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黎輝,操盤一筆140億退市

2025-10-31 11:30

一則公告,披露了「港股快運第一股」的最新走向。

10月28日晚間,安能物流發佈公告稱,由大鉦資本、淡馬錫及True Light三大投資機構組成的財團與安能物流聯合宣佈,擬以每股12.18港元的價格對安能物流發起私有化要約。

據此計算,安能物流估值約143億港元,為安能自2021年11月中旬以來從未達到的估值水平。私有化價格較未受干擾日2025年9月3日每股8.2港元的收盤價,溢價達48.54%。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筆交易中,公司創始人兼CEO秦興華不僅可以套現約11.83億港元(約合10.8億元),還將卸任CEO等所有核心管理職務,轉任集團高級顧問。

這標誌着安能物流退市后,創始人將徹底「放權」,正式進入由財團主導的新階段。

而此次牽頭的大鉦資本,不僅是買方團成員之一,更是安能物流的最大股東,截至公告日,其通過旗下實體持股24.32%。

它身影的浮現,也讓這筆交易更具玩味。

大鉦資本創辦於2017年,其創始人黎輝是VC/PE圈有頭有臉的人物,早期曾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工作,后是華平投資在中國的第二代掌門人,為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經驗豐富的「操盤手」,創辦大鉦資本后,更是投資並「翻盤」瑞幸咖啡聞名業內。

現如今,聯手兩大重量級機構,他帶隊的大鉦資本,現身這筆140億退市。

無疑是為安能物流的下半場,拉開「改寫」的序幕。

「新三角」現身,安能以退為進

安能物流與大鉦資本,頗具淵源。

2020年,安能進軍快遞失利,資金鍊緊張之際,是大鉦資本攜3億美元入股,支撐其重回快運,擴張網絡,隨后一路陪跑,至港交所敲鍾上市。

在安能IPO后,業績不振及股價陡轉直下的2022年,又是大鉦資本又迎難而上,在原COO祝建輝辭任,公司管理層一致行動協議終止后,以持股24.60%成第一大股東。

次年1月,原董事長王擁軍離任,安能創始高管「鐵三角」徹底解體,只留下了秦興華。

也就是這時,大鉦資本合夥人陳偉豪行至臺前,與秦興華共同出任聯席主席,在安能物流鉅虧之際,深入對安能物流的管理,同年便實現了全年利潤的扭虧為盈。

2023年至2024年,其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6.23%、16.73%,股東應占溢利同比增速分別為196.07%、91.08%,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90.43%、63.69%。

從財報數據來看,安能物流盈利修復能力正逐年提升。

然而,快運市場競爭依然激烈,也讓今年半年報電話會上,公司首席運營官金雲一句「通過積極應對策略重新拉開與中通等同行的差距」,給安能謀求一場更大的翻盤仗埋下了伏筆。

事實上,安能物流上市4年,一直苦於上市收益與成本的失衡。

自2021年11月上市以來,安能物流的股價一直承壓,始終未能突破發行價,且大部分時間的成交量低迷,公司從股票市場籌集資金的能力受到嚴重限制。

從數據來看,安能物流在2021年11月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發行價為13.88港元,隨后股價曾一度觸底1.663港元/股,較發行價最高跌近88%。

即便安能物流的股價有所回彈,至2025年10月24日恢復至9.4港元/股,呈V型上揚的態勢,但依然處於破發狀態。同時,對比行業來看,安能物流的市值也大幅落后於順豐、京東物流、德邦快遞等公司。

由此來看,維持上市地位對安能物流而言收益有限,但公司仍需承擔為維持上市地位所產生的行政、合規及其他相關費用,管理層還需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履行上市公司義務。

對於其而言,綜合考慮相關成本與資源投入,退市將使安能物流立即節省成本,並將資源重新分配至核心業務,從而提升運營效率,更好地支持公司的長期發展。

與此同時,私有化后,安能物流將無須承受短期資本市場預期、股價波動及所負有披露責任之壓力,因此可更靈活及更具效率地實施其戰略重點。

簡單來看,私有化這一步,於安能物流更像是以退為進。

事實上,近兩年中國零擔物流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已進入「巨頭遊戲」階段。

2024年,順豐系(順豐快運、德坤物流)與京東系(京東快運、德邦快遞)合計貨量超3000萬噸,佔據行業半壁江山。

安能物流雖以1415萬噸貨量位居第三,但營收增速(6.4%)顯著低於頭部玩家,且需應對價格戰壓力——2024年Q2起,公司被迫下調單價以維持市場份額。

對比來看,2025年上半年,安能物流營業收入56.25億元,同比增長6.4%;經調整淨利潤4.76億元,同比增長10.7%;零擔貨運總量682萬噸,同比增長6.2%。

順豐旗下的快運業務上半年實現不含税營業收入195.7億元,同比增長11.5%,貨量規模同比增長28%。

可見,羣雄逐鹿,安能物流面臨的挑戰不小。

故而,在股價長期低迷、維持上市成本高的壓力之下,安能物流退市,或許是應對市場競爭、竭盡全力打一場翻身仗的更優解。

而這一次,大鉦資本現身,也為安能物流帶來了支持其下半場的「新三角」。

根據公告,要約人是一家由TopCo間接全資擁有、在開曼羣島註冊成立的獲豁免有限公司;而TopCo是一家由上述財團共同成立的公司,分別由大鉦基金資本、淡馬錫及True Light持有約52.40%、23.80%及23.80%權益。

此前大鉦資本已通過多輪投資加碼入股,不斷支持安能物流網絡擴張與數字化升級,為安能物流的長期和最大機構股東。

根據公告,公司創始人兼CEO秦興華、首席運營官金雲等核心管理層已作出不可撤銷的承諾,不僅支持本次私有化,更承諾將其合計持有的約8.51%股份全部接受現金選擇,並以投票方式助力交易通過。

而大鉦資本持股TopCo約52.40%的權益,意味着通過此次交易,大鉦資本將間接增持4.46%的股份,從而把持股比例升至28.78%,獲得絕對的決策權。

這意味着,它此次牽頭私有化,不僅是對安能物流長期價值的堅定看好,還代表着將徹底掌控公司未來的戰略方向,扮演舵手角色。

再看淡馬錫,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其投資理念是「世代投資」,着眼於長期價值創造。

安能物流作為中國零擔市場領先的快運網絡運營商,公司通過超過38000家覆蓋全國的貨運合作商及代理商、直接運營的關鍵分撥及干線運輸網絡,服務覆蓋中國超過99.6%的縣城和鄉鎮的終端客户。

於淡馬錫而言,參與安能物流私有化,無疑是瞄準中國零擔物流整合紅利,在全球物流基礎設施領域的重要落子,其全球物流投資版圖涵蓋菜鳥、京東物流等,與安能的加盟網絡存在協同空間。

而淡明資本(True Light Capital)作為淡馬錫間接全資持有的獨立子公司,成立於2022年,目前管理資產規模約40億美元,專注於亞洲市場的長期結構性投資機會,其靈活性或為交易結構設計提供更多操作空間。

由此可見,三家機構共築的「新三角」,無一不在凸顯「長期價值」的投資主題,為安能物流私有化后的「價值再造」做充足的準備。

安能公告亦披露,退市后財團將保留現有業務與員工,深化業務協同並探索戰略變革,不排除通過併購整合優化運營。

51歲「操盤手」,掀起PE投資新篇章

而大鉦資本這些循序漸進的佈局落子,於水火之中出手相助的動作,還得從黎輝的操盤經驗談起。

黎輝1974年出生於甘肅蘭州,畢業后,曾就職於華爾街摩根斯坦利,負責過北京大唐、北京控股上市等重點項目,2002年,他加入美國華平投資集團,開創了華平的「黎輝時代」。

這期間,神州租車於2012年在美股上市失敗,也是黎輝及時援手,用2億美元投資了神州租車。

2016年,黎輝宣佈從華平離職,更是加盟神州優車,出任副董事長負責戰略和資本運作,助力神州優車完成了70億元的戰略融資。

這些動作,其實已經成爲了大鉦資本「投資驅動變革」理念的雛形。

黎輝曾解釋過這一理念,用他的話説,就是要跟企業和企業家長期地去做資本合作,注重行業深耕,重塑行業生態,創造具有顛覆性和長期競爭優勢的商業模式,將平臺的能力賦予被投企業。

簡單來看,相比傳統投資機構的「袖手旁觀」,大鉦資本扮演的是企業參與者的身份,會躬身入局深入到企業戰略經營。

而他本人,就是這個理念的最佳實踐者,瑞幸咖啡便是典型案例。

早在2016年下半年,他就和陸正耀、錢治亞就討論瑞幸咖啡的想法,包括商業模式的方方面面,包括市場策略、品牌策略、公司組織架構、融資戰略以及可能的上市戰略。

他曾對媒體表示,很難説清具體哪件事是大鉦做的,但他能肯定的是,公司所有重要的決定,都有我們(大鉦資本)的參與。

作為最早期參投瑞幸咖啡的投資人,黎輝幾乎參與了瑞幸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即便是伴隨財務造假事件,瑞幸咖啡不得不黯然退市,一場多方派系之間的控制權爭奪戰中,大鉦資本依然「不離不棄」。

在瑞幸的至暗時刻,大鉦資本持續投入,先是出手2.4億美元領投新一輪融資,隨后又聯合IDG和Ares SSG完成對瑞幸咖啡創始團隊股份的收購,成為新控股股東,也由此改寫了瑞幸的下半場。

自2022年1月大鉦資本接手以來,瑞幸僅用2年就成為國內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如今市值116億美元,接近IPO上市首日的兩倍。

而這一案例,從抄底控權+深度介入+價格重塑,成爲了大鉦資本馳騁創投圈的佳話。

順着這一邏輯,在業內更多的交易背后,也開始陸續浮現大鉦資本和黎輝的身影。

大鉦資本以「控制型」投資為主導。

目前,其美元一期基金已有多筆投資落地,除瑞幸咖啡外,還包括國內最大的血製品企業之一泰邦生物、幼教SaaS平臺掌通家園、新物流SaaS領軍企業凱京科技,以及快時尚眼鏡連鎖品牌LOHO眼鏡。

在這些項目中,大鉦資本均扮演着被投企業中最大的機構投資方角色。

今年4月,大鉦資本還收購全球領先的工業自動化裝配系統集成供應商儒拉瑪特,上演了併購型PE買下德國隱形冠軍的一幕。

據悉,大鉦資本計劃通過資本和資源支持,加速儒拉瑪特在德國、美國、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地的團隊擴展和服務能力提升,完善全球業務版圖。

同時,這次收購也是大鉦資本聚焦硬科技和智能製造領域的進一步佈局,此前大鉦資本已投資小鵬汽車等企業,可形成產業鏈協同效應。

更有意思的是,7月,在星巴克中國股權的30多名競購者的隊伍中,也出現了大鉦資本,而它的進場,無疑不是在朝着擴大其在中國乃至全球連鎖咖啡市場的控制力進發。

與此同時,大鉦資本首支美元基金已成功完成資本募集,總金額超過20億美元,遠超原定募資目標。

而新資金的注入不僅代表着全球投資人對中國企業的認可,更意味着在股權投資市場的新環境中,PE投資也在面對轉型升級,以「投資驅動變革」的大鉦資本已經進入了中國投資市場的主舞臺。

回想2019年初,黎輝曾在一次演講中談及《權力的遊戲》第8季。

他説,「誰能成為鐵王座的主人這是一個謎團,但是真正的獨角獸是要能獲得噴火真龍的支持,也就是資本的支持最后才能戰勝異鬼的寒冬」。

大鉦資本和黎輝正在做的,或就是這一件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獵雲精選」,作者:孫媛,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