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1 07:31
10月28日2025胡潤百富榜出爐,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第四次登頂中國首富。這位靠賣水起家的老闆,就憑農夫山泉一家公司,把身家堆到了5300億元。旁人看他這幾十年,越看越明白:原來水這生意,能這麼賺錢。
差不多同一時間,另一家國民級企業的動作引發行業關注。
山東魯花集團與廣西世尊營銷集團、振林集團上水源近日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攜手在廣西市場推進「好油+好水」的雙品類佈局,魯花這一糧油領域的資深玩家,可謂正式開啟了飲用水業務的規模化拓展。
圖:魯花飲用天然水
「做油的企業可以跨界做水,做水的企業卻鮮有能成功切入糧油領域的。」上海一位快消經銷商告訴「零售商業財經」:飲用水生意的核心門檻在於資源掌控與渠道分銷,這是一門依託自然稟賦的資源生意,與糧油行業需要全產業鏈深耕的邏輯不同。
可見,在當下企業紛紛尋求多元化的浪潮中,並非所有跨界都是戰略延伸,不少企業陷入「無序擴張」的泥潭,魯花此次佈局究竟是深思熟慮的突圍,還是隨波逐流的嘗試,仍需從行業基本面與企業自身情況中尋找答案。
魯花此次進入飲用水賽道,並未單打獨鬥,而是與兩家廣西本地企業達成深度合作。
直白點説,魯花有名氣、有渠道基礎;振林能拿到好水,提供核心的水源與生產保障;世尊知道在廣西怎麼賣得快,負責本地市場的落地與分銷,三方相互協同剛好把「賣水」的關鍵環節都補齊了。
圖源:「魯花世尊」公眾號
作為合作的核心,魯花的優勢集中在品牌與渠道兩大板塊。
提起買油,不少人第一反應就是「魯花的油放心」。這家深耕糧油行業四十年的企業,早已憑藉花生油產品建立起家喻户曉的國民認知。
2023年數據顯示,魯花實現營收186.29億元,淨利潤27.46億元,在糧油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這樣的盈利能力足以説明其市場地位。更關鍵的是其渠道網絡,據企業公開渠道信息,全國範圍內400家銷售分公司與3000多家分銷商構建起覆蓋城鄉的終端觸達體系,這為水產品的快速鋪貨提供了天然條件。
振林集團上水源解決了最核心的問題:水從哪來。
據悉,振林集團上水源水廠聚焦「好水供給」,作為上林本土生態飲用水重點企業,它持有龍頭峰水源地長期合法開採權,還建成水源地封閉管理、管道輸送、淨化過濾全鏈條高質量生產設施,保障「好水」穩定供應。
廣西世尊營銷集團則是這場合作的「落地關鍵」。
這家企業深耕廣西快消市場近三十年,本身就是魯花在廣西地區的總經銷商,對本地市場的消費習慣、渠道特點極為熟悉。其搭建的「商超+分銷+車銷+大客户+線上平臺」全渠道網絡,覆蓋廣西全域的網點與倉儲物流體系,能夠讓魯花飲用水快速進入本地終端。
更重要的是,世尊可直接複用魯花糧油的現有渠道資源,比如藉助送油車輛順路配送飲用水,大幅降低單獨鋪水的物流成本,這種協同效應讓水產品的市場開拓事半功倍。
圖源:「魯花世尊」公眾號
魯花放着好好的油不賣,非要去碰水,其實源自主業疲軟。
儘管魯花的營收與利潤在行業內仍處於領先地位,但長期依賴的花生油業務已顯露出增長乏力的態勢。再加上原料成本的持續上漲不斷擠壓利潤空間,業務增長的天花板日漸清晰。
從行業大環境來看,2025年上半年,國內多家主要糧油上市企業出現業績波動,「增收不增利」成為行業普遍面臨的困境,傳統糧油業務的增長潛力已近飽和。說白了,糧油這行現在不好做,大家都在搶現有的市場,想多賺點錢不容易。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飲用水賽道的蓬勃生機。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數據,2021年我國瓶裝水市場規模已突破2000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3000億元,年增速保持在8%-9%之間,遠高於糧油行業的增長水平。
更具吸引力的是利潤空間,農夫山泉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銷售毛利率接近60%,這樣的盈利水平是糧油行業難以企及的。對於魯花而言,在主業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切入飲用水這一高增長、高毛利的賽道,成為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自然選擇。
站在零售行業的角度審視魯花的跨界,其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自身資源的整合能力,更與飲用水市場的行業格局密切相關。
要判斷魯花能否在這一賽道站穩腳跟,首先需要看清當前瓶裝水市場的基本面。
經過多年發展,國內瓶裝水市場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寡頭割據」格局。農夫山泉、怡寶兩家企業合計佔據約50%的市場份額,加上娃哈哈、百歲山等品牌,頭部企業合計市場份額超過70%,留給新進入者的空間本就有限。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魯花的優勢究竟在哪里?
我們認為,最突出的一點便是渠道資源的複用。糧油與飲用水的目標消費場景高度重合,均以家庭日常需求為主,魯花既有的糧油渠道無需大規模改造,便可直接用於水產品的分銷。
圖源:魯花官網
更關鍵的是,四十年的品質積累,讓消費者對魯花品牌天然抱有信任,這種信任很容易延伸到其新推出的飲用水產品上,「若做廚房用水,這種信任優勢更會被放大。」業內人士直言。
但優勢之外,魯花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也在於消費者的認知固化。
長期以來,魯花在公眾心中的核心標籤始終是「花生油」,此前其嘗試拓展調味品業務時,便有不少消費者將其視為「買油送的附屬品」,難以形成獨立的品類認知。如今跨界做水,「魯花懂油不懂水」的偏見仍會存在,要改變這種認知,需要長期的場景化營銷與持續的品質證明,絕非短期內能夠實現。
更關鍵的是,魯花需要在產品差異化上找到突破口。
當前瓶裝水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多數品牌仍以「天然」「健康」為主要賣點,魯花若不能找到獨特的產品定位或場景需求,很容易陷入價格競爭的泥潭。
其實魯花跨界賣水,也把兩個行業的差別説透了。
為什麼做油的能做水?
因為賣水的關鍵東西都能從外面找:缺水源,找振林這樣的合作;缺生產,能代工;缺渠道,用自己賣油的。本質上就是整合資源,找到好水源、能送到家,就能做,這也是農夫山泉能快速做大的原因。
可做水的為什麼做不了油?
原因在於糧油行業的門檻遠高於飲用水。以魯花為例,其爲了提升花生油品質,從2009年便聯合科研院所培育高油酸花生良種,歷時數年才形成穩定的品種優勢;其核心的5S純物理壓榨工藝,更是耗時六年研發才攻克技術難關……這些涉及良種培育、工藝研發、供應鏈管控的全產業鏈能力,需要長期積累與持續投入,絕非擁有水源與渠道的水企短期內能夠掌握。
圖源:魯花官網
對於行業內爭議頗多的「無序擴張」,魯花的佈局給出了一種思路借鑑:真正的戰略延伸,並非盲目進入陌生領域,而是基於自身核心能力的合理拓展。在主業增長放緩時,不必侷限於原有領域,可選擇與自身資源匹配度高的賽道進行拓展,通過外部合作補全短板,依託既有優勢實現協同發展。
當然,魯花也清楚,賣水的市場早就不是隨便就能分一杯羹的地方,想真正站穩,還得在水的品質、怎麼讓大家接受上多下功夫。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零售商業財經」(ID:Retail-Finance),作者:凱亮,編輯:喻博雅,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