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1 20:32
【文/觀察者網 王力】
10月30日,胡潤研究院發佈《2025胡潤女企業家榜》。翰森製藥(03692.HK)創始人鍾慧娟與38歲的女兒孫遠以1410億元財富首次登頂中國女首富,較去年財富增長640億元,漲幅達83%。這也是首位來自生命健康領域的女首富。榜單顯示,鍾慧娟母女合計持股市值逾2100億。
64歲的鍾慧娟是江蘇連雲港人,其丈夫為恆瑞醫藥創始人孫飄揚。這對被業內稱為「中國最牛醫藥夫妻檔」的組合,分別執掌着兩家市值超千億的製藥企業。過去一年,受翰森創新葯及國際合作產品放量帶動,公司市值實現翻番。2025年以來,翰森製藥股價累計上漲超115%,截至發稿前,公司股價報35.78港元/股,市值達2166.53億。
從中學化學教師到中國女首富,鍾慧娟的人生軌跡頗具戲劇性。多年前,翰森製藥靠着生產《我不是藥神》里原型格列衞等仿製藥起家,讓「天價藥」變成「平價藥」,但隨着集採政策推行,仿製藥利潤被大幅壓縮,翰森不得不選擇一條更艱難的路——轉型創新葯。
仿製藥企業轉型為創新葯龍頭的過程,也折射出中國醫藥行業近三十年來的發展變遷。公司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創新葯收入佔比已達82.7%,海外授權交易頻繁落地。這一系列變化背后,既有政策引導下的行業轉型壓力,也有企業持續高研發投入的戰略選擇。
21歲當老師,35歲棄鐵飯碗:十幾人小廠到千億帝國的豪賭
鍾慧娟1961年4月出生於江蘇連雲港一個普通工薪家庭。1982年,21歲的她從徐州大學化學專業本科畢業后,回到家鄉連雲港延安中學擔任化學教師,端起了令人羨慕的「鐵飯碗」。同年,藥物化學專業畢業的孫飄揚被分配到連雲港製藥廠工作,后來成為該廠廠長。這家國營工廠后來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醫藥上市公司之一——恆瑞醫藥。
1995年成為鍾慧娟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孫飄揚與一位香港投資人共同創辦了一家新的製藥公司,即后來的翰森製藥前身——江蘇豪森藥業。由於孫飄揚當時仍在國有企業工作,身份受限,鍾慧娟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放棄穩定的教師工作,接手這家只有十幾名員工的小企業。
這個決定在當時看來充滿風險。一位國企管理者的妻子放棄體制內工作下海經商,在90年代中期的連雲港並不常見。但鍾慧娟顯然有着超越常人的判斷力和執行力。她利用化學專業背景,將企業定位於醫藥製造領域,選擇從仿製藥切入市場。
創業初期的艱辛可想而知。鍾慧娟帶領十幾人的團隊,從產品研發到生產銷售,事無鉅細。但她在產品創新和研發上從不吝惜投入,這為公司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她的帶領下,翰森製藥逐步開發和生產出抗生素類、抗腫瘤類、精神類、內分泌類、消化系統類等國家級新葯30多個,其中多項產品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
憑藉在仿製藥領域的首仿優勢,翰森製藥迅速成長。公司的奧氮平片、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等產品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在業內確立了地位。到2010年代中期,翰森製藥已經發展成為中國重要的仿製藥企業之一。
此后2018年,公司的「昕維」成為首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伊馬替尼,這也意味着《我不是藥神》里治療白血病的靶向藥格列衞的國產仿製藥「昕維」被證明與原研藥藥效一致。
然而,醫藥行業的政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2018年以來,藥品集中採購政策全面推開,仿製藥價格大幅下降,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翰森製藥的仿製藥業務板塊受到衝擊,2020年營收增速明顯放緩。面對行業變局,鍾慧娟果斷決定轉型創新葯。
然而創新葯研發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對於一家以仿製藥起家的企業來説,轉型並非易事。鍾慧娟大幅增加研發投入,從海內外引進高端人才,建立起覆蓋上海、連雲港、常州及美國馬里蘭州的四個研發中心。
2019年6月14日,鍾慧娟正式帶領翰森製藥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當年港股醫藥行業的明星IPO。上市當天,翰森製藥市值一度突破1500億港元,鍾慧娟的身家也隨之大幅增長。
上市后的翰森製藥加速了創新轉型的步伐。公司創新葯數量從2019年之前的1款增加到目前的多款,創新葯收入佔比持續提升。女兒孫遠也逐步參與到公司管理中,母女二人共同持有翰森製藥超過66%的股份。
股價暴漲115%卻被稱「老實人」:GSK、默沙東搶着給錢,BD交易超50億美元
翰森製藥的轉型成效在近年來的財報中得到充分體現。2024年全年,公司實現總收入122.61億元,同比增長21.3%;歸母淨利潤43.72億元,同比增長33.4%。其中,創新葯與合作產品銷售收入達94.77億元,同比增長38.1%,佔總收入比例上升至77.3%。進入2025年,這一趨勢進一步強化。上半年公司實現收入74.34億元,同比增長14.3%;淨利潤31.35億元,同比增長15%。創新葯與合作產品銷售收入達61.45億元,佔總收入比例提升至82.7%,已經成為驅動業績增長的核心動力。
創新葯收入的快速增長背后,是翰森製藥持續的高研發投入。2024年,公司研發開支約27.02億元,同比增長28.8%,佔總收入比例超過20%。2025年上半年,研發開支約14.41億元,同比增長20.4%。公司擁有專業研發團隊1800余人,正在推進超過70項創新葯臨牀試驗,分屬40余個候選創新葯。
從產品管線來看,翰森製藥現有30多款創新葯物正在開發,覆蓋抗腫瘤、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代謝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個領域。已上市的創新葯包括中國首個原研三代EGFR-TKI阿美樂(阿美替尼)、首個原研慢性髓性白血病新型二代TKI豪森昕福、首個原研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恆沐、首個原研GLP-1RA周製劑孚來美,以及全球唯一獲批上市的EPO模擬肽聖羅萊等。
值得關注的是,翰森製藥在ADC(抗體偶聯藥物)領域的佈局。公司已啟動5項ADC藥物臨牀試驗,顯示出在這一前沿領域的技術積累。ADC藥物被認為是腫瘤治療的重要方向,全球多家制藥巨頭都在積極佈局。
海外授權交易成為翰森製藥業績的重要增長點,也是最具戲劇性的變化。2024年以來,國際製藥巨頭爭相向翰森製藥拋出橄欖枝。與葛蘭素史克(GSK)就ADC藥物HS-20093達成許可協議,GSK支付1.85億美元首付款,交易總額高達17.1億美元。2024年底,公司就GLP-1受體激動劑HS-10535與默沙東達成合作,獲得1.12億美元首付款,潛在總金額最多達20.12億美元。此外,公司還與羅氏達成15億美元的授權交易。
業內人士指出,翰森製藥已經形成「研發-授權-反哺研發」的正向循環。雖然每筆交易的首付款並不算特別高,但足以保證公司業績的穩定增長,同時為后續研發提供資金支持。需要注意的是,BD交易中的里程碑付款高度依賴產品后續的臨牀試驗進展、監管審批以及商業化表現,實現存在不確定性。
從仿製藥企業到創新葯龍頭,翰森製藥的轉型歷時多年。2022年曾是轉型陣痛期,當年創新葯數量從1款增加到7款,創新葯收入佔比首次超過仿製藥達到50.6%,但營收和淨利潤首次出現負增長。經過兩年調整,公司業績在2024年開始明顯回升,轉型戰略逐步得到市場驗證。
鍾慧娟母女的財富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翰森製藥股價的上漲。2025年以來,受創新葯板塊整體回暖以及公司基本面改善的雙重推動,翰森製藥股價累計上漲超115%。不過,與其他三大本土製藥企業相比,翰森製藥在資本市場的關注度依然相對較低,業內人士將其形容為醫藥界的「老實人」——專注研發,較少製造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