaxi走向海外的重點地區,但基礎設施與法規尚在完善中;而歐洲市場出行需求穩定,用户對新技術接受度高,但法規要求嚴格,落地周期較長。目前這兩大地區也成爲了國內自動駕駛公司出海的主要「陣地」。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在打開國際市場時,為幫助海外用户更好地接受新品牌,中國自動駕駛科技公司更傾向於借用國際企業的平臺,已經放棄自研的Uber就成爲了較好的合作對象。資料顯示,Uber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移動出行服務平臺之一,業務覆蓋500多個城市,2024年月活躍用户數達到1.71億。在自動駕駛領域,Uber起步較早,旗下自動駕駛部門ATG的估值曾一度超過72億美元,但在2020年,Uber轉變策略,以40億美元的價格將ATG出售給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Aurora,此后一直通過與外部企業合作的形式來佈局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
文遠知行相關負責人表示:「Uber是全球領先的出行平臺,擁有豐富的全球化運營經驗和成熟的城市服務網絡,雙方合作能夠形成技術、場景、商業三方高度互補,實現雙贏。同時,通過與Uber合作,文遠知行可以更快速接入其國際市場的出行業務,加速自動駕駛商業化和本地運營能力建設。此外,這一合作也有助於公司后續拓展更多國際合作夥伴與客户。」
小馬智行CTO樓天城也提出:「與Uber合作,對小馬智行來説,是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我們希望可以利用成本和比較成熟的技術優勢,在國際市場發揮Robotaxi的價值。」
中國車企優勢明顯,挑戰仍存
在張寧看來,「自動駕駛正處在大規模商業化前夜」成為共識,在這個節點逐步推進出海業務,恰好能在產業大規模落地時,為更多用户和地區帶去技術的便利,實現社會和經濟效應。
不過,引起關注的是,作為當前在Robotaxi產業走在最前面的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雙方卻還未迎來真正意義上的「正面交鋒」。和集體出海的中國企業不同,更早起步的Waymo,其經營範圍主要還是在本土市場。今年5月,Waymo宣佈累計完成訂單已經超過1000萬單。截至2025年7月中旬,Waymo的累計運營里程達到了1億英里,約合1.61億公里。車隊規模方面,目前Waymo在四個核心城市的車輛總數超過1500輛,預計到2026年有望達到3500輛。
對於兩者目前發展策略的差異,張寧認為,「中國方案」出海擁有很多先天優勢。例如中國人口密度高、車輛多,測試場景和路況豐富,有利於自動駕駛技術迭代,系統處理複雜場景能力可能更強。再加上中國自動駕駛產業鏈成熟,汽車智能化水平較高,企業出海時能更快推動目的國自動駕駛應用落地。此外,中國對自動駕駛相關政策比較開放,甚至領先於技術狀態,因此在各界的支持下,企業積累了更多經驗和資源,也為海外市場提供了可複製的技術、政策和商業化模式。
不過,中國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海外法律法規存在差異,准入門檻高,各國自然環境和交通路況存在顯著差異,必須進行深度本地化調整與系統優化,以及商業化運營模式仍無「定式」,還處於摸索階段等。高盛預測,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場規模將達400億至457億美元,2040年自動駕駛汽車市場或突破1.2萬億美元。機遇與挑戰並存,中國想要在Robotaxi的全球道路實現領先,還任重道遠。
注:本文首發於《汽車縱橫》雜誌2025年10月刊「熱點追蹤」欄目,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