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1 16:07
摘要:就在中國AI在全球市場以 「高性價比」快速俘獲人心之時,海外科技大廠正深陷算力焦慮。
「我們很大程度上依賴阿里巴巴的Qwen模型。它非常好,速度也很快,而且很便宜。」近期,愛彼迎(Airbnb)聯合創始人兼CEO Brian Chesky的一番公開表態在全球AI圈掀起波瀾。
值得一提的是,Brian Chesky與OpenAI CEO奧特曼私交甚好,但在自家產品的技術選型上卻沒有念及「私情」——「我們也會用OpenAI的最新模型,但在實際生產中通常不會大量使用,因為有更快、更經濟的模型可供選擇」。
這場選擇背后,中國AI模型悄悄改寫全球市場規則。
中國大模型的圈粉早已不是個案。
曾將Facebook用户從4500萬做到7億的硅谷傳奇投資人查馬斯・帕里哈皮蒂亞在播客節目中一度直言,已將核心業務負載從美國AI模型轉向中國的Kimi K2模型,理由簡單直接:「K2的性能夠強,而且比OpenAI和Anthropic便宜太多」 ;國外初創公司GlueAI創始人Evan Owen也表示,他們團隊同樣頻繁使用Kimi K2。
《機器之心》近期在統計Thinking Machines Lab所發的新研究博客時統計,TML在該篇博客中共計點名「Qwen」38次之多,稱其研究受到了 Qwen 團隊研究的啓發。
海外研究團隊與企業用腳投票中國AI,背后是開源策略與性價比的雙重勝利。
同樣以阿里為例,最新Qwen3系列支持混合推理模式,思考與非思考可無縫切換,在代碼、數學、Agent任務方面表現均可圈可點,且多數開源。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阿里通義已開源200余個模型,全球下載量超3億次,千問系列衍生模型突破10萬個,遠超 Meta的Llama系列,更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開源模型家族。
這種開源傳統與高性價比方案最初源自於DeepSeek,但很快就在中國大模型公司間普及開來。MiniMax本周發佈的全新模型M2,在智能代理任務上接近GPT-5水平,但卻主打限時免費策略,目前已登頂HuggingFace Trending榜單。
據《經濟學人》今年8月報道,Andreessen Horowitz 合夥人爆料稱,在硅谷路演的AI初創公司中,有80%可能在使用中國開源模型,而三年前,OpenAI 還在壟斷市場話語權。
企業們算的是實打實的經濟賬,在美國之外的地方更如是。塞浦路斯的AI工具平臺Latenode,其聯合創始人Oleg Zankov算了筆直觀的賬:「DeepSeek整體質量相同,但價格便宜17倍,這使其在智利和巴西等資金和計算能力不那麼充裕的地區特別有吸引力。」
海外企業接二連三地「倒戈」已經從個案轉變為趨勢。從金融領域來看,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已開始內部測試DeepSeek模型,全球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更是將DeepSeek系統直接部署在其數據中心;即便是科技領域,連亞馬遜AWS、微軟和谷歌這些美國雲服務巨頭,也在向客户提供DeepSeek服務。
大佬們的思考通常更加敏鋭,英偉達CEO黃仁勛在幾日前的GTC大會再談中美AI競爭時,同時點名了千問與DeepSeek,其表示,「Qwen是世界級的語言模型,DeepSeek在推理架構上的突破是革命性的。」
就在中國 AI在全球市場以 「高性價比」快速俘獲人心之時,海外科技大廠正深陷算力焦慮。
微軟的裁員風暴來得集中且猛烈,繼今年5月裁員6000人后,緊接着又宣佈削減9000個崗位,此次調整為兩年來最大規模。微軟發言人表示,此次裁員涉及不同部門、地區以及各個經驗層級的員工。
從戰略邏輯來看,微軟裁員並非簡單的人員優化,而是有着明確的戰略指向——在人工智能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算力成為決定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微軟作為全球雲計算巨頭,其 Azure雲服務需要強大的算力支撐,從而滿足客户在AI訓練、推理等方面的需求。
然而現實是,高端AI芯片價格高昂,一枚英偉達H100芯片售價可達數萬美元,在營收增長放緩下,裁員成平衡成本與算力需求的必選項。
全球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的處境同樣不容樂觀,10月28日其官方宣佈計劃裁減約1.4萬名公司職員,其裁員規模和力度絲毫不遜於微軟。亞馬遜人力體驗與技術高級副總裁貝絲·加萊蒂當日致信員工説,人工智能是自互聯網誕生以來最具變革性的技術,使企業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新。此次裁員旨在通過將資源重新分配到優先領域,讓公司「更加強大」。
在AI領域,算力的地位堪比「石油」,是推動技術發展和商業應用的核心資源之一。目前全球高端AI芯片市場主要由英偉達壟斷,芯片供應緊張且價格昂貴,進一步加劇了海外大廠的算力焦慮。
在硬幣另一面,算力堆疊與資本遊戲,造就了新的單體巨無霸。
北京時間10月29日晚,美股三大指數集體高開,英偉達股價開盤上漲3.2%,市值首次站上5萬億美元,成為史上第一家市值跨越這一里程碑的上市公司。市值從4萬億美元跨越5萬億美元,英偉達僅用時113天。
據市場消息,OpenAI正在籌備上市,最快於2026年提交IPO申請,或將成為人類資本史上最大一次融資事件。OpenAI對算力呈現出更為可怕的需求,每賺1美元,就要花費2.25美元,這讓其與英偉達、AMD等昂貴算力基建高度綁定。
最新消息顯示,OpenAI 開始向重度用户出售 Sora 生成式 AI 視頻工具的額外使用積分。負責 Sora 項目的比爾・皮布爾斯在 X 平臺上公佈了該調整,他表示,隨着用户增長,公司終將不得不縮減免費次數,「否則 GPU 資源將無法支撐」。
過去兩年時間,全球AI格局悄然重塑。正如黃仁勛所言,「贏得開發者平臺才能贏得AI」,中國模型以 「性能逼近頂尖、成本大幅降低、生態全面開放」 的組合拳,正在終結少數巨頭的壟斷時代,推動全球AI產業進入 「多元競爭、價值導向」 的新階段。
需要説明的是,中國AI並非只有價格戰。
DeepSeek發佈的全新多模態模型DeepSeek-OCR,提出利用視覺模態壓縮長文本上下文的新方法,過去一段時間內持續在技術社區引發討論。
有從業者認為其本質上是模擬人腦的遺忘機制。還有技術類專業認為,該模型的核心構件視覺encoder的高效解碼,為光計算和量子計算在LLM領域的引入提供了明確的技術路徑。
10月31日午間,Kimi在新的技術研究報告中,提出了一種新的混合線性注意力架構 ——Kimi Linear。其特性是極大改善運營效率,被評價為一個能將KV緩存減少75%同時將吞吐量提升6倍的即插即用替代方案。
Kimi 的研究員熊狸在 X 上表示,「我很榮幸在過去一年中見證了這項偉大的工作,線性注意力在表達能力上具有巨大潛力,但在處理長上下文時存在較高的風險」。
黃仁勛在提及中美AI競爭時曾表達,「全球50%的AI研究人員是中國人。我們必須繼續保持開放。AI競爭不是單一維度的,它包括能源、芯片、基礎設施、模型與應用等層次。特別是,我們需要更多工程師、管道工、技工來建設AI工廠。這些都是高薪、體面的工作。美國不僅要發明AI,更要率先普及AI」。
實際上,黃仁勛表示,美國仍有可能輸掉AI競爭。
要知道歷史上不止一次出現過類似的故事,最終的贏家並非手握最多資本的玩家,這場不僅限於單一技術的比拼,已在開放生態與精細化服務方面展開較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鳳凰網科技」,作者:王佩薇,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