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歐盟要猛砸錢?「只要中國稀土更便宜,歐洲生產商就無勝算」

2025-10-31 15:46

【文/觀察者網 齊倩】

近來,歐盟坐立難安,為擺脫對華稀土依賴可謂是絞盡腦汁。

「歐盟想擺脫中國控制。問題是,他們能負擔得起嗎?」10月30日,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Politico EU)向歐盟國家發出「靈魂質問」。

據報道,在當前地緣政治風暴中,歐盟委員會正加緊制定一項新計劃,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在關鍵礦產領域投入巨資,以多元化歐洲的供應來源,擺脫對中國依賴。

但報道指出,歐洲產業擔憂歐盟只是重炒舊倡議,把兩年前的類似計劃重新搬出來應急。還有很多產業領袖和分析師哀嘆,鑑於中國在全球稀土加工領域幾乎擁有壟斷性的控制權,歐盟砸的錢只是杯水車薪。其中有專家直言,只要中國材料更便宜,歐洲等其他生產商就毫無勝算。

報道稱,隨着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中國縮緊關鍵礦產出口管制,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被迫匆忙採取行動。歐洲捲入衝突——中國佔歐盟99種稀土供應量的17%,稀土永磁體供應量的98%。

「歐洲不能再走老路,」上周末,馮德萊恩在柏林稱,「我們從能源中痛苦學到教訓,不會再在關鍵原材料上重蹈覆轍。所以現在是加速並採取必要行動的時候。」

馮德萊恩透露,歐委會將提出一項名為「RESourceEU」的計劃。該計劃將重點關注關鍵礦產領域的回收、聯合採購、儲備和投資。

馮德萊恩日前在柏林發表講話 視頻截圖

馮德萊恩日前在柏林發表講話 視頻截圖

到目前為止,歐盟委員會對新計劃的細節披露甚少,但指出其模式將參照2022年歐盟為推動能源轉型而提出的「REPowerEU」計劃。在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后,歐盟提出投資2250億歐元,以多元化供應路徑,逐步擺脫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

「問題是,歐盟並非首次頒佈類似倡議,」Poltico EU提及,早在2023年,歐盟委員會就曾推出首份旨在打破對華過度依賴的宏大計劃——《關鍵原材料法案》(CRMA)。當時,歐洲產業領袖和分析師大多哀嘆一件事:桌上缺乏資金。

報道稱,歐洲產業擔憂歐盟只是重炒舊倡議,不敢寄希望歐盟可以真正解決多元化聯盟礦產供應鏈的主要障礙——缺乏資金支持歐盟內外的開採、加工和製造。

稀土被譽為「工業維生素」,是先進武器裝備、航空航天部件、風力發電、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等戰略性產業的關鍵原材料支撐。過去30年里,中國在稀土開採和提煉方面始終具有主導力。

據國際能源署數據,2023年中國佔全球稀土礦產量的超60%,但其對加工階段的控制卻佔全球產量的92%,在全球稀土加工領域幾乎擁有壟斷性的控制權。Politico EU指出,對歐盟來説,減少對華依賴是一個艱鉅任務,因為中方已經在稀土領域建立「事實壟斷」。

彭博社製圖

彭博社製圖

「一切仍處於初級階段,」歐洲遊說團體Euromines副總干事弗洛里安·安德胡貝爾談及歐盟委員會的倡議時表示,「我們希望在實施舊倡議之外,還有更大的推動力。如果一切只是新瓶裝舊酒,對任何人無益。」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政策研究員托比亞斯·格爾克同樣表示:「資金一直是歐洲原材料議程的真正瓶頸。開採、加工、回收和儲備都需要認真且嚴肅地融資。」

格爾克指出:「只要歐洲產業能夠從中國購買更便宜的材料,其他生產商就沒有機會。」

報道援引專家分析稱,若歐盟未能釋放更多資源,難以實現預定目標,即到本十年末,歐洲自行開採選定礦產年消費量的至少10%,且單一國家供應某些原材料不超過65%。

Politico EU稱,不僅是資金問題,歐盟委員會匆忙推出計劃引發疑慮,即該計劃是否能滿足高度複雜市場的需求,同時兼顧環境保障。報道提到,在歐盟擴大開採還伴隨高社會成本,新礦常遭本地阻力,通常與環境和社會關切相關。這是新項目主要障礙,投資者經常因此對是否注入資金猶豫不決。

近來,歐盟和成員國一直在討論應對稀土和汽車芯片短缺的選項。

目前,歐盟正制定應急計劃,包括提升礦產本地生產、多樣化供應商網絡以及再利用某些材料,同時計劃建立聯合採購和戰略儲備中心。但歐洲官員承認,隨着中歐關係持續惡化,沒有快速解決方案。

儘管歐盟致力於尋求談判解決方案,但歐盟委員會也在準備貿易選項。據媒體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呼籲使用「反脅迫」機制。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説,所有選項都在考慮之中。

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21日重申,關於稀土出口管制問題,中方近期措施是依法依規完善中國出口管制體系的正常做法,體現了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大國擔當。中方致力於維護全球產供鏈安全穩定,一直為歐盟企業提供審批便利。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