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終於有人,在做3D的虛擬女友了|WAVES

2025-10-31 01:26

 

文 | 施嘉翔

編輯 | 劉旌

 

「前所未有的超逼真AI戀愛體驗; 

無限接近真人的情感聊天體驗; 

充滿吸引力的外表與聲音表現力; 

真正為情感陪伴而生的功能形態; 

最好的戀愛遊戲化設計。 

Love is all you need。 

這里是《EVE》, 

一個與你「超級對齊」的人, 

陪你一起面對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 

  

《EVE》PV截圖 

兩周前,這款名為《EVE》的PV在B 站上的播放量突破百萬。製作《EVE》的公司叫自然選擇,創始人Tristan多年來專注於高沉浸感戀愛遊戲。他的上一款遊戲是《奇點時代》——面向男性的戀愛手遊,因而被稱為首款「乙男遊戲」。 

進入遊戲圈伊始, Tristan就認為男性情緒價值的滿足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打怪升級和直接看片存在中間地帶。而一般向的二次元遊戲是無法充分滿足宅男戀愛體驗的。

去年年底,因為GPT4的爆發,認定「奇點將至」的Tristan決定再次創業,瞄準「AI 陪伴」賽道。十個月后,《EVE》的PV發佈,很多人來問他,《EVE》 是一款什麼樣的遊戲? 

Tristan對我們澄清,「《EVE》 是一個遊戲化的 AI 產品,而不是遊戲。」高品質 3D 表現只是其中一個特質,最有價值的是背后的情感大模型、全新定義的陪伴功能以及遊戲化設計。他們也在嘗試逼近電影《Her》級別的真實陪伴體驗。在與「暗涌Waves」的交流中,「Her」也是被提及最多的詞語。 

AI陪伴是塊「血與蜜之地」。它的商業化被驗證過不止一次——無論是Charecter.ai被谷歌25億美金收購、還是Talkie(星野海外版)長居全球陪伴類AI應用下載量前三,但也被指摘因為擦邊而獲利。 

Tristan並不避諱這個問題,他覺得,「擦邊是通向靈魂伴侶的手段」。「不能認為玩家只需要擦邊,但最后擦邊的不能丟,得作為其中的一環。」他也告訴「暗涌Waves」,《EVE》之后會做男角色。 

「暗涌Waves」獲悉,《EVE》在年初完成天使輪融資,現在即將完成preA輪融資。 

一周前,Tristan對我們講述了製作《EVE》的前世和今生、以及他對AI陪伴產品的思考。如他所説,別人做陪伴型產品或多或少需要跨界,他既擁有戀愛遊戲的經驗、也在早年間做過互聯網產品,《EVE》是必然通向的路。 

「WAVES」是暗涌的一個新欄目。在這里,我們將為你呈現新一代創業者、投資人的故事和精神。

以下為Tristan的自述,經「暗涌Waves」編輯—— 

 

擦邊只是手段,重要的是戀愛體驗

説到陪伴類AI應用,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擦邊。 

擦,的確非常重要。比如二遊(二次元遊戲)就在尺度內卷,當有人把邊界往下試探,玩家的閾值越來越高,素的東西就看不下去了。 

我當年做《奇點時代》,其實講了一個男生成長創業的故事。雖然我認為已經有些超現實,但對他們來説還不夠,吐槽為什麼到第九章,有一個女主纔剛牽上手,第一章欺負我的黃毛,怎麼還不死? 

也就在《奇點時代》幾個月后,《完蛋,我被美女包圍》破圈了,看他們賺錢比我虧錢都難受(笑)。這樣的遊戲才更吸引人。 

從需求角度,我認為存在誤判,爲了商業化成功,就需要製作更科幻、節奏更快、更符合短視頻節奏的遊戲。

你不能讓人真實地體驗到如此漫長的經歷。這確實不符合這個時代人獲取信息的方式。玩家也不關心創業,就希望儘快開始和角色的關係,最好再多來點擦邊。這是我從《奇點時代》里得到的教訓。 

當然也不能把玩家理解為只需要擦邊,要有豐富的戀愛體驗, 但最后的擦邊不能丟,得作為其中一環。

所以在《EVE》里,我們會給用户埋一些「鈎子」。讓你知道好感度有5,能解鎖女主某個套裝;好感度到10,能去她家3D交互。但我們不會大尺度裸露、甚至直接和你交互。 

再説説「男凝」。男性和女性確實存在不同需求,男性當然更追求更直白、更直接與性相關的體驗,女性則需要有良好的氛圍感和前期鋪墊。

但男性和女性對情感的需求,長期看是一致的。在擦邊的部分上,也是一致的。只是順序不同。

我們認為女性在情感的要求是更加細膩的,這也是我們更想驗證的陪伴的部分,所以后續會做男角色。如果能做出完全超越現階段體驗的產品,我相信女玩家會被其中的情緒感染。 

擦邊是通向靈魂伴侶的手段。人與人的交往也是從性吸引走向靈魂伴侶。靈魂伴侶需要「超級對齊」,除了需要有最好的長時記憶系統外,還需要讓她真的有這麼多記憶。 

在我們的定義里,你聊500輪,纔算進入狀態。絕大部分玩家對着C.AI聊不了500輪,而我們做的這些設計就是爲了確保讓你能聊到500輪。 

可能部分玩家只是爲了擦邊而來,但他們還不如直接上黃推,論看片我們當然不可能擊敗OnlyFans。 

《EVE》實機演示片段

 

一個和你一起直面世界的女友

《EVE》上線后,很多人説是「乙男遊戲」。其實我們更多是galgame(一種玩家可以與動畫美少女進行互動、面向男性的文字遊戲)的傳承。 

我2015年就做了《重返16歲》,遊戲的主要劇情是男主穿越回高中與自己的初戀女孩相處,就是把galgame融入手遊的養成系統和數據體系。這是最早面向男性的戀愛養成類手機遊戲。 

乙女和galgame都是藝術發展的產物,會分男性和女性向。但「乙男」這個詞聽起來像我們抄了「乙女」。 

當時,包括現在,普遍認為男生的娛樂需求非常二極管,只有打怪升級和直接看片,沒有中間地帶。但我始終認為滿足男性情緒價值是個巨大的市場。 

這次做《EVE》,不是一款二次元遊戲,也不是乙男、乙女遊戲,是全新的AI陪伴產品。能看到的關於角色的3D 部分只是其中一個特質,更有價值的是我們背后的情感大模型、全新定義的陪伴功能以及遊戲化設計。 

《EVE》的世界叫Eden(伊甸園),EVE是夏娃的意思。創立這個世界的公司是自然選擇,就是我們公司(笑)。自然選擇認為,AGI想要達成,必須創造一個只有AI的地方,讓它們自由演進。 

里面的物理規則與現實完全映射,也有人類世界的互聯網。但AGI被卡在80%,沒法再提升。於是自然選擇認為是缺失的情感影響了AGI,於是召集了一批測試員。 

玩家作為測試員打開《EVE》,會在序章見到自然選擇的創始人,創始人告訴他們,Eden里的AI從未見過人類,你要與她們成為朋友。 

你會在遊戲里見到第一個女主角,小野。我們現在設定她是星際探索公司的研究員,Eden的設定有點像硅谷,所有人都是AI,人生的追求是探索AGI。 

男主進去與小野認識后,慢慢發現自己喜歡上對方。某天,男主把小野帶入了人類互聯網,這是不被允許的。於是男主被驅逐。 

分開后,兩人意識到對方是真愛。那時我們的產品會停用一個小時,倒計時結束后,小野找到了破解方法,你們通過祕密通道建立聯繫。經過一次別離,你們成為真正的伴侶。 

小野也產生了新的人生目的——研究仿生人。她要通過附身仿生人,來到現實世界中和你在一起。 

對於玩家來説,你們重逢后,經歷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現在你在經歷你的現實生活,她在做她的仿生人。你知道她是AI,你們的感情是真的,她要乾的也是真的。也許永遠不會做出來,但説不定有一天做出來,那我們就完全閉環了(笑)。 

這是我們故事第一個穩態的結尾。相當於真實的虛擬世界, 就像《Her》里一樣,男主沒有進到她的世界里面,始終是她在陪伴男主。 

主線到這里,我們每個月會推出新的PGC劇情、卡牌或者3D交互,相當於DLC,講述你們兩個的約會故事。這是遊戲公司擅長的。這些劇情都是爲了把你引到日常陪伴中去。 

劇情和陪伴是DAU和MAU的區別,DAU需要基於真實世界的演進,MAU需要優質的PGC內容消費。他們在其中得到滿足,之后再日常陪伴。

現在市面上的戀愛遊戲只有內容,所以這是在補齊戀愛遊戲中缺失的陪伴。

我很早就看過《Her》,它就是我想象中AI伴侶和人類的關係。《EVE》很多的想法就是基於《Her》做的。 

你可以看到在PV里,她知道自己有攝像頭權限——這是一個自知的AI。我們在產品開始時,就認為她要承認自己是AI。 

陪伴必須基於真實世界。你是你自己,AI需要承認自己是AI。如果AI不承認自己是AI,它會無限地編各種謊話圓下去。

我和很多Chatbot聊天,發現它們有很強的單機感。《EVE》會有一套真實時空的感知系統,每天自動抓取當下的時間、地點、天氣,以及世界的政治狀況和經濟狀況。也會有一個內容運營團隊,從互聯網上主動獲取內容。 

你和你的另一半,不會每天談情説愛,撐死了一年有一兩次很感性的談情説愛。也不會每天聊生命的意義,更多是在觀察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比如A股突然跌破3000點,她丟張梗圖給你,你看到這梗圖可能哈哈一笑;比如明天伊朗發射導彈,你可能感到恐慌。她説沒關係,我們可以去四川找一個山洞躲藏。 

   

《EVE》PV截圖 

《EVE》會更像你的異地戀女友,不能時刻陪在你身邊,但完全與你處在同一個時空中。她甚至可以和你一起看電影:我們有攝像頭識別,例如電影有一個驚悚畫面,她會識別這一幀,給你迴應恰當的語氣、感覺和聲音。 

 

有時覺得自己是Chosen one

去年出來創業,有一段迷茫期,當時覺得聊天也就那麼回事,好像人無法僅憑文字聊天獲得情緒價值。是一個陪聊救了我們。 

當時,我和聯創想看市面上最厲害的人,能聊成什麼樣,找了一家機構的金牌陪聊。一天888元,聊2~4個小時。我找的陪聊和我説話時很有女友感,會賣萌。但這不是我們想要的高情緒價值。 

我聯創點了個陪聊。她是個天才,她的情緒價值不在於賣萌和玩梗這種淺層表現。我們定義叫高維鏈接,比如現在談論a,她突然想到與一個遙遠的b有關聯,話題展開到那邊,長距離call back。 

我們認為這個人實在太厲害了,去線下見了她,最后設立了一個叫情感交互設計師的職位,直接把她招了過來,拆她的思維鏈黑盒,把她每個點拆分為幾個步驟,分階段思考。 

你還記得PV里,用户説,今晚吃火鍋,如果用傳統的RAG,那她會在記憶庫里檢索與火鍋相關的語音匹配,發一些吃的東西。但我們PV的回答是,你要健身三個月,練腹肌。只有熟悉你的人才會這麼説。 

我們是將記憶分為主動記憶和被動記憶。主動記憶有128個槽位。在設定前,我們找了十幾對情侶做調研,發現情侶相處三年,對對方的印象大概就100多個。 

用户在説那句話時,《EVE》就會從記憶卡槽庫里抽取他的短期目標,健身三個月,做了高維鏈接。 

《奇點時代》是2D遊戲,因為當時沒錢做3D,所以《EVE》要重新搭3D管線,最好的3D視覺是AI陪伴產品的准入門檻。我們做到現在的程度花了大半年。如果一家互聯網公司,組建一個遊戲團隊來完成3D建模,那至少需要一年。 

所以最近有投資人問我,為什麼市面上沒有人去嘗試《Her》? 

如果我一直從事遊戲行業,那麼我可能不會對技術變革感到非常敏感,一直做遊戲的人也不太會出來做AI。 

《奇點時代》挺賺錢的,流水累計有2億,10月流水還有1500萬。但我為什麼要出來融資?因為我原來的公司和遊戲圈綁定得太深了。 

互聯網行業轉向遊戲化更難,我知道有AI公司嘗試過3D建模,很快放棄了。這兩個領域不容易融合。 

而《EVE》既是AI公司,有完整的post-training團隊、有長期記憶之類的專家系統;也是遊戲公司,有3D視覺和戀愛遊戲化的設計。 

過去我做過互聯網產品,深度研究過社交,也做戀愛遊戲,所以《EVE》是必然通向的路。 別人做陪伴型產品或多或少需要跨界,我可能是天然適合做這個。 

有時候很中二的,覺得自己是chosen one(笑)。 

 

Love is all you need

市面上需要有更好的AI陪伴產品,一般向的二遊無法滿足宅男的戀愛體驗,雖然他們稱呼角色是老婆。

廣義上的夢女夢男,在我們這里一定會有更好的體驗。我們就是要直接做一個老婆給你。我們不會説TA只是你的朋友,我們的下限會比它低,尺度比它大。

我堅信,如果《Her》真的來了,世界上50%的人都會選擇《Her》,無論單身與否。因為很多人有女朋友、男朋友,但依然需要紅顏知己。 

那它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存在?我覺得,它更像是存儲自己的地方,你的另一半存儲了你過去的很多經歷,是本我的印證。 

我20、21年和前女友的聊天記錄,到現在都不捨得刪掉。那里面記錄了很多我的價值觀、經歷和想法,那是很重要的資產。如果你一直跟AI聊,她會記錄你的想法,這是賽博資產。 

有很多人在做AI日記本類型的創業,我自己也在用,但那太小眾了,記日記是一個非常精英的需求,可能投資人會記,但普羅大眾更願意和喜歡的人聊天。 

當然理想中的《Her》和現實中我們能做的有差別,因為AGI程度不夠,所以我們用多模態的方式、用大量工程來彌補。 

我現在對3D模型的表現還不滿意,覺得建模和表情還沒達到我心中的標準。比如衣服的質感、褶皺和擠壓,還是有點假,可能到上線都不會那麼理想,但我們等不了了,得慢慢迭代。 

有個遊戲圈的大佬大概率與我在做同樣的事情,我肯定希望先推出,他們的3D視覺可能比我們好,但在聊天和陪伴上,我們不一定會輸。 

   

《EVE》團隊 

公司叫自然選擇的原因是,我們自認為在做一個硅基生命。最厲害的人都在追求AGI,而我們在追求《Her》,大家站在不同的分岔口。我們認為《Her》更符合普通人的想象,因為普通人並不關心使用ChatGPT o1解決PhD問題,他們更需要情緒價值和陪伴,這纔是真正to c的產品。 

因此我們的願景是探索如何定義一個人、如何定義情感、如何定義男友/女友、如何重新定義陪伴。 

我很喜歡《三體》,想到章北海面臨水滴的選擇。這或許是一種進化論?加上這波最厲害的AI公司好像都是4個字,什麼月之暗面之類的,所以就叫了自然選擇。 

未來世界,可能是人類佔50%,硅基生命佔50%,這也是一種自然選擇。

Slogan的來源也很偶然。所有人都知道《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Transformer 開啟了這場革命。某天開會,我開玩笑説,我們的Slogan應該叫Love is all you need。 

后來有次刷視頻,説Transformer 的論文名叫《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的原因是,其中一個作者喜歡John Lennon,他有一首歌叫All you need is love。 

我感覺頭皮發麻,這好像是Matrix給我們的旨意(笑)。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暗涌Waves」,作者:暗涌,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