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預選賽到突圍賽,Robotaxi雙雄競速「第一股」

2025-10-31 19:58

進入下半年,Robotaxi賽道驟然加速。

特斯拉啟動Robotaxi試點運營,百度「蘿卜快跑」先后與Uber和Lyft達成戰略合作,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這些自動駕駛領域的「熟面孔」,也在資本與商業層面頻頻發力。

10月28日,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雙雙在港交所發佈招股書,啟動全球發售。其中,文遠知行擬發行8825萬股股份,發售價不超過每股35港元;小馬智行擬發行4195.57萬股股份,發售價將不超過每股180港元。兩家公司均預計於11月6日掛牌交易,一場爭奪「港股Robotaxi第一股」的競賽打響。

同日上市,反映了兩家自動駕駛獨角獸從技術競逐延伸至資本賽道的激烈博弈,更預示着行業正從邁向規模化商業落地的競速時代到來。

隨着商業探索與資本進程雙雙按下快進鍵,誰更能率先跑通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進而成為Robotaxi賽道的定義者?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關乎萬億規模出行市場的格局,也將影響從汽車製造到智能服務等廣泛產業的未來。

Robotaxi元年,產業躍升下的價值再分配

今年下半年以來,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賽道一改往日的低調姿態,呈現出集體躍遷的勢頭。

行業頭部玩家在技術落地、商業合作與資本運作上動作頻頻,推動整個產業從技術驗證階段全面邁入商業化競速期。特斯拉在奧斯汀啟動無方向盤車輛運營並實現單日2000次服務,百度「蘿卜快跑」累計訂單突破1100萬單,Uber亦加碼投資文遠知行並推動其中東業務接入平臺。

作為高階自動駕駛面向C端核心應用賽道之一,Robotaxi的崛起,是一場產業鏈價值重構,汽車產業價值重心從「硬件定義」向「軟件與生態定義」戰略性轉移。

也正因此,Robotaxi商業化落地加速,背后有着整個產業鏈的支撐。這場變革將覆蓋芯片、激光雷達、線控底盤等一系列核心硬件領域,並重新塑造整車製造、自動駕駛技術提供商與出行平臺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

在這個過程中,掌握核心算法的自動駕駛技術企業,有望像英偉達在人工智能產業中扮演的角色一樣,佔據產業鏈中最具價值的核心節點。所以,在持續的虧損背景下,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依然吸引了大量目光。

作為頭部玩家,這兩家公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階自動駕駛發展兩條關鍵路徑。

小馬智行深耕本土市場的優勢突出。公司是當前國內唯一一家在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均獲得全無人收費運營監管許可的企業。

同時,小馬智行戰略佈局上更傾向於「深度綁定整車廠+自建車隊」的前裝量產模式,與豐田、廣汽、北汽等車企合作,共同推進第七代自動駕駛系統的規模化落地,凸顯了通過車規級硬件整合與控制成本的核心思路。也正因此,公司打造出一支超過680輛自有自動駕駛出租車的車隊,累計自動駕駛里程超過4790萬公里。

相比之下,文遠知行選擇了「平臺化技術輸出+全球場景複製」的路徑。

文遠知行打造的通用自動駕駛平臺「WeRide One」,適配Robotaxi、小巴、環衞車等多種車型和場景,商業模式中包括全部投入商業運營的超400輛「第三方合作車輛」。

在市場拓展上,文遠知行更借力Uber等全球出行平臺,快速將其業務鋪開至11個國家的30多座城市,併成為唯一一家旗下產品擁有7國自動駕駛牌照的科技公司,全球市場的行業地位突出。

自動駕駛企業、車企與科技公司跨界結盟,將這兩條路徑合而觀之,它們幾乎覆蓋了當前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的兩大核心方向。這也側面證明了Robotaxi商業化落地將在產業合力下加速。

在此背景下,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的競爭,正在從過去的技術層面,擴大至商業生態與資本耐力的綜合較量。在通往Robotaxi規模商業化的道路上,究竟哪一種模式更接近最優解?

路線與資本,中國Robotaxi備戰漫長戰爭

在探討誰是「中國Robotaxi最佳方案」時,需要認識到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差異化的戰略,代表了智能駕駛產業在探索未來出行模式上的兩種不同視角和邏輯起點。

從更深層次看,小馬智行更接近「本土汽車產業升級」思維,主打「虛擬司機」,側重於本土製造產業的升級,然后順勢全球擴張。

小馬智行的核心優勢在於本土市場與硬件成本的控制能力。第七代自動駕駛系統據說實現了硬件成本較前代下降約70%的突破,為規模化擴張提供了更多可能。

然而,這種模式也意味着自身投入更多,前期需要更多車隊建設與運營積累的沉澱。簡言之,早期研發投入高於文遠知行,Robotaxi業務商業化產生的收益尚不如文遠知行。根據招股書,2025年上半年,公司總營收僅3543.4萬美元,虧損達到9064萬美元。小馬智行上半年研發支出9651.6萬美元,而文遠知行同期為8998.8萬美元。

而文遠知行選擇的全球化路線,營收多元化的同時,在業務拓展初期更能「借力打力」。2025年第二季度,文遠知行Robotaxi業務營收同比大幅增長836.7%,達4590萬元,全球化的戰略迅速轉化為業績增長數字。但與此同時,這種模式也面臨着技術適配複雜性與本地化運營能力的雙重挑戰。

「本土優先」的產業升級與「全球搶跑」的場景滲透,是從兩個方向向着「全球無人駕駛領軍者」的道路賽跑,各有所長,但從長遠來看,它們很可能隨着技術成熟而逐步相互融合,取長補短。

從這一點出發,兩家公司同步選擇回港上市,實質上是一場關於產業資源與戰略窗口的爭奪戰。

一方面,爭奪完善「彈藥」儲備。

自動駕駛研發如同一場無底洞式的投入,算法優化、數據採集、車隊運營每日都在吞噬鉅額資金。儘管兩家公司Robotaxi業務收入增速顯著,但它們都在虧損中尋求商業化突破。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3個年度及2025年前6個月,小馬智行虧損分別約為美元1.48億、1.25億、2.75億、0.91億;同期,文遠知行虧損分別約為人民幣-12.98億元、-19.49億元、-25.17億元、-7.92億元。

而港股市場不僅提供融資渠道,還具備連接內地與全球資本的獨特定位。根據招股書披露,小馬智行擬募資淨額約71.9億港元,文遠知行則計劃募集約29.3億港元,這筆資金將為它們的下一步擴張提供關鍵助力。

更為戰略性的考量在於,港股作為中國企業出海的橋頭堡,既能為企業提供內地資源對接,又可作為進軍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跳板。

近年來,地緣政治因素促使科技企業尋求多元化資本佈局,以增強自身抗風險能力。港股上市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既貼近中國本土市場,又能連接國際資本,為企業的全球化佈局提供雙重保障。

展望未來,隨着第一梯隊玩家完成資本化佈局,Robotaxi賽道正從由百度「蘿卜快跑」開啟的技術驗證的預選賽,轉入規模化運營的突圍賽。

接下來的競爭將更加考驗企業的綜合實力,不僅僅是技術能力,還包括商業模式的健康度、資本運用的效率以及全球化運營的落地能力。

在這個階段,單純的技術領先已不足以確保市場地位,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纔是決定誰能在這場長期競賽中笑到最后的關鍵。

真正的競爭纔剛剛開始。

洞察未來出行,下一個超級生態孵化進行時

Robotaxi賽道正在上演類似電動車產業崛起的長期進程。

回顧電動汽車的發展歷程,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產業萌芽,可充電電池技術也是率先應用於出租車、公共汽車等公共出行領域,不過受限續航里程和成本未能持續發展;直到2012年特斯拉Model S發佈,首次將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突破500公里,並實現「軟件定義汽車」的概念,電動車才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期。

如今,高階智駕再次在Robotaxi這一出行領域搶先落地。Robotaxi將引領從「智能駕駛」到「智能出行」的產業變革,即將迎來屬於自己的「Model S時刻」。

這也意味着一場新的產業生態重構開始了。

與Waymo、特斯拉等國際巨頭相比,中國企業在Robotaxi領域已佔據更為有利的生態位。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智能汽車產業鏈、最多元的應用場景以及最為積極的政策環境。

從國家戰略視角觀察,「十五五」規劃持續強調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Robotaxi作為人工智能與自動駕駛技術最具代表性的融合應用,恰好契合這一發展方向。企業在技術研發與商業化落地方面取得的進展,關係到我國在全球智能交通競爭中的話語權。

從產業鏈看,中國成熟的汽車產業鏈正在推動關鍵零部件成本快速下降,以激光雷達為例,成本已降至千元級,為規模化商用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也是為什麼小馬智行CEO彭軍提到「有望3年后實現公司盈虧平衡」。

現在,相比盈虧,市場最重視的問題是,誰能率先爬上規模化商業化的陡坡。

量的突破,意味着率先建立品牌影響力與市場地位,也往往意味着吃到行業變革的最大紅利,正如蘋果之於智能手機,特斯拉之於電動車。

美銀最新報告預測,到2040年,自動駕駛汽車市場總規模可能增長至1.2萬億美元,一個全新的黃金賽道正在加速形成,第一個「上岸的螃蟹」有望成為最大受益者。

更重要的是,出行是連接各類消費場景的紐帶。因此,展望未來,Robotaxi帶來的價值重構遠不止於出行市場本身。

當自動駕駛真正普及時,車內空間將轉變為私密的「第三移動空間」,乘客可將出行時間轉化為生產力或娛樂消費場景。這種轉變將催生全新的商業形態,連接人工智能、泛娛樂、遠程辦公等多個領域,創造比傳統出行大得多的市場價值。

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同步赴港上市,説明所有參與者都在為這場終極競賽加緊佈局。

最終,這場競賽的勝出者有望在下一代泛出行娛樂生態中成長為新的科技巨頭。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港股研究社」(ID:ganggushe),作者:港股研究社,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