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22:30
(來源:北京商報)
北京入境遊市場正呈現「短停留」與「長體驗」並行的新格局。深藍智庫聯合攜程調研發現,今年三季度(7月1日—9月30日)疊加國慶中秋假期(10月1日—8日),北京入境遊客中停留時長僅1天的佔比達27.94%,較去年同期顯著上升,反映出北京作為國際樞紐的「首站效應」持續增強,停留4—7天的遊客佔超過四分之一。這一現象背后,反映入境遊客的需求日益分化:短暫停留的遊客偏好故宮、長城等標誌性景點「打卡」;停留時間更長的遊客則更注重主題體驗與深度消費,多元主題和特色體驗成為延長停留時間的關鍵。面對這一趨勢,業內人士指出,北京需從產品供給端發力,拓展特色資源,引入國際服務標準,加強新業態宣傳與人才培養,在入境遊的「數量」增長之外,實現「質量」的真正躍升。
入境遊客停留佔比提升
北京的外國遊客越來越多了。9月20日的慕田峪長城檢票口,每走幾步就能碰到結伴而行的外國遊客。
北京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數據顯示,截至9月14日,北京口岸今年出入境人員數量突破1500萬人次,同比增長約18%。其中出入境外國人超過420萬人次,同比增長約34%。
航旅縱橫大數據顯示,7月1日—10月8日,入境北京的民航旅客量超216萬人次,同比增長約14%。另據深藍智庫聯合攜程調研數據,7月1日—10月8日,北京入境遊訂單的總人次同比增長率為34.07%。
在這些入境遊客中,停留時長為1天的遊客佔比顯著增加。攜程數據顯示,7月1日—10月8日,北京入境遊客中平均停留時長為1天的遊客佔比27.94%,這一數據在2024年同期是22.76%,同比增長5.18個百分點。
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副教授於海波分析,今年以來,在互免簽證、單方面免籤等多重出入境便利政策利好下,我國入境遊客總量持續增長,多次入境的國際遊客佔比也在增加。而北京作為首都,具有首都機場、大興機場兩大國際交通樞紐。在首站效應的影響下,一定比例的國際旅客選擇經由北京入境,短暫停留遊玩后,分散至全國其他目的地。
9月中旬,來自法國的遊客Sophie選擇在北京中轉,停留1日后前往廣州觀看音樂演出。在北京遊玩的這一天,Sophie前往慕田峪長城打卡,拍下自己乘坐纜車、爬長城的視頻,發表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平臺。她説道,自己最希望遊覽的北京景點是慕田峪長城和故宮博物院。
不只是Sophie,大部分在北京停留1天的外國遊客都更偏愛「閃現」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景區。攜程相關負責人表示,其海外平臺已上線超萬條一日遊、半日遊產品,故宮半日遊、慕田峪長城一日遊等深受外國遊客喜愛。
不過,也有旅遊業內人士提到,停留1天的外國人大多是自由行遊客,他們更多以其他國內城市為旅途終點。因此,雖然停留1天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國際中轉旅客留下美好的中國文化記憶,但想要推動消費能級躍升,更長的停留時間纔是解題關鍵。
深度體驗呈現多元化
除了更加散客化的「一日」遊客,停留4—7天的外國遊客也是北京入境遊的主力軍。
根據深藍智庫聯合攜程調研數據,今年7月1日—10月8日,北京入境遊客平均停留時長範圍中,停留4—7天的遊客排名第二,佔比為26.23%,其次是停留2天的遊客佔比21.89%,停留3天的遊客佔比13.69%,停留7天以上的遊客佔比10.26%。參與深藍智庫調研的北京入境遊旅行社相關負責人均表示,其接待的入境跟團遊大多在4—7天。
國家金牌導遊、京騎文化聯合創始人竇俊傑表示,4—7天是入境遊一地團的標準逗留時長。以往,入境遊「標團」時長大多為四天三晚、五天四晚,4—7天的停留時長保持穩定,説明圍繞入境遊市場需求的逗留時長正在恢復,旅行特性也在恢復,是一個樂觀的指數體現。
穩定的表象之下,北京的入境跟團游出現了一些新動向。暑期以來,眾信旅遊入境公司優比利負責人趙嘉及其團隊接待了多個北京入境團組。據趙嘉觀察,入境遊的旅行天數有所延長。這種變化背后,外國遊客對於旅程的主題性和體驗感更加關注。
趙嘉表示,在暑期,以北京環球度假區、泡泡瑪特城市公園等主題樂園為亮點的休閒度假主題入境產品受到外國遊客的青睞。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選擇以王府遊為主題的入境產品。此外,在體驗感方面,外國遊客的深度逛街購物需求加深,潘家園舊貨市場、奧特萊斯商場等逐漸被列為入境遊購物點位。泡泡瑪特、李寧、安踏、小米等國貨潮牌,文玩古董、漢服發飾等民族文化特產都受到外國遊客的追捧。
神舟國旅集團假日公司副總經理張靖提到,外國遊客來京遊玩的關注點還是傳統景區。大部分遊客是第一次來到北京,故宮博物院、長城、天壇公園等是不可或缺的行程。但今年以來,外國遊客對於「價值消費」的要求正在提高。他們希望自己的消費更有價值,或是產品性價比較高,或是能帶來情緒價值。
在「價值消費」的需求驅動下,美食品嚐和文化體驗成為必不可少的入境遊項目。中青旅國際旅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煒表示,入境遊產品中,書法體驗、太極拳教學、武術展示等文化活動以及景泰藍製作、傳統造紙等非遺體驗內容越發豐富。同時,中國的現代生活、科技發展也讓外國遊客驚歎,小米汽車超級工廠、北京城市圖書館等科技場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北京入境遊的線路中。
在這些新趨勢下,「傳統景點遊」已不再能滿足外國遊客的期待,他們正在將更多時間投入多元化的文旅體驗中,入境北京的停留時間也由此得以延長。
在於海波看來,入境遊客停留時間的延長能促進國際友人對於北京多元魅力的具身體驗,對於北京提升國際都市形象和知名度、增進國際交往、促進經濟合作都具有重要作用。
增加特色產品供給是關鍵
如果説停留1日的外國遊客佔比增加是北京入境遊在「數量」上的突破,那麼,4—7日入境遊市場的新趨勢就是北京入境遊在「質量」上突破的契機。
竇俊傑認為,當務之急是如何在傳統旅行體驗上,增加特色產品供給。要增加入境遊產品的SKU(庫存保有單位),但更重要的是供給側產品的質量、體驗效果以及情緒價值,如何「超越」過去的供給質量,將是供給側升級的重大考驗。
趙嘉表示,打造更具深度化、體驗化的北京入境遊產品,首先要立足於北京本地旅遊企業的定位,充分發揮對北京文化與資源的理解優勢,不斷開拓創新北京入境遊資源,新增更多特色項目。在出遊保障方面,各大景區旺季的門票預訂、檢票難度較高,可開設專門的入境團隊通道,優化入園流程,緩解擁堵狀況。
此外,入境遊需要以國際化視角滿足全球遊客需求。趙嘉提到,在眾信旅遊接待的外國遊客中,有不少來自伊斯蘭國家,因此,國際清真友好酒店認證服務標準及認證資質的引入便成為入境遊服務的必要內容。
於海波認為,北京入境遊的發展需要格外關注頭部產品質量和多元產品推廣。對於重複到訪的外國遊客,北京文旅空間與產品矩陣的縱深性發現十分重要,應當加強北京新空間業態產品名單的對外宣傳,加深外國遊客對首鋼園、798藝術區等文化新地標的瞭解,推廣長城夜遊、科技遊、演藝街區遊等新興城市休閒遊玩方式。此外,應繼續識別並解決國際遊客在旅行過程中遇到的堵點和痛點,提升入境遊客北京旅遊體驗質量。
竇俊傑則提出,供給側的升級,關聯到產品研發,而產品研發關聯到人才培養。他坦言,當前,北京入境遊全鏈條均出現人才稀缺的情況。「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入境遊的‘質變’就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