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用一座博物館引來八方客

2025-10-31 06:57

(來源:遼寧日報)

轉自:遼寧日報

本報記者 朱忠鶴

在遼寧縣域經濟版圖中,沈陽市康平縣並非以經濟總量見長。但回溯至十余年前,這座小城卻作出了一個令人矚目的決定——斥4000萬元打造一座建築面積達6619平方米的博物館。如今,康平博物館已成為當地文化地標,用豐富的館藏與獨特的建築語言,訴説着康平對文化傳承的堅守,也印證了「縣城更需文化賦能」的發展智慧。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我省縣區級博物館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這當中,在展館規模、文物數量、文物等級等方面,康平博物館表現出色。

2012年的康平,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縣域經濟總量在遼寧省內並不突出。當不少地區將發展重心放在招商引資、工業建設等「見效快」的領域時,康平卻將目光投向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啟動了縣博物館的修建工程。「當時很多人不理解,覺得縣里財政不寬裕,不如把錢用在發展產業上。」康平縣考古和文物保護中心主任代春雨説,縣委、縣政府的思路很清晰:經濟發展能讓百姓富起來,文化建設能讓城市有靈魂。

爲了讓博物館既能滿足功能需求,又能彰顯遼金地方特色,康平縣在項目規劃上傾注了大量心血。選址上,將博物館定在新城區順山三路與濱湖西四街交會處,為后續文化街區建設埋下伏筆;設計上,以歷史文化為核心,建築兩側設置8個凹龕,連續的坡屋頂將8個凹龕統領起來,既展現了遼代建築的粗獷大氣,又暗含了民族團結的寓意,讓建築本身成為一件「可閲讀的文化展品」。

2015年3月,經過3年建設,康平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這座總佔地1萬平方米的建築,不僅是當時遼寧省規模最大的縣一級文博機構,更創下了康平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多項「第一」——第一次擁有標準化文物庫房,第一次建成專業化展覽空間,第一次實現文博資源集中化管理。「博物館的建成,填補了康平沒有大型公共文化場館的空白。」康平縣博物館館長胡榮繁介紹。

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首批展出的300余件文物中,既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也有遼金時期的瓷器,還有明清時期的民俗用品,瞬間點燃了當地羣眾的文化熱情,開館首月接待遊客就達萬余人次。

康平博物館的價值,不僅在於保存文化遺產,更在於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實、本土與外界的橋樑。其緊鄰卧龍湖的地理位置,為文旅融合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如今已成為外地遊客探訪康平的「第一站」,被譽為縣城的「城市會客廳」。

卧龍湖是遼寧省最大的平原淡水湖,也是國家級濕地公園,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前來觀鳥、休閒。而博物館與卧龍湖相距僅3公里,兩地形成「一湖一館」的文旅格局,讓遊客在欣賞自然景觀的同時,能深入瞭解康平的歷史文化。

「我是看到別人的推薦來參觀博物館的。他們告訴我,先逛博物館,再去卧龍湖,這樣既能懂歷史,又能看風景,整個旅程更充實。」記者在採訪時,恰巧遇到一對丹東老夫妻,在每一件文物前,他們都會駐足認真欣賞,感受千萬年前的康平舊貌。

胡榮繁説,不少觀眾已將博物館列為行程中的必選項,不少人反饋「看完博物館,再看卧龍湖的生態之美,更能理解康平這片土地的厚重」。

爲了讓「會客廳」更具吸引力,博物館不斷豐富服務內容與活動形式。不定期舉辦書畫展、攝影展、非遺展等活動。僅2024年康平博物館就舉辦各類展覽15場,吸引參展藝術家350余人,觀眾人數突破4.5萬人次。

今年前三季度,康平博物館接待遊客7.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0%。其中不乏來自吉林、內蒙古等地的跨省團隊,真正實現了「文化走出去,遊客走進來」。

如今的康平博物館,早已超越了「文物存放地」的單一功能,它更是康平文化自信的象徵,用「小城大館」的實踐證明,即使是經濟總量不佔優勢的縣域,也能通過文化建設實現差異化發展,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文化強縣」之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