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奇瑞「送來」14倍利潤漲幅,前安徽首富李縝打響國軒高科突圍戰

2025-10-31 18:18

轉自:貝殼財經

在動力電池行業競爭日益白熱化的背景下,二線電池廠商國軒高科淨利潤激增14倍引發關注。

近期,國軒高科發佈2025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295.08億元,同比增長17.21%;歸屬股東淨利潤約25.33億元,同比增長514.35%。具體到第三季度來看,公司歸屬股東淨利潤增幅達到1434.42%。對此,國軒高科解釋稱,這主要由於公司早期持有的奇瑞汽車股份因其港股上市導致公允價值大幅變動。

在業內看來,這或許是國軒高科在行業「雙寡頭」格局下的生存策略,通過戰略投資綁定大客户,並利用資本市場收益反哺高投入的主業。曾是安徽首富的李縝憑藉與老鄉奇瑞集團董事長尹同躍的合作,能否將國軒高科帶回巔峰?

綁定奇瑞,40億電池工廠落子蕪湖

具體來看,國軒高科本期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達到23.25億元,相比於上年同期的-2582.52萬元同比增長了9106.26%,國軒高科解釋,這是由於公司持有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所致。

今年9月25日,奇瑞在港交所正式上市,以每股30.75港元定價,募資總額約91.45億港元,成為2025年港股規模最大的車企IPO。截至10月28日收盤,奇瑞汽車的總市值為1901億元。

企查查數據顯示,由國軒高科100%持股的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持有奇瑞汽車1.5603%的股份。此外,由李縝持股100%的國軒高科(香港)有限公司持有奇瑞汽車0.2137%股份。

在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看來,動力電池行業已形成比亞迪寧德時代的「雙寡頭」格局,行業集中度保持高位。這種格局下,二線廠商如國軒高科需通過技術突破和產能擴張尋求生存空間。

通過入股奇瑞汽車,國軒高科與奇瑞建立了超越普通供應商的「股權關係」。這為國軒高科的電池產品提供了一個穩定且優先的出貨渠道。不僅如此,電池製造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研發和產能擴張需要鉅額投入。通過這筆成功的投資,國軒高科獲得了賬面利潤。

今年4月16日,國軒高科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與奇瑞的戰略合作不斷深化。國軒高科目前已在奇瑞旗下星途、風雲和捷途等多個平臺實現新一代電池的量產裝車,所配套車型持續中高端化。

不僅如此,2025年8月,國軒高科董事會還審議通過兩項重大投資,其中就包括安徽省蕪湖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年產20GWh新能源電池基地項目,項目投資總額不超過40億元。在業內看來,其蕪湖基地靠近奇瑞汽車生產基地,可降低物流成本,確保訂單穩定。

前任安徽首富如何再謀出路

與尹同躍一樣,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也出自安徽。他的商業故事從5萬元開始。

1992年,擁有穩定工作的李縝毅然「下海」,拿着5萬元啟動資金,成立了合肥市經濟技術發展中心。公司於2002年改製爲國軒控股集團,李縝通過房地產開發賺取了「第一桶金」。

命運的轉變悄然開始。某個普通的夜里,李縝發現自己開發的小區里的太陽能路燈因電池不耐用而很快熄滅,這激發了他對儲能技術的興趣。隨后在中科大的參觀學習中,他接觸到了當時前沿的磷酸鐵鋰電池技術,察覺到巨大的未來潛力。

2006年,42歲的李縝創立了國軒高科的前身,公司很快迎來了行業東風。2012年,國軒高科登頂中國動力鋰電池產值榜首。2015年,國軒高科成為A股「動力電池第一股」。在《2016年胡潤富豪榜》上,52歲的李縝首次以140億元財富成為安徽首富。

但好景不長,2016年底,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向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鋰電池傾斜,專注磷酸鐵鋰路線的國軒高科受到巨大沖擊。2017年至2019年,國軒高科歸母淨利潤連續三年分別同比下滑18.71%、30.75%、91.17%。

面對困境,國軒高科持續投入研發。此外,在2020年,德國大眾汽車集團斥巨資入股國軒高科,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大眾並未謀求控制權,李縝仍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發力海外與固態電池新賽道

在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如今,國軒高科將目光投向海外和固態電池。

一方面,國軒高科加快海外佈局,在多國大手筆投資建廠。據其2025年半年報,公司正在加速亞太、歐非、美洲等海外工廠建設與投產,德國哥廷根、越南河靜等工廠已陸續投產,逐漸提高本地化生產交付配套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10月28日,國軒高科傳出「美國密歇根州電池廠被放棄建設」的傳言。企業公開回應稱,由於與當地政府在政策問題上未能達成共識,密歇根州基地已停建,「國軒高科在摩洛哥規劃的產能,能夠覆蓋掉密歇根州的產能建設計劃。」

另一方面,國軒高科在固態電池領域也持續發力,在2025年5月17日舉行的國軒高科全球科技大會上,其宣佈已建成全固態電池中試線,設計產能0.2GWh,100%線體自主開發,核心設備國產化率100%,擁有超過30個專利申請。國軒高科在2025年半年報中提到,公司將繼續加速固態電池關鍵材料研發。

激增14倍的淨利潤,究竟是國軒高科開啟新一輪增長的號角,還是漫長轉型路上一個短暫的亮點,答案仍需交給市場檢驗。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林子

校對 楊利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