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商業化落地在即?

2025-10-31 08:21

近期,多家頭部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披露大額訂單,背后的買家以製造業企業為主,產品的落地場景多為工業領域。

人形機器人頻頻「進廠打工」,是否真的已能勝任工廠環境?其商業化落地進展究竟如何?業界人士認為,人形機器人「進廠」僅是第一步,目的在於連接真實場景數據,基於數據完成技術迭代與升級。當前人形機器人的訂單大多屬於「試點驗證」的性質,離「商業性價比」仍有差距。

人形機器人頻獲大單

近期,人形機器人億元級或千台級訂單頻繁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已有7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官宣斬獲超億元或千台以上訂單,包括優必選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智平方、星塵智能、松延動力、原力無限等。

10月,優必選宣佈旗下Walker系列人形機器人全年已獲得超6.3億元訂單;智元精靈G2機器人拿下智能產品ODM(原始設計製造商)頭部企業龍旗科技數億元訂單;阿里前高管創業的原力無限宣佈與時華文旅控股集團簽下2.6億元的訂單。松延動力也於近日披露,今年上半年已斬獲超2000台的商業化訂單,合同總額預計突破1億元。

9月,星塵智能與仙工智能達成形機器人千台級訂單戰略合作,據媒體估算,訂單金額約5億元;智平方與深圳慧智物聯達成戰略合作,未來三年將在惠科全球生產基地部署逾1000台具身智能機器人,合作訂單金額接近5億元。

這些訂單背后的買家,多為製造業領域企業,其次為高校、政府單位,產品落地以工業場景為主,高校科研、文娛導覽場景其次,此外還有商業銷售、倉儲物流、交通疏導等場景。

「進廠」僅是第一步

工業場景被視為最適合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場景,然而,人形機器人「進廠」始終存在爭議:效率遠低於人工、成本難與人工競爭、通用性技術拐點仍不明確……當輪式機器人已可承擔多數工作時,人形機器人是否真有必要進工廠「打工」?

多位一級投資人和人形機器人廠商認為,人形機器人最大的想象空間在於進入家庭,但B端先行也是一個必經階段。目前人形機器人被引入工業場景,主要目的在於獲取真實場景數據,基於數據完成人形機器人技術迭代與升級。

艾想投資合夥人張磊表示,機器人的發展趨勢不可逆,無論是機器人廠商還是企業買家,投資的都是機器人的未來,也就是説,落地還需要時間。工廠是看重機器人的「解決方案」,而非「人形」這一形態。

「事實上,工廠場景下機器人‘是否人形’並不是關鍵。目前對於機器人的上半身承擔核心操作終端功能,業界的爭議不大,爭議主要集中在下半身,移動方式是雙足還是輪式。」一名一級投資機構負責人分析。

該負責人指出,輪式機器人的優勢是成本低、穩定性強,穩定性優於雙足機器人,但雙足人形機器人近年因資金湧入多、產業鏈趨於成熟,成本下降幅度比輪式更快。目前部分雙足機器人成本已與輪式接近,且雙足機器人穩定性提升速度極快。

尚有障礙要跨越

業內人士認為,以人形機器人目前的能力,尚不足以處理多種通用任務,且在量產、技術、場景等方面還有不少障礙要跨越。

快思慢想研究院創始院長田豐指出,目前國內人形機器人廠商存在品控鴻溝、量產瓶頸、人才缺口以及倫理鴻溝等四大堵點。

「在品控問題上,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的規模化、一致性供給,對精度、力矩、壽命要求極高,小批量試製與大規模量產之間存在巨大的品控鴻溝。量產方面,系統集成與測試的複雜度帶來挑戰,上千個零部件組成的動態系統,其標定、調試、整機老化測試和故障診斷體系尚未成熟,導致交付周期長、后期維護成本高。」田豐指出。聶英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