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速度發展,更要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2025-10-31 06:47

(來源:安徽新聞網)

轉自:安徽新聞網

尹同躍:安徽汽車工業出海是做得比較早的,規模也比較大。如何通過汽車出海帶動安徽其他工業產品一同出海?

出海要解決雙向貿易問題,我們在「全球賣」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全球買?我們「縱向地出去」,如何實現「縱向地回來」?這些問題都是可持續性發展課題。可持續性過去主要聚焦在資金領域,現在要考慮的可能更多。

我們到外面去建一個市場,一定要去審視自己,別人討厭我們什麼,別人喜歡我們什麼,能不能把喜歡我們的點做得大一點,把其他的點減小一點。

我們出海,一定是先想這些東西,然后才能夠融入當地,成為當地一分子,成為當地文化的組成部分。

2024年,安徽整車出口量躍居全國第一,佔全國比重1/4。全國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1輛是「安徽造」。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繼續保持汽車出口第一的位次,出口汽車(含底盤)80.2萬輛,同比增加17.8%。

皖企奇瑞是常年的出口銷冠。作為國內頭部車企,2024年奇瑞汽車出口量達114.5萬輛,刷新中國車企出口紀錄,連續22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

不久前,奇瑞汽車在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募資規模達91.4億港元,成為年內港股市場規模最大的車企IPO。奇瑞汽車上市募集資金的計劃投向包括:研發不同車型和版本的乘用車以擴大產品組合,下一代汽車及先進技術的研發,拓展海外市場及執行全球化策略,提升安徽蕪湖的生產設施,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走出去,是奇瑞的一步大棋。從2001年首批10輛風雲轎車出口開始,奇瑞就開啟了國內、國際雙市場佈局,成為最早走出國門的中國汽車品牌。20多年來,「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在哪里,為哪里),奇瑞秉持全球化理念,一方面和海外國家、海外合作伙伴合作共贏,在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等全價值鏈開展合作,實現成果共享;另一方面則深度融入全球汽車產業鏈,推動本地化發展,做當地的企業公民,努力為海外市場所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到目前,奇瑞業務走向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累計汽車用户1420萬,其中海外用户390萬。

圍繞「出海」「反內卷」等當下汽車產業熱點話題,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在2025世界製造業大會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建設對接會上,提出一系列富有見地的觀點。

「四個第一」

過去幾年,安徽從過去排名很靠后的一個汽車省份變成了「三個第一」。

今天,安徽已經是「四個第一」了。

第一個「第一」,汽車產量全國第一。

第二個「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量全國第一。

第三個「第一」,安徽是全國汽車出口最多的一個省份。

第四個「第一」,賣得最貴的電動汽車也來自安徽。也就是江淮汽車與華為合作打造的尊界S800,目前還沒有人能突破。

安徽這個汽車大省什麼時候能叫「汽車強省」?以及,到底什麼是「汽車強省」?我覺得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議題。

「內卷的本質是創新不足」

汽車行業「內卷」的確太厲害。現在政府也出手了,從治理價格無序競爭、規範供應商賬款支付等多方面採取措施。不過,根本上,還是要從行業本身來解決內卷問題。

「內卷」的本質是什麼?

我想還是創新不足,同質化十分嚴重,只能在低維度競爭。

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品牌。

中國很多車企都在研究豐田和大眾,但他們可能不知道保時捷只有大眾總銷量的3%左右,但市值有時卻會超過大眾。

咱們有沒有人去想,怎麼樣用最小的產量實現更大的社會貢獻?相反,大家都在算,怎麼去比產量。

一家企業最后要創造價值,最根本的就是量和利相乘的關係。這里面有三件事不能忽視,一個是銷量,一個是定價,一個是毛利率。

但現在更多的都在追求量,而且價格越做越低,毛利率越做越低。雖然銷量巨大,但整個社會的貢獻度卻偏低。

我想,安徽汽車產業不能夠走這條路。我們能不能夠在「反內卷」方面做一些工作,多研究汽車行業本身怎麼樣走出「內卷」這個怪圈。

「奇瑞出海也有難題」

接下來,説一説國際化。

現在國際化很熱,大家都覺得外面天地很寬。

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回事。如果出去以后準備不充分,外面的坑很深,損失會更大。所以,怎麼樣在當下環境去實現有序、高質量的出海,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不少企業準備非常不足,匆匆忙忙就出海了,會在法規、質量管理、服務準備、本地化人才準備,以及出海目的地的當地政府關係和媒體關係管理方面出現一大堆問題。

當然,我們還要考慮地緣政治對中國汽車出海的包容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中國企業如何有效出海?我們也要研究國際化到底怎麼走、政策方面如何發揮作用。

安徽汽車工業出海是做得比較早的,規模也比較大。如何通過汽車出海帶動安徽其他工業產品一同出海?

奇瑞出海也遇到很多問題。主要是雙向貿易,我們在「全球賣」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全球買?我們「縱向地出去」,如何實現「縱向地回來」?

實際上,我提的這些問題都是可持續性發展課題。可持續性過去主要聚焦在資金領域,現在要考慮的可能更多。

最近見了西方几個國家的部長,他們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奇瑞在歐洲,工廠是落地的,但是供應鏈能不能落地?人才能不能落地?另外,貿易逆差能不能解決?所以奇瑞公司成立了商社,爭取我們賣出自己產品的同時,也把當地產品運回來或轉出口,實現所在國貿易的相對平衡。

我覺得,這就是另一個維度的「可持續」。

另一個「可持續」,是ESG(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管理。

我認為ESG三個維度實際上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很多企業做的事,僅僅還是為得到ESG及格分去發佈報告。也就是説,ESG沒有從根本上、理念上變成我們的工作習慣和工作標準。

我認為,我們的發展一定要可持續。無論是治理可持續,還是環境可持續、經營能力可持續,乃至所在國文化的可持續,都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事。

安徽省建立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這可能是陣容最為強大的一個團隊了。

這麼多院士、大專家、大企業家,如何進行合理分工規劃?每一個院士、每一個企業家能不能帶一些題目,再把這個題目像方盒子一樣做深做透,先服務於安徽,再服務於全行業;先實現安徽汽車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在高速度發展的同時,要高質量、可持續地發展。

安徽到底追求什麼?是追求生產海量汽車,還是追求像德國「BBA」一樣,每一個東西都做到高品質、高價格、高價值?

這是完全不同的定位。

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在全國已經是最好的了。但目前的電動車是新能源車嗎?我們也需要回答這個問題。

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管理,安徽汽車工業也要做起來。材料從哪里來,排了多少碳?車子從哪里來,排了多少碳?車子怎麼去使用,排了多少碳?

每一個環節我們都要算出來,建立一種碳足跡模型,供大家去學習。

所以我很期待,作為汽車大省,安徽在未來有更大提升、也有大省擔當。

奇瑞內部也在反覆問,到底什麼是質量?到底什麼是品牌?為什麼我們會出現今天這麼一個「內卷」的情況?實際上就是因為發展太快,我們對質量的理解、對品牌的理解還比較膚淺和低級。

那麼,做這麼大規模的情況下,我們能不能夠跳出來,重新思考和審視?

汽車行業要建立有序的利益分配,一定不能主機廠上游欺負下游。中國最寶貴的就是供應鏈健康度,我們的供應鏈競爭力也太強了。

我們不能忽視供應鏈,只專注讓主機廠發展。

德國出現「BBA」、日本有豐田,實際上他們都是主機廠帶動了強大的零部件工業的發展,但供應鏈反過來的創新又支持品牌向上,那麼中國能不能實現這種相互賦能、相互帶動的良性循環?

而且,這種度怎麼掌握、怎麼做,也是需要去學習和研究的。

最后,大家一直都在説奇瑞公司出海。我問大家,為什麼在外面,奇瑞沒有惹事?

實話實説,我們都是跟德國大眾、德國奧迪學的。當年它們進入中國的時候,對中國產業是比較友好的。所以我們出海以后,也在學習用別人的角度看待我們,而不是隻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別人。

市場絕對不能掠奪,一定是去培養。我們到外面去建一個市場,我們一定要去審視自己,別人討厭我們什麼,別人喜歡我們什麼,能不能把喜歡我們的點做得大一點,把別人討厭我們的點減小一點。

我們出海,一定是先想這些東西,然后才能夠融入當地,成為當地一分子,成為當地文化的組成部分。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梁巍 整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