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當理想變成市值:OpenAI的「自救時刻」

2025-10-31 08:14

馬斯克大概沒想到,自己十年前聯手創立的那家「非營利AI實驗室」,如今會以1萬億美元估值,叩響華爾街的大門。

據市場消息,OpenAI正在籌備上市,計劃最早於2026年提交IPO申請——這將可能成為人類資本史上最大的一次融資事件。

但這不只是一次商業IPO,更像一場「文明層面的自救」。

這家公司曾代表硅谷理想主義的最后防線,以「確保AGI造福全人類」為使命;如今卻在以商業契約和金融槓桿的形式,重新定義智能的歸屬權。

賬上每賺1美元要花2.25美元,卻簽下總額超過1.5萬億美元的基建協議,與微軟、英偉達、AMD、甲骨文、博通等巨頭綁定命運。

它不是在融資,而是在自我續命。

在技術與資本的交叉點,OpenAI用IPO換取合法性,用股價取代信仰,用市場的邏輯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定價。

這不是AI的終章,而是全球AI秩序重組的起點。

01|OpenAI被迫走向IPO

OpenAI並不是主動要上市,而是被迫走到這一步。

它手里握着人類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模型,卻正面臨一個最傳統的商業困局,資金快燒光了。

據媒體報道,OpenAI在2025年上半年營收約45億美元,但同期支出遠超營收。根據The Information的報道和分析師估算,OpenAI每賺1美元要花費約2.25美元,2025年預計虧損至少140億美元。此外,OpenAI預計到2029年將消耗1150億美元,留下了巨大的資金缺口。

與此同時,奧特曼簽下的基建合同總規模高達1.5萬億美元,包括5000億美元的「星際之門」(Stargate)數據中心計劃,與甲骨文單獨簽署了未來五年價值3000億美元的雲計算協議,確保獲得所需的計算資源,每年要支付600億美元費用以及與微軟Azure價值2500億美元的雲服務合同。

這是一場徹底的「沒有退路的豪賭」。

知名科技產業時評論人彭德宇對我們表示:OpenAI的現金流根本無法支撐這樣的投入,而原有的融資渠道也幾乎到頭。微軟、AMD、英偉達、博通等巨頭確實紛紛參與入股或簽約,但這些協議本質上是一種「循環融資模式」,供應商通過認股權或投資方式為OpenAI的採購「先買單」,再從后續銷售中實現回報。這在硅谷歷史上並不新鮮,卻往往是泡沫前夜的信號。

問題在於,這種「自轉的資金循環」已經失去穩定性。OpenAI必須進入更大的資本市場,才能維持增長節奏。IPO,是唯一的解法。

但錢只是表象,真正的難題在於結構。

此前OpenAI的法律架構複雜,非營利母公司(OpenAI Foundation)監管着營利性子公司(OpenAI LP),這種雙層結構讓公司在募資上始終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非營利機構的治理邏輯和投資人預期天然衝突:一個「以造福人類為使命」的組織,無法説服華爾街為它買單。

這一困境在過去一年達到頂點。

董事會內部的權力鬥爭、微軟與奧特曼的控制權爭議、以及外界對其「公益外衣下的商業擴張」的批評,讓OpenAI陷入合法性危機。奧特曼必須做出結構性的自證,既要保持對外的道德正當性,又要打開通向資本市場的通道。

就在昨天,OpenAI正式完成重組計劃,成立新的OpenAI Group PBC(公共利益公司),原先的非營利母公司(OpenAI Foundation)持有26%的股權。微軟持股27%,員工及其他投資者持有剩余47%。OpenAI Foundation不僅保留對營利實體的控制權,可以任命營利子公司的董事會成員,還擁有在達成特定里程碑后增持股份的認股權。這意味着它既能繼續宣稱「非營利監管」,又能直接參與公司商業紅利的分配。

這一設計實在有趣。

它讓OpenAI的身份變得雙重:既是一個「有良心的科技公司」,又是一個「資本可投的標的」。這一公司結構也是奧特曼與加州及特拉華州監管部門長達一年半的協商與妥協結果。特拉華州與加州總檢察長均發表聲明,他們經過全面的調查與審查,認可這一重組計劃。根據監管協議,OpenAI將繼續留在加州,接受加州政府的安全性監管。

對奧特曼而言,這是一場艱難的政治平衡。

他既要安撫監管層,又要穩住微軟這種重量級股東,還要向員工與外部市場證明,OpenAI仍然擁有清晰的使命感。於是他保留了一個象徵性的底線,自己依舊不持有任何OpenAI股權。

這種「無股而治」的姿態,一方面化解了利益衝突爭議,另一方面也強化了他作為「技術願景執行者」的形象。

重組完成后,OpenAI終於擁有了上市的資格。

在新的法律框架下,它可以自由融資、擴張股權池、並公開披露財務數據,這為IPO掃清了最大障礙。可以説,這不是一次普通的組織重組,而是一場制度意義上的脱胎換骨,OpenAI從一個「理想主義實驗體」,正式進化為「AI資本市場的核心機構」。

企事界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睿認為:這次重組是奧特曼的勝利。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更像是一場被迫的自救:面對資金鍊壓力、結構困境和監管高壓,OpenAI必須找到一個能同時滿足「資本邏輯」和「道德敍事」的新平衡點。IPO,正是這個新平衡的起點。

在這一刻,奧特曼用最金融的方式,解決了最哲學的問題,如何讓「造福人類的AI」,成為一個可以被定價的生意。

02|AI泡沫進入兑現期

在資本市場的視角里,OpenAI的IPO不是創新的終點,而是泡沫兑現的起點。

過去兩年,AI被奉為「新工業革命」的引擎,但到2025年,市場已經從盲目興奮轉入計算收益的階段。OpenAI所代表的,不再是純粹的技術奇蹟,而是一種新型金融標的能否把「人工智能」變成「可投資的利潤故事」,成為奧特曼必須給出的答案。

英偉達是第一個兑現者。10月29日,它的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成為歷史上首家跨越這一門檻的公司。它靠的不是幻想,而是實打實的算力紅利:GPU需求爆炸、AI數據中心訂單暴漲、利潤穩增。而所有下游AI公司,包括OpenAI、Anthropic、xAI等,仍處於「虧損換規模」的階段。OpenAI此刻選擇IPO,實際上是在對資本市場宣告AI敍事的第二階段已經到來:AI已經迎來兑現「奇點」。

資本規律從未改變。

彭德宇分析指出:在AI的第一輪周期(2022-2024),資金流向的是上游——英偉達的GPU、臺積電的製造產能、亞馬遜和微軟的雲服務。而第二輪周期(2025之后),必須出現新的資金出口,否則泡沫將無處安放。OpenAI的上市,正是這一資金出口的「制度化落點」。

這也是為什麼OpenAI的IPO籌備普遍被認為是「AI資產化的里程碑」。

在奧特曼的規劃里,上市不僅是爲了解決資金缺口,更是爲了重新定義AI的定價權。通過IPO,OpenAI可以把長期的研發成本、雲計算合約、算力採購、乃至AGI遠期收益,全部打包進一個可交易的資本模型里,這是「智能經濟」的原型:資本市場第一次可以用股價,去衡量AI的潛在回報。

更關鍵的是,現在正處在一個完美的市場窗口期。

美股AI板塊處於信仰區間:英偉達剛剛改寫市值紀錄,微軟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AI指數持續創新高。美聯儲釋放降息,流動性重新充裕。對於OpenAI來説,這樣的時點極其罕見,它可以在「AI泡沫的高位」鎖定估值,同時讓資本為AGI買單。

奧特曼深知這個節奏的重要性。錯過這一輪「流動性窗口」,OpenAI的估值神話就可能被重估。一旦AI產業從狂熱轉入盈利考覈階段,那些沒有現金流的模型公司,將迅速失去資本信任

OpenAI的IPO,本質上是用上市的形式來延長信仰周期。

這不僅是一場融資行為,更是一種心理工程。它將AI的故事,從風投基金的閉環敍事,帶入全球投資者的公開信仰系統中。換句話説,奧特曼在把AI從「技術產品」變成「公共信仰」,讓資本市場接過信仰的接力棒。

這種轉變的意義遠超企業本身,它意味着全球資本正在完成一次宏觀遷移:從製造業與能源資產,轉向AI與算力資產。並且我認為在這個遷移過程中,OpenAI的IPO將成為新的「估值錨點」,一旦上市成功,它的定價將反過來影響整個AI生態的融資邏輯。英偉達、微軟、AMD、博通、甲骨文等合作方的股價,都將以OpenAI的市值為參照。

這就是資本市場的「接盤邏輯」。

品牌戰略定位專家吳玉興對我們分析到:AI產業需要一箇中心化的、可交易的載體去承接巨量預期,而OpenAI恰好滿足了這一角色。IPO不僅讓它獲得資金,還讓整個AI資本生態重新獲得敍事的合法性。在某種意義上,OpenAI不只是登陸資本市場,它是把AI信仰證券化。通過股權,它讓「未來的智能」變成「今天的市值」;通過IPO,它讓「技術的理想」被資本重新定義為「全球的共識」。

這場IPO不是一次企業融資,而是一場金融儀式,資本在其中找到了新的信仰載體,而OpenAI,成了AI泡沫的最后一個邏輯閉環。

03|奧特曼的信仰與代價

奧特曼並不擁有OpenAI,但OpenAI屬於奧特曼的世界觀。

他沒有股權,卻掌握了AI世界的方向盤。這種控制權的形式,既超越資本,又依附資本。

他不再只是一個創業者,而是一個秩序的設計者。

當他談論AGI時,用的是「人類命運」的語氣;當他籤合同時,數字后面跟着的,是「萬億」這個單位。理想與資本,在他手中不再對立,而是互為燃料。

過去十年,OpenAI是硅谷最后的烏托邦實驗,一個試圖讓AI造福人類的非營利組織。可十年后,這個實驗成了一家準備上市的超級公司。

這並非理想的背叛,而是理想的求生。因為要讓AI繼續造福人類,它必須先活下去。所以奧特曼選擇了最現實的方式:讓市場接手信仰。

OpenAI的IPO不僅是一次公司行為,更是一次全球秩序的重組。當AI進入資本市場,它不再只是科技,而是一種「世界貨幣」。

資本將用價格去衡量智能的潛力,用流動性去兑現未來的幻想。

在這個意義上,OpenAI的上市是一次「權力的轉移」:從工程師之手,轉向投資人;從技術社區,轉向資本。

對奧特曼來説,這是一場「自救」,自救於資金鍊、自救於監管、自救於理想的崩塌。他深知,這場豪賭可能失敗,但不賭,就連未來的定義權也將失去。

在AI成為新信仰的時代,他必須成為那個「祭司」,讓世界相信:未來,依然值得投資。

這就是OpenAI的「自救時刻」,不只是爲了公司存續,更是爲了讓大家相信,理想依舊有價格,未來依然有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高見觀潮」,作者:高恆,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