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1 10:43
1987年的夏天,43歲的任正非在深圳灣的一個廢棄廠房,創辦了一家名為「華為」的微型公司。
彼時,深圳只是一個匯聚五湖四海「下海者」的集散地,不少人在這里開了一些承接國外落后產能的電子元器件小廠。
但38年過去,如今的深圳已擁有133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越北京(1210家)和上海(1032家),位居全國城市之首,這也標誌着深圳正式登頂中國的——
「專精特新第一城」!
近日,全國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公示,深圳以347家企業入選新增數量居全國城市首位。
科技的發展不是無源之水,也不是無本之木,深圳的「水和木」,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深圳還是一片「科技荒漠」,相傳全市科技人員僅有兩名:
一名拖拉機維修工和一名獸醫。
與擁有哈佛、MIT的美國,以及擁有清北復交的北京、上海相比,深圳的高校資源幾乎為零。
轉折點發生在1987年,深圳頒發了「18號文件」:
鼓勵科技人員創辦民營科技企業,並明確產權。
1987年深圳頒發的「18號文件」
這在當時的中國,衝擊力很強,因為那時候的科研教授,大多是習慣於在高校教書,即便有什麼成果,那也是交個論文上去,貢獻給國家,市場化很難。
自己下海做生意呢?一怕高校和所在的企業單位不能接受,二怕被當時的社會言論指責,三怕做出點東西很快被抄走。
而深圳的這份「準生證」,一下子打開了很多高級知識分子的眼界和希望。
政策推出的第一年,就催生了70多家民營科技企業,其中就有現在響噹噹的華為。
可以説,如果沒有「18號文件」對產權的明確,科技人員無法以技術入股,華為就沒法成立。
到了2000年,深圳又迎來第二個關鍵節點。
當時,中國的山寨貨盛行,且大多都是「樣子貨」,輿論場也普遍認為,中國是製造大國,只需要抄國外作業就可以了。
這樣的發展瓶頸,深圳決定自主創新,最早喊出「建設自主創新城市」,着重支持一批龍頭科技企業的研發經費。
這一佈局比全國多數城市領先十多年,為華為、比亞迪等企業敢於挑戰西方傳統市場的格局,打下了基礎。
第三個關鍵節點,是2018年。
2018年工信部啟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所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特徵的中小企業佼佼者。
近幾年掀起輿論的DeepSeek、優必選機器人、大疆無人機,都是「小巨人」行列。
優必選機器人
而深圳在這一賽道投入巨大,在2019年國家層面正式啟動培育計劃后,深圳就錨定對「小巨人」的衝刺。
2023年第七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時,深圳已有310家企業通過審覈,新增數量位居全國城市第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達到752家,提前並超額實現了2025年深圳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600家的目標。
進入2024年,深圳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已達1025家,新增數量連續兩年蟬聯全國第一。
而根據最新數據,截至2025年5月,深圳已擁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1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2.1萬家。
從2022年超越寧波實現「四進三」,到2023年超越上海實現「三進二」,再到2024年與北京的差距縮小至10家,直至2025年成功實現反超。
深圳是怎麼做到一年超一個名次的呢?
作為改革開放的名片,深圳可能不是中國科研高校、機構智庫最多的地方,但卻是科技人才、科研高校最向往的地方。
與硅谷、北京、上海依賴高校技術轉化不同,深圳的企業創新更多源於市場需求驅動。
在深圳,創新不是發生在象牙塔里,而是在生產一線,在市場的一線。
哪里有需要,就在哪里創新,哪里有痛點,就立刻想辦法解決。
馬化騰回顧騰訊的創業史,説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事后回頭看很多創新點,並不是我們搞一個創新部門......一定是在快速服務用户的過程中,發現哪些點用户抱怨了,或者覺得不爽了,那可能就是你的一個創新的機會。」
簡單點説,騰訊的創新不是來自於計劃、研究室,而是來自於用户的反饋。
這種市場驅動創新模式的結果是顯著的。
騰訊在深圳起家,馬化騰從偽裝女網友和用户聊天到做成影響14億中國人的微信,也就短短十幾年的時間。
和騰訊一起成長的,還有很多在細分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小巨人」企業。
2024年,深圳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密度居全國第一。
這些企業可能不為大眾熟知,但在各自領域卻掌握着關鍵核心技術。
比如給小米做發動機的匯川技術,他們的電機是小米在紐北賽道不斷刷新紀錄的核心動力。
匯川技術給小米汽車做的發動機
再比如激光技術領域的傑普特,專注於激光器、激光及光學智能裝備,其MOPA脈衝光纖激光器出貨量超過美國和英國的同行,銷量躍居全球第一,佔國內市場份額超過70%,並在此后多年蟬聯全球銷冠。
還有光越科技,他們高功率光器件各細分領域里面最先做量產的企業,2008年建立了國內第一條高功率光隔離器生產線,2021年成功研製了萬瓦級傳能光纜系列,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其相關產品參與了「墨子號」量子通信衞星、京滬干線量子通信工程項目,甚至參與了天宮空間站項目。
這些「小巨人」雖規模不大,但在細分領域卻有着「單打冠軍」的姿態。
一個數據是:深圳「小巨人」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達7.63%,年均研發經費為3339.19萬元,高於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水平。
此外,第六批深圳「小巨人」企業平均申請專利152件、PCT專利近6.5件,顯著高於1.7件/家的國家平均水平,且有近30%的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國家標準。
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行業研究院教授陳憲團隊發佈的《全球城市產業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在產業創新環境、投入、產出、績效四大維度的綜合評估中排名第一,高於舊金山、北京、倫敦等城市。
城市產業創新指數排名,深圳位居第一
誰説搞研發就一定要什麼百年科研院校,在深圳,企業就是最好的大學,市場就是最好的教授。
當然,如果一味靠市場的無為而治,就開出那麼多的創新之花,聽上去也不是一個科學的故事。
畢竟,創新的種子,還需要有合適的土壤。
怎麼調配這個土壤,深圳政府是有「祕方」的。
深圳市政府很早就意識到,政府不能替代企業創新,但可以為創新營造良好環境。
與新加坡政府強勢主導的創新模式不同,深圳政府更傾向於做服務創新企業的「老媽子」,而非「指揮棒」。
這個「老媽子」做了什麼事呢?
首先,是開放應用場景。
我們都知道深圳是「低空經濟第一城」,無人機技術很多城市都有,但最早開放飛行場景,規劃相關路線的,就是深圳。
2018年,當無人機編隊表演還是新鮮事物時,深圳市政府率先在人才公園開闢測試空域;2022年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20個應用場景加速落地。
2024年,飛行汽車首次飛越深圳CBD
面對市場上的最新科技成果,深圳把整座城市當作試驗場,凡是能試的場景,都儘量開放。
這一做法取得了顯著成效。
除了無人機之外,今天作為主導產業的新能源汽車,也有深圳的力量在推動。
從2003年起,比亞迪轉型的每一個關鍵節點,深圳市政府都給了企業大力支持,包括建設大量充電樁,並支持採購比亞迪電動車。
如今,深圳公交、出租車、網約車電動化率達100%,公共交通電動化水平全國第一。
面對一些新興科技,深圳也有自己的方法論。
其他城市培育新質生產力主要依靠補貼和資助,但深圳國資更注重市場化運作。
通過四大股權投資平臺:深創投、深投控、深圳市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鯤鵬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的角色,來支持創新企業發展。
據統計,在前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中,深創投共投資過198家,深投控旗下深高新投投資過46家。
他們的投資特點是什麼呢?
不是看到成果才投,而是在企業開始最需要資金的階段投。
深創投原董事長倪澤望透露,在深創投投資的企業中,處於初創期的佔比26%,處於成長期的佔比57%,處於成熟期的則僅佔17%。
這種早期介入顯著提高了創新企業的生存概率。
深圳國資還注重為創新企業營造物理空間,以深圳市南山區的深圳灣科技園區為例,經過深投控10多年的運營,園區聚集了191家南山區深圳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接近全區的20%。
深圳灣科技園區
在深圳灣科技生態園,聚集了100多家AI初創企業,坊間稱為「模力營」。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大模型AI生態社區,其篩選標準不看營收、不設產值門檻,只看技術與潛力。
給你辦公室,給你試驗田,深圳的保姆式政策為「小巨人」企業成長提供了豐富場景。
在財政支持方面,深圳還對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認定的企業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對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最高10萬元獎勵。
這些獎勵資金採取「免申即享」的方式撥付,企業無需申報,在獲得認定及財政資金到位后即予撥付。
簡單點説:只要你敢創新,我就敢送錢給你。
不求成績,允許犯錯。
在這樣的環境下,今天深圳的創業密度居全國之最,中小微企業佔比超過90%。這些企業貢獻了全市70%以上的授權發明專利,培育了80%以上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佔據了90%以上的研發投入,為專精特新「小巨人」的涌現提供了最為肥沃的土壤。
「專精特新第一城」的背后,不只是數量的領先,更是邏輯的領先。
深圳用45年的實踐證明:
創新,不一定靠名校科研;也不一定靠補貼紅利。只要敢給市場自由、給企業信任、給創新時間——中國的每一座城市,都能生長出自己的「小巨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