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自動駕駛公司,正在標配飛書

2025-10-31 12:00

一凡 發自 凹飛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代表科技前沿的自動駕駛公司,有什麼新共識?

2025年,行業迎來快速發展。L2輔助駕駛搭載量爆發增長,Momenta城市NOA市場佔有率穩居頭部,地平線征程芯片量產突破1000萬大關,元戎啟行方案量產上車超13萬輛。小鵬理想,則開始向L4進發。

在自動駕駛領域,小馬智行今年衝刺落地千台規模Robotaxi車隊,文遠知行集齊7國自動駕駛牌照,新石器交付無人小車超1萬輛。

這些物理AI的弄潮兒們,來自不同領域,擅長不同業務,押注的技術路線也不同,但在知識沉澱和提高效率的工具選擇上,卻達成共識,紛紛擁抱了飛書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量子位帶着問題,在對話多名一線從業者后找到了答案:

用AI精益生產AI。

自動駕駛行業,正在用AI精益生產AI

精益生產是發源自汽車行業的理念,這是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主要是通過自動化準時化,儘可能消除浪費,進而降低成本,讓企業的產品更具優勢。

在AI時代,AI既是精益生產的工具,也可以是精益生產的成果。用AI精益生產AI的過程,就是提高效率,加快研發的過程。

具體可以拆解為讓生產原材料知識的獲取更快更及時,讓研發流程實現自動化標準化儘可能解放研發人員精力,減少時間和知識資產的浪費

作為AI前沿賽道和熱門應用,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行業率先用AI精益生產AI,其中的代表性案例分別來自地平線、Momenta和四維圖新

首先是地平線,據介紹其每年沉澱文檔超70萬份,其中僅地平線城區輔助駕駛HSD(Horizon SuperDrive)這一個項目的相關文檔就有8萬份

海量的文檔就像是一座知識寶庫,如何高效利用其中的知識,加快研發流程?

地平線的選擇是,把飛書作為核心平臺,構建一套研發協作和知識管理體系,讓知識獲取更及時、更安全。

首先,地平線用飛書給公司數百個項目都建立了對應的知識庫,讓每一代產品都能基於上一代沉澱的知識高效迭代。這種能力太重要了,畢竟當前行業競爭激烈,不定期要推送一個小版本OTA,一年要更新一個大版本,只有快速迭代才能贏得市場。

在開發迭代過程中,地平線員工還可以用知識問答AI,一搜一問,就能及時獲取研發時想要的知識,讓知識及時進入研發流程。據瞭解,現在地平線每天都有數百名員工在用知識問答AI。

飛書不僅幫助地平線找到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激活了知識資產,同時還給地平線的知識資產上了道「鎖」,守護知識資產安全。在飛書上,權限申請可以自動觸發對應管理審批流程,同時通過AI輔助識別資產密級,讓研發更高效也更可靠。

爲了把知識進一步落實為行動,地平線用飛書的低代碼平臺aPaaS打造了專屬文檔管理平臺,實現對文檔關聯待辦事項的系統性追蹤與閉環管理,研發待辦事項的關閉率提升至80%以上,增強了研發人員的執行力。

地平線的生態效應,也在提效工具的選取上顯現,地平線的部分合作夥伴甚至提出「地平線用什麼工具,我們就用什麼工具」,體現了飛書提效帶來的價值。

總結起來,利用飛書管理知識后,地平線研發人員獲取知識更快更及時,團隊協作更高效,不同工序間銜接更緊密,時間和知識資產的浪費減少了。

地平線的案例是用AI把知識管起來,Momenta則是用AI讓研發流程自動駕駛起來,講述了飛書項目對研發的助力。

基於飛書項目,Momenta打造了研發效率引擎, 打通了從需求導入到項目交付的研發全流程。

現在,Momenta可以一鍵批量導入開發需求,耗時從半天縮短到10分鍾。完成開發進行路測驗證時,安全員一鍵上傳問題到雲端,飛書項目會自動創建問題清單,然后根據場景自動聚類問題,接着AI預分析原因,幫問題對應的研發人員減輕負擔。

據Momenta研發高級總監範小軍介紹,利用飛書項目實現信息自動化流轉后,項目經理每周和客户的非必要溝通會議減少了很多。

飛書不僅直接幫助研發人員提效,同時還幫助企業建設「不斷提效」的組織文化,其中一個重要渠道是「AI效率先鋒大賽」

AI效率先鋒大賽,就是讓企業內部用飛書提效的案例走上舞臺,對外展示,同時邀請不同合作伙伴進行交流,加速優秀案例在客户之間傳播。

最近,飛書就和四維圖新聯合舉辦了AI效率先鋒大賽,在比賽中就涌現出了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比如來自子公司四維智聯的團隊,就藉助飛書提供的低代碼平臺aPaaS和智能體搭建平臺aily,創建了一個羣消息總結智能體,這個智能體能把羣聊消息這種碎片化信息沉澱為經驗。這與成體系的文檔形成補充,進一步豐富了企業的知識資產

當遇到此前羣聊中出現過的重複問題時,就可以求助該智能體,幫開發人員節省出時間。

類似這樣從日常場景入手提效的案例還有很多,其中最受專業評委認可的方案來自地圖導航業務中心,其針對專利交底書撰寫,利用aily打造了一個AI專利智能體,採用多模態方式幫你寫好專利交底書。

最直接的是對話方式,就像日常用的ChatBot那樣,用户需要向智能體介紹專利應用領域,然后它會問用户專利帶來的好處。

在用户回答完畢后,智能體會開始思考,給用户提供專利撰寫的初步想法,接着會搜索網上已有材料,與用户當前的專利想法對比異同,提煉出新專利的新穎點,並以關鍵詞的形式展示。

接着,用户再輸入初步想法與專利關鍵點,智能體判斷條件齊全后會輸出一份專利交底書的初稿,並直接轉成飛書文檔,方便后續協作。

此外你還可以通過飛書妙記和AI功能,直接記錄相關會議內容,從中提煉專利點。或者直接輸入一張圖,讓它幫你從圖片中找出創新點。

通過以上多種方式,智能體能幫你快速撰寫專利交底書,節省出大量時間。據四維圖新介紹,這小小的一個智能體,能幫助公司1年避免100項專利累計320個小時的無效投入,相當於省去超30萬元的研發成本。

據說這個方案已經開始在其他公司流傳了

。畢竟幫助優秀提效案例傳播,也是AI效率先鋒大賽的目的之一。

在四維圖新看來,AI效率先鋒大賽讓員工有了不斷用AI提效的意識,培養了不斷提效的企業文化。優秀的提效案例會從部門傳播到整個公司,再從公司導向集團,甚至最終影響整個行業。這也體現了精益生產「不斷改善」的理念。

用AI成果提效AI研發,這正是自動駕駛行業當前需要的思維和能力。

為什麼自動駕駛公司,都在用飛書提效?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從自動駕駛研發的根源上尋找答案。

有從業者表示,行業當前存在着「既要快速迭代,又要安全可靠」的矛盾。

在傳統軟件行業,可以用敏捷開發模式快速推出一款產品,出問題就改bug,然后不斷迭代。但是自動駕駛和智能輔助駕駛的落地,直接關係到人的安全,不能採用這種方法。

除此外,還有組織架構上的需求。

自動駕駛的開發和測試往往需要打通多個部門,比如一輛測試車需要去指定地點,有時候需要呼叫拖車運輸。叫拖車這一個環節,需要商務、運營、司機、財務和外包公司等多方聯動,牽涉人員多且耗時,延緩了發現問題然后給研發反饋問題的速度。

所以,行業研發自身的需要,期待着一款既能讓研發流程更快、更可控,還能打破部門壁壘的提效工具。

與此同時,近兩年行業發展勢頭向好,更進一步加強了提效需求。

L2層面,有數據顯示,今年1-7月國內乘用車輔助駕駛滲透率已達63%,預計到2030年L2搭載率會達到100%。

Robotaxi層面,2025年被稱為「量產元年」。特斯拉強勢入局帶來了潑天流量,在全球掀起資本熱潮,同時按下了競爭加速鍵,L2漸進式路線和L4終局路線的競爭空前激烈。

機會和挑戰同時擺在從業者面前。正如小馬智行高級研發總監羅錦堅所説,當前行業競爭已經是一場長跑比賽,每天都比別人跑得快一點點,這就不得了。

要做到每天「比別人跑得快一點點」,儘可能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需要提高效率,需要提效工具,而傳統的工具和方式,在這方面有侷限性。

比如打電話、發郵件、拉羣聊,這些傳統的溝通方式,不僅過程繁瑣,還要切換多個工具,時間成本更高。在交流過程中即便產生了有價值的信息,也會在不經意間流失,不能借助飛書雲文檔、AI會議、多維表格等工具沉澱成寶貴的經驗,進而轉化為內部知識資產。

甚至在行業出現快速增長后,傳統方式還會給工作造成阻礙。

據文遠知行的員工講述,他本人三年前入職時,公司還在用傳統表格管理車輛售后的數據維修工作。當年公司車少問題還不大,后來車輛規模達到成百上千臺后,表格一打開就卡。

如今文遠知行切換到飛書多維表格,工作起來就絲滑多了,能記錄的車輛信息也更多了,直接從2項擴展到了57項,AI還會幫你匯總本月概況,總結問題,讓去年下半年文遠車輛的維修情況比上半年降低了大約80%,保障了研發測試安全開展。

所以,從研發自身的矛盾出發,加上外部競爭壓力的催化,行業來到了一個需要提效,需要精益生產AI的時刻。

而飛書則提供了一系列精益生產AI的工具,減少了知識浪費,激活了知識資產,加快了研發流程,讓AI成果促進生產AI,成為物理AI玩家們的共同夥伴。

用飛書加速AI進入真實世界

由點到鏈再到面,飛書正在成為物理AI浪潮的加速器。

通過與前面提到的一系列玩家合作,飛書已經影響了背后整個產業鏈。比如前面提到的地平線和其合作伙伴。以及小馬智行,也在用飛書和外部夥伴進行技術交流,小馬智行副總裁莫璐怡就點贊飛書的權限管理讓小馬很安心,和外部的溝通越來越順暢。

飛書在自動駕駛產業的成功應用,也正在影響着整個物理AI賽道。許多具身智能明星率先擁抱飛書,比如智元機器人、優必選、銀河通用和松延動力……具身智能和自動駕駛的交集,真是越來越多了

這也意味着飛書已經搶灘登陸了新一波AI浪潮,加速AI進入真實世界。而AI觸及真實世界,不僅考驗着軟件算法,對硬件本體也是一種挑戰,更加需要AI精益生產AI全面賦能,提效軟件研發,加快本體量產。

黃仁勛曾經斷言,AI的下一波浪潮是物理AI。而實踐已經證明,物理AI的未來屬於那些率先使用先進工具的玩家。

先進生產力企業,還是得先用先進生產力工具。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