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日韓包車旅遊,9成是黑車?

2025-10-31 20:24

01

「我沒有打算收錢,所以不算黑車。」

前陣子,日本新宮市警方逮捕了一名剛出院的26歲中國籍男子,罪名是該男子涉嫌「開黑車」致人死亡。

據日本媒體報道,9月30日該男子駕駛一輛「白牌」私家車,拉了7名中國遊客,在和歌山縣新宮市168號國道上跟一輛卡車迎面相撞,導致車內1名女性遊客死亡。

儘管審訊中該男子一口咬死説自己沒收錢,但經警方調查發現車費已經提前預付。

經常去日本的朋友應該知道,綠色牌照纔是日本合法的營運車輛,白牌車在日本就是私家車。

這幾年日本熱度一直很高,疫情之前國人去日本包車旅遊,很多都坐過這種白牌黑車。

理由很簡單,價格比綠牌車便宜,司機是華人,溝通、支付啥的都方便,加上派車的還是國內知名的大平臺,在遊客眼里也是「正規渠道」。

但白牌車的風險也顯而易見,沒有乘客保險,一旦出了交通事故,遊客沒有賠償,只能自己扛,還有就是司機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司機是留學生,或者是旅遊簽證專門過來撈金的。

對於白牌黑車,日本官方的立場向來是嚴厲打擊,這幾年包括東京、名古屋、京都、神户等在內的熱門城市,就抓了很多白牌車司機和幕后老闆。

比如,今年2月底日本警方破獲一起非法運營「黑車」案件,對包括6名中國籍人員在內的10名涉案嫌疑人進行立案調查。

「黑車」團伙的老闆是一對50多歲的中國籍夫婦,參與「黑車」運營的司機至少有30人,主要通過微信羣收客,提供前往京都、大阪、神户、奈良等旅遊熱門地的接送服務。 

據警方掌握的情況,從2023年5月開始,這對夫婦干了一年后,賬上流水達到了3100萬日元,平均每天進賬8萬多日元,司機的日收入約在1.8萬至2萬日元之間,折算下大約900人民幣。

讓我沒想到的是,近幾年很多白牌車司機,爲了避開日本警察對白牌黑車的監管,加上社交媒體上各種博主的綠牌科普,機智的白牌司機看風向不對,也跟着完成了「轉型」——租塊綠牌。

02

簡單來説,就是用自己的車,掛靠在租車公司上綠牌,每個月交份子錢,年金保險自己交,相當於花錢租個綠牌。

「人還是以前白牌車那一批人,換湯不換藥,天天堵在機場蹲點,把租車市場搞的烏煙瘴氣,還一天到晚舉報別的白牌車司機。」

用日本業者A總的話來説,這種掛靠的綠牌車本質上跟白牌車沒區別,他們和租車公司沒有勞動關係,更別說按照合規程序運營了,只是很多遊客不知情情。

「疫情前,綠牌和白牌的比例大概是5:5,這幾年嚴打,多了很多掛靠車,現在綠牌的比例可能去到7成左右。」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租一塊綠牌費用大概在15萬日元左右,但靠着綠牌車拉客的便利,司機月收入可以做到100萬日元,人民幣4萬元以上。

兜兜轉轉,還是同一批司機,你能説換上綠牌,就正規了嗎?正應了那句,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

事實上,日本對於掛靠綠牌車的監管,也已經有了苗頭。前不久,日本國土交通大臣中野洋昌就表示,已經在羽田空港進行調查,如果確認有綠牌出租行為,將依法處理。

在韓國旅行社業者B總看來,「黑車」不只是日本一個地區的頑疾,而是全球華人旅遊市場的通病。「不論日韓、澳洲還是歐洲,全球有華人遊客的地方就有黑車,應該說合法車輛不到一成。」

聽她這麼一説我有點半信半疑,國內大一點的包車平臺不都很正規嗎,有的還請了明星代言,我把疑問拋給她。

「平臺資質是正規,也跟下邊的車隊也簽了合同,但你想一下,國外車隊能用的華人司機從哪來?真有那麼多永住跟長期簽證的華人來開出租車?」

「以前是留學生,現在隨便一個旅遊籤,過來租臺車或者買台二手車,都可以上這些大平臺接單,干得好一個月就把買車錢賺回來了。」

「我在首爾認識做這個行業的上千人,但能信得過的公司不超過5家......」

03

B總一頓輸出下來,讓我想起前段時間法國華人旅遊協會發布的一則公開聲明,矛頭直接指向從國內空降、持旅遊簽證的「黑車司導」。

聲明中提到,今年在意大利,瑞士和法國等歐洲國家頻繁出現的一種現象:部分人員通過國內旅遊平臺和旅行社等組織的國內人員持旅遊短期簽證入境,駕駛租用車輛進行與入境目的不符,違法從事載客帶團的司機兼導遊工作(簡稱「空降」司導)。

翻譯過來就是,國內「空降」到歐洲的黑車司導,低價攬客,擾亂了正常市場秩序,搶了本地華人旅行社的飯碗,要堅決抵制。

但在B總眼里,海外黑車司導現象也不是這一兩年了,不是發篇聲明喊幾句抵制就能解決的問題。

「都是爲了生計,人性在金錢面前太脆弱了。」B總説的很直白,「在日韓、歐洲開黑車,不説多了一天掙個上千人民幣,一個月下來也是好幾萬,比在國內工資高太多,導致現在很多人削尖腦袋,用旅遊籤也要過來干。」

對此,有網友總結的很精闢,與其在國內卷網約車,不如去國外開黑車。這幾年大家都在談「出海」,從這個角度看,去國外開黑車的這批人,將內卷輸出到了海外,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出海」?

除了利益驅動之外,在B總看來,國內在線旅遊平臺在其中扮演了推手角色。

「遊客在平臺沒少花錢,但去掉平臺抽點,真到車隊手里的沒多少,加各個平臺競爭,把車隊價格壓的很低,車隊爲了生存只能找更便宜的黑車。」

對於這一點,作為平臺的包車供應商,日本業者A總就深有體會,他直言,「現在一些平臺給到自營車隊的協議價格,比日本陸運法規定的限價還要低。」

這也間接導致,原本正規車隊,也只能把單子派給黑車司機。一個扎心的現狀是在海外租車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環境下,不搞點自費項目,正規車隊可能根本活不下去。

「羊毛出在羊身上,很多黑車看着價格便宜,但行程里面可能會有購物店或者自費項目,用這些附加收入去彌補車費。」

「再就是遊客的消費習慣,現在團隊遊客基本消失了,都是這種小包團,很多遊客貪便宜,默認平臺有保障,還把中文導遊當成了加分項,卻不知道接送他們的司機很可能就是旅遊籤,過來開黑車的。」

聊天最后,我問B總,為什麼當地不管呢?她笑了笑,「不是不管,是查不過來,比如像濟州島,總共才幾十萬人口,但來濟州島的中國遊客一年上百萬,根本沒有那麼多警力去查。」

這讓我想起今年暑期中國旅遊團在意大利被洗劫一空的事情,以目前歐洲的治安狀況,連小偷都抓不過來,更別說去查黑車了,所以纔有了法國華人旅行社的自發聲明。

「現在黑車司機也在進化,以前在機場蹲點,現在有攝像頭了,他們不接機了,直接去酒店等客人。作為乘客,其實也不好防範,你可以要求看司機駕照,但你總不能要求看司機簽證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旅訊」,作者:胡彪,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