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倫敦證券交易所轉型:新的市場動態

2025-10-31 20:47

第三季度,倫敦證券交易所(LSE)多年來首次跌出全球前20名IPO市場,在彭博社評級中排名第23位。對於這家長期以來一直躋身全球領先的公開募股場所之列並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資本的交易所來説,這是一個意想不到的轉變。在目前的排名中,它被新加坡、墨西哥甚至阿曼的交易所超越。

乍一看,倫敦似乎確實正在失去影響力。但如果深入研究,根本原因是IPO本身近年來已經失去了人氣:由於高利率,許多公司寧願推迟上市。根據安永報告,截至2024年底,全球IPO總數為1215起,而2023年為1351起。

投資者也一直持謹慎態度。在當前的環境下,很難預測哪些公司上市會成功,哪些不會。因此,資本已被引導到其他工具。然而,情況正在逐漸發生變化:世界各地的利率都在下降,打開了機會之窗,尤其是對於科技公司來説。

在此背景下,每個經濟體都有自己的反應。英國決定不再等待外部條件改善,而是抓住時機進行系統性變革。英國脱歐后,英國開始建立自己的監管體系,獨立於布魯塞爾和華盛頓。該國實際上承認它無法同時滿足歐洲和美國的標準,並決定製定自己的英國監管模式。

您可能會滿足於享用一份不適合您胃口的豐盛盛宴。或者,您可以自己準備布丁--也許不那麼盛大,但根據您的喜好精心製作。倫敦已經接受了布丁方法。這意味着英國明白自己正在失去數量,但希望建立一個制定遊戲規則且不必與外國官僚機構競爭的體系。在排名中,這看起來像是吸引力的下降和下降,但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模式的變化。倫敦仍然是重要的資本中心,但它現在的角色是展示自治權。

事實上,每家公司都會自行決定在哪里上市,而且這並不總是因為對倫敦的偏見。例如,聯合利華(LSE:ULVR)根本不會離開英國。然而,英國脱歐后,監管分歧使得在歐盟和英國框架內保持平等地位變得不切實際。作為一家擁有深厚歐洲血統的公司,聯合利華已將阿姆斯特丹指定為其冰淇淋部門的主要上市地點,同時保留在倫敦的二次上市地點。這並不是完全的背離,更像是一種戰略再平衡,將倫敦作為其雙重上市結構的一部分,確保進入美國和英國沒有完全搬遷的市場。

此外,公司的自我認同也發揮了作用。以ESG議程為例。形式上,它存在於歐洲和英國,但即使在這個縮寫(環境、社會、治理)中,不同地區的重點也有所不同。對於歐洲來説,ESG是任何高度關注環境友好性的法規的強制性組成部分。在英國,方法更加靈活,在某些領域更加關注社會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企業選擇更接近其理念的市場。最終,這不是倫敦失去吸引力的問題。

與此同時,沒有必要否認亞洲市場的作用正在不斷增強。過去一年,亞洲IPO總規模猛增80%。儘管如此,這些市場的前景現在似乎有點被誇大了。

然而,這種勢頭遵循了幾個經濟體常見的歷史模式。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20世紀90年代的韓國和2000年代的中國都經歷了爆炸性的出口拉動型增長,但隨着人口壓力、債務上升和全球貿易動態的轉變,卻面臨結構性放緩。這些轉變並不一致或不可避免,但它們確實凸顯了數十年來維持高增長過程中反覆出現的挑戰。當然,我們可以以其適應性的管理體系和韌性來特別指出新加坡,但它仍然是例外而不是規則。為此,我們應繼續謹慎對待亞洲作為長期穩定增長的可靠引擎。

短期內,我寧願押注歐洲。例如,越來越多的公司在波蘭上市,而其他公司則選擇阿姆斯特丹和斯德哥爾摩。這只是歐洲市場有能力穩定增長的眾多例子之一。最重要的是不要屈服於危言聳聽的情緒,而是冷靜地看待任何市場,不要過度恐慌。倫敦確實失去了一些容量,但在我看來,它不應該被註銷。

Beninga免責聲明:本文來自一位無償外部撰稿人。它並不代表Beninga的報道,並且未經內容或準確性編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