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淡馬錫出手,安能物流易主

2025-10-31 09:32

淡馬錫聯手資本巨頭,砸下143億港元(約24億新元)將中國物流巨頭安能物流收歸囊中!

此一收購,不僅創下港股物流板塊年度最大交易紀錄,更彰顯了資本對中國核心基礎設施價值的重新審視。

成立於2011年的安能物流,曾是中國零擔快運領域的明星企業,2021年頂着「港股快運第一股」光環上市。然而疫情衝擊、經濟放緩與行業激烈競爭等壓力,讓這家物流巨頭在資本市場遭遇滑鐵盧,股價長期低迷。此次財團開出每股12.18港元的價格,較停牌前溢價近30%,相對而言,還是讓沉寂多年的投資者們看到一絲曙光。

淡馬錫作為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聯合安能最大股東大鉦資本及淡明資本組成「全明星財團」,其戰略意圖不言而喻。在全球化格局重構的當下,掌控物流網絡就等於握緊供應鏈命脈。安能遍佈全國的151個分撥中心、近3萬個網點,正是資本眼中最具價值的「實體互聯網」。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管理層已作出不可撤銷的承諾支持收購,這意味着私有化后安能將擺脫短期業績壓力,全力投入數字化轉型和網絡優化。

就像當年順豐選擇退出股市潛心修煉,最終成就快遞王國一樣,這或是安能邁向下一個成長階段的關鍵轉折。

為何是「此時此地」?

安能物流在2021年登陸港股時,懷抱的是市場對中國新經濟物流龍頭的美好願景。然而,其上市后的旅程恰好穿越了一個完整的「逆風周期」。

首先是全球疫情的持續衝擊,這對實體物流網絡而言是一場壓力測試——區域性的運輸中斷如同血管栓塞,而防疫帶來的運營成本激增則持續擠壓着利潤空間。另一方面的影響,則是來自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換與消費增速的結構性放緩。

安能所處的零擔快運(LTL)領域,被譽為「中國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其貨量直接反映了中小企業的活力與消費市場的熱度。當宏觀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這些「毛細血管」最先感知到寒意,行業整體需求收縮成為不爭的事實。

而更為雪上加霜的因素,則是資本市場的情緒轉向。在過去流動性充裕的時代,市場樂於為像安能這樣擁有龐大實體網絡的重資產企業講述成長故事。但隨着加息周期開啟與避險情緒成為主導,投資者的偏好發生了180度轉彎,他們開始謹慎看待那些需要持續資本開支、回報周期較長的商業模式。

安能的股價因此承受了巨大壓力,其市值一度較IPO發行價折價超過30%。然而,在頂尖的戰略投資者眼中,這種「市場先生」的過度悲觀,恰恰在周期性行業中製造出了珍貴的「估值窪地」。

所以,我認為此時的收購溢價,表面上是爲了獲取控制權付出的代價,實質上是在為資產長期內在價值與短期價格之間的巨大錯配買單。

當然了,中國零擔快運行業本身也正行進在一個歷史性的整合臨界點上。

這是一個規模效應極其顯著的行業,但目前的市場格局卻如同碎裂的拼圖——前十名企業的市場份額總和(CR10)甚至不到10%,充斥着大量區域性的中小玩家。這種高度分散的狀態,像極了美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鐵路行業,在經歷了一系列殘酷的併購整合后,最終形成了少數幾家巨頭主導的高效網絡。

「馬太效應」加速就不可避免了,頭部企業將通過資本的力量,進行有效的兼併收購,不斷加密其物流網絡。每一個新節點的增加,每一條新線路的開拓,都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會引發「網絡效應」的化學反應——單位運輸成本將持續攤薄,服務時效與穩定性將顯著提升,最終構築起令競爭對手難以逾越的規模護城河。

從這個説法看淡馬錫財團的選擇,大致上,我歸結為三個脈絡交織的關鍵點,即宏觀周期、企業估值與行業演進這三個路數上。

所作所為,還是很精準的,看中一個暫時被資本市場低估的上市公司,也看中這樣一個即將穿越周期、並有望在下一輪行業洗牌中強化其龍頭地位的稀缺基礎設施。

這次交易有何特點?

本輪收購案中,有個很顯著的特點,即為不同股東「量身定製」的混合對價方案。

相比更高的溢價,我認為這纔是本輪交易中值得揣摩的地方。

股東們既可以按照每股12.18港元的價格全數套現離場,也可以選擇接受「股票替代方案」,將手中的上市公司股份轉換為未來私有化公司的權益,甚至可以靈活地組合這兩種方式。

這套機制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巧妙地進行了「股東分流」。

對於尋求確定性回報、有明確退出期限的財務投資者——例如那些投資周期將至的基金——現金選項如同一條暢通無阻的快速通道,他們可以立刻鎖定利潤,帶着滿意的回報轉身離開。

而那個看似更具不確定性的「股票替代方案」,則是一道為產業投資者和核心管理層準備的「長期之門」。選擇這條路,意味着他們將自身利益與私有化后的安能深度捆綁,共同踏上未來三到五年的價值重塑之旅。經典的「激勵相容」運用得很透,通過讓關鍵利益方成為公司長遠未來的所有者,徹底消除其短期套利、損害公司長期發展的動機。

再者,這種「現金+股權」的分層對價模型,是資本市場上歷經考驗的成熟工具,其智慧可以回溯到上世紀80年代KKR等機構掀起的杠杆收購浪潮。它在當時就解決了兩個核心矛盾:一是滿足公眾股東對流動性的即時需求,支付必要的「流動性溢價」;二是極大緩解了收購財團龐大的即時現金壓力,將寶貴的資本彈藥留存用於收購后更關鍵的業務整合與能力提升。

然而,僅有多元化的退出路徑還不足以保證交易的成功。任何收購案都面臨着一個巨大的不確定性:來自無數分散中小股東的阻力。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持股比例雖小,但集合起來卻可能足以否決整個交易。

正是預見到這一風險,收購方展現出了其佈局的周密性——他們率先獲得了安能物流總裁秦興華和首席增長官金雲等核心管理層的「不可撤銷承諾」,將其所持股權與財團本身的股權疊加,一舉鎖定了公司35.74%的支持票。

除要實現「票數加法」外,其深層意圖還在於「治理結構的優化」。在股權高度分散的上市公司中,常常存在「搭便車」現象:大量小股東既不深入研究公司價值,也無力影響公司決策,但在決定公司命運的關鍵投票中,他們可能因為期望更高報價而成為否決交易的「釘子户」。

那麼,通過提前鎖定超過三分之一的股權,財團幾乎消除了交易被否決的最大風險,為這場收購奠定了不可逆轉的基調。

這一套機制被稱為「鎖定協議」,是全球大型併購交易中的標準配置,從微軟收購動視暴雪到眾多知名案例,其核心邏輯一脈相承,均要透露出「公司的核心掌控者與最具遠見的資本方已經就未來方向達成堅定共識」的一個信號。

既為本次收購掃清障礙,也為收購完成后的「私有化時代」鋪路。

當公司從公眾視野中隱退,無需再披露每一個戰術細節、應對每一個季度業績的拷問時,重大的業務重組、戰略轉型和長期投入才能心無旁騖地展開。屆時,一個團結且決策高效的股東結構,將是安能直面激烈市場競爭、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最強保障。

淡馬錫的動機

在全球化進程遭遇波折、供應鏈格局加速重組的今天,關鍵物流節點的戰略價值,已從單純的商業基礎設施,躍升爲保障經濟安全的「戰略資產」。

淡馬錫近年來系統性地投資中國的京東物流、順豐,乃至如今的安能物流,其底層貫穿了一條清晰的主線:在不確定性時代,掌控實體商品的流通命脈,就等於掌握了貿易流動的「閥門」。這對於新加坡這樣一個以貿易立國的城邦國家而言,具有超越經濟回報的國家利益考量。

其投資行為,與中國內部正在推動的「建設現代流通體系」這一國家戰略形成了深刻的協同效應。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思維模式——「戰略資產配置」。

它追求的不僅是財務上的回報,更是通過嵌入關鍵國家的核心經濟網絡,來增強自身經濟生態的韌性與話語權,這是一種基於地緣政治經濟現實的、極其長遠的佈局。

而同時,淡馬錫對安能的押注,同樣是對物流產業數字化未來的看好。

安能近年來全力構建的「智慧物流平臺」,包括利用AI算法進行復雜的運輸路徑規劃、全流程的電子面單系統等,旨在將一個個分散的物流節點,升級為一個能夠自我優化、智能決策的「數字神經網絡」。

這一圖景,與淡馬錫在東南亞市場投資的物流科技公司,如越南的Logivan、印尼的Ninja Van,產生了強烈的協同共鳴。這些企業分佈在不同的地理區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但它們共同指向一個未來:一個數據驅動、高度可視、效率極致的新型物流生態。

另外,近年有一個投資主題,即數字-物理系統。

淡馬錫正在實踐。

該理論認為,最大的價值創造機會將出現在那些能夠將數字世界(數據、算法、連接)與物理世界(貨物、車輛、設施)深度融合的領域。

物流,正是這一理論的完美試驗場。通過投資從中國的安能到東南亞的諸多物流科技企業,淡馬錫實際上是在編織一張橫跨區域的、數字化的物流網絡。

這張網絡中的任何一個節點所積累的技術解決方案、運營管理經驗,都可能在其他節點複製和優化,從而產生「1+1>2」的協同效應,構築起一道純粹財務投資者難以企及的複合競爭優勢。

因此,淡馬錫此次牽頭收購安能,是一次典型的「一石二鳥」之舉。

在物理層面,它加固了在亞洲最大消費市場關鍵物流基礎設施的佈局,提升了供應鏈的穩固性;在數字層面,它則將安能納入其全球物流科技投資組合,為整個生態注入新的數據與創新活力。這充分展示了現代主權財富資本如何超越傳統的資產類別劃分,以一種立體、聯動和生態化的視角進行戰略佈局——他們投資的不僅僅是一家公司,更是未來全球貿易流動的新範式,以及在其中扮演核心樞紐的長期地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東針商略」,作者:東針商略,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