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1 13:11
2025年上半年,絕味食品營業收入同比減少15.57%,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高達40.71%。
據公開報道,絕味在過去一年里關閉了超過四千家門店,門店數量從約1.6萬家鋭減至約1.08萬家。
《滷味品類發展報告2025》也指出:隨着入局者的增多,滷味賽道競爭愈發激烈,疊加消費漸趨謹慎影響,滷味品類市場規模增速有所放緩。
這三個數據都指向一個問題,鴨脖大王陷入了,並看起來會持續陷入增長困境。於是,他選擇開出一家「一口價超市」——一次聯合滷味與零食的新嘗試,試圖找到一條更具效率且有望實現增長的新賽道。
10月中旬,絕味在長沙低調開出了一家集零售與餐飲功能於一體的「超市型」門店。這一新店型的最大亮點在於:徹底取消傳統稱重計價,全店商品改為「一口價」模式。
以及,區別於此前的絕味門店,這家「超市」的商品結構、運營模式、空間體驗都迎來了創新。iBrandi品創覺得,頗有幾番滷味界盒馬的意思。
圖源小紅書
具體來看,首先是商品結構的變化。店內商品結構品類變多,除了滷製品,乾果零食、烘焙糕點、即飲飲品等多個品類也均有涉及,SKU多達90+款。尤其是,在這家店中,其零食類佔比反超了滷味本身。
以及,新店也徹底取消傳統稱重計價,無論滷味還是其他,全店商品均為「一口價」模式。
價格看起來似乎也迎來了下探:素菜類產品低至7.6元/盒,鴨鎖骨、鴨脖等經典產品僅售9.9元/盒。而不是此前那種「隨便稱點兒就大幾十塊」的模樣了。
顯然,從一口價到擴品類,這是絕味在產品結構和價格上的突破:滷味+零食,SKU90+,並用一口價打破「稱重」迷思。
其次,在運營機制和空間體驗方面。絕味把突破重點放在了:重信任、短保鮮與即買即走。
滷味行業一直被稱重、計價、保鮮期等流程複雜化的問題所困擾。此次新店中,絕味對售賣機制進行了精細化升級——「素菜類堅持當日售罄,葷菜類保質期控制在3-5 天,逾期不賣」。同時,新增果汁飲料為門店操作間現場製作,強化「現制、新鮮」的標籤。
而在在購物流程上,門店支持線上選購、小程序下單、門店自提或到店推車選購、掃碼自助結賬,體現更多零售場景化的便捷體驗。
以上兩點加起來,也形成了絕味在業態上的突破:從社區滷味館向超市零售式轉型。
區別於傳統絕味門店以「滷味即食+稱重售賣」,且門店多為社區街邊店、規模不大、模式單一的形態。此次新店明確定位為「超市型」門店,且店內面積大於傳統門店,配色與陳列更偏向現代零售風格,而非典型滷味街店。
顯然,這次「革命」是徹底的,絕味已經不想再只做鴨脖大王了,也意味着其不僅要與過去的「周黑鴨們」競爭,更像是要闖入一個由錢大媽等社區生鮮店共同把守的戰場。
絕味也用這家超市體現了一下自己的野心:
擴大消費場景:不只是宵夜、下酒、街邊買即食,而是想讓門店成為「休閒零食選購」場所,適配更多即時消費、家庭零食等場景。
重塑品牌認知:打破過去「只賣鴨脖、按斤稱重、價格模糊」的固有認知,走向「標價透明、盒裝便捷、零食+飲品」組合。
提升單店效率與復購率:盒裝定價簡化結算流程、避免稱重糾紛,有利於提高翻檯率和操作效率。零食與滷味的組合也讓消費者一次購買多品類,提高客單價與復購率。
而以上三點,既是絕味的野心,也同樣是其應對滷味市場變化、自身門店收縮與業績下滑的壓力的舉措。
就滷味市場情況來看,其近年來已從爆發賽道向存量博弈,增速放緩、門店減少、滷味巨頭們營收下滑便是最直接的體現。
比如滷味三巨頭2025年的半年報,煌上煌與周黑鴨呈現的是「增利不增收」現象:煌上煌上半年營收9.84億元,同比下降7.19%;周黑鴨營收12.22億元,同比下降2.9%。
實際上,煌上煌雖實現了利潤增長,但門店數量收縮與單店收入下滑依舊是挑戰;周黑鴨則是靠「關店」帶動平均單店銷售額增長,才實現增利。
而絕味,就是壓力最大的那個:
上半年實現營收28.2億元,同比下降15.57%;歸母淨利潤1.75億元,同比下降40.71%,營收與淨利雙雙下滑。2024年,絕味的營收為62.57億元,同比下降13.84%;淨利潤為2.27億元,同比下降34.04%。彼時,對於業績的下滑,絕味相關人士説的直白又現實:「我公司2024年年度收入下降主要系銷售減少」。
門店數量方面,絕味同樣一路下滑。2024年中報,絕味的門店數是14969 家,比2023年底減少981家。隨后至 2025年初至今,其在營門店數已下降至約12428家,比高峰時期(2023年末約為15950家)減少近3500家。
究其原因,在iBrandi品創看來,消費者對價格越來越敏感這件事,對絕味這類滷味們的傷害是最直接且致命的。
在知乎上,一個關於「滷製品三巨頭大幅關店,網友吐槽吃不起,為什麼滷味這麼貴?它的成本有多少?」的一些高贊回答是:
當他們連價格都不敢按斤寫的時候就知道了。一個商品,按250g甚至還有125g的價格來標價,説明他也知道自己價格貴,所以用這種方法來迷惑消費者,消費者吃過一兩次虧以后自然就不去了。如果按500g標價,動輒五六十的價格比滷牛肉都貴,誰腦子有坑去買啊。——@醬油
與之相對的是衢州鴨頭的大量開店,明碼標價8元一根的鴨脖,其他菜,還能拆分。比如10元1份的鴨心,可以5元買10個……總之體驗感極佳,不存在加稱。另外,部分門店滿35送一條鴨脖。原本我只想買一條鴨脖,聽到這個我就會多買一些菜,這是我心甘情願的多買。——@下頭
毛利率那麼高,原材料價格下跌那麼多,居然不想降價讓利消費者和加盟商,還在那里怪市場需求不足……
顯然,我們與其稱消費者越來越理性,不如説大家越來越聰明,不想和他們「演戲」了。當消費刺客出現,消費者們看到一個就會選擇「告別」一個。
紅餐網也在《滷味品類發展報告2025》中指出,從2023年至2025年,滷味人均消費在25~35元、35元及以上的門店佔比在下降;人均消費在25元以下的門店佔比在升高。
絕味應該也很清楚這些事情,所以在這家「超市」里,一口價的滷味們價格也相對合理。
以及,這家超市對絕味來説絕對不僅僅是「可有可無」的試水,而是其賭未來的的一次戰略轉型:舊時代「跑馬圈地、鴨脖即食」模式已經告一段落,新的增長需要場景化、零售化、新品類化。
最后,這場賭未來的業態革命,對絕味來説,依舊是價值與挑戰並存。
第一,這家「超市」能為絕味帶來新的業績增長點並提升運營效率。
第二,如果能經得住一段時間的考驗,也會慢慢把自己身上「刺客」的標籤撕下去,並通過 「每日售罄」、「短保鮮」這些特點,滿足當下健康化與高品質的需求,增強屬於自己的品牌信任背書。
第三,這第一間「超市」,以及未來可能會出現的第二間、第三間等等,都會是絕味直面消費者,和他們進行溝通與互動的最佳場景。
只不過,絕味這次的「二次創業」,即使自己在后端有着一些硬實力,但依舊是會腹背受敵,滷味、休閒零食、即時消費這三個單獨賽道,都是在激烈博弈中,能脫穎而出並持續競爭也並非易事。
對於絕味來説,這次轉型,或是説「創新」能否成功,也不僅取決於一個門店模型的好壞,更取決於整個組織對運營效率、品類管理、用户體驗、品牌認知的重塑能力。
革命尚未成功,絕味仍需努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消費Daily」(ID:ibrandi),作者:Bale,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