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20:07
作者:亞洲SPAC教父、諾圻資本主席王干文
2025年的加密市場,早已不是遊離於主流金融之外的邊緣地帶,而是億萬資本流向的核心戰場。據統計,今年以來美國市場已有9宗加密相關SPAC交易,另有6家加密企業直接遞交IPO申請,但更引人注目的變化在於交易本質的轉變,從過往的概念包裝演進為有實質代幣儲備,即數字資產金庫(Digital Asset Treasury, DAT)為核心的商業模式。
今年美國加密企業的上市融資路徑呈現出鮮明的「新舊分化」,新興加密企業更傾向於選擇SPAC,藉助「先上市、后成長」的模式提前對接資本市場。其中,由美國商務部長Howard Lutnick之子發起的Twenty One Capital與SPAC公司Cantor Equity Partners的合併案堪稱典型:雙方圍繞4.2萬枚比特幣儲備設計交易方案,估值達36億美元,軟銀、Tether等機構迅速跟進投資,公告發布后,相關SPAC股價直接暴漲4至5倍,展現出市場對「比特幣掛鉤上市主體」的強烈追捧。
筆者也在實操中見證了加密概念對SPAC募資的強大吸引力。近期,一家原本臨近到期SPAC公司找到筆者協助安排PIPE融資,在6月底公告與加密領域企業合併后,局面瞬間扭轉。起初其計劃募集1.75億美元,很快便敲定7500萬美元;7月初,募資額突破2億美元,多家美元基金主動入局,如今募資額已超過5億美元。但並非所有SPAC都如此幸運,筆者目前推進的多個SPAC合併項目(涉及生物科技、AI 等領域),募資並不如此,唯有沾邊加密的標的能引發資本狂熱,但加密概念「快速大額募資」這一趨勢能否延續筆者存疑,市場或會隨比特幣價格回調而降温。
老牌玩家轉向合規背書
相比之下,選擇IPO的加密企業均為行業內的老牌玩家,其核心訴求已從單純融資轉向合規背書。8月初,兼具交易平臺與加密媒體的Bullish以每股37美元定價登陸紐交所,募資11億美元,上市首日股價最高衝至118美元,BlackRock、Ark Invest等傳統資管巨頭均參與其中。此舉不僅意味着加密企業跨越了傳統金融的壁壘,更預示着合規平臺正逐漸成為機構資本的新寵。
在Bullish的帶動下,老牌加密企業IPO集羣效應凸顯:託管資產超1000億美元的BitGo、資管標杆Grayscale相繼遞表,而2014年成立的Gemini交易所更成為近期焦點——IPO前夕,獲納斯達克戰略投資5000萬美元並建立深度合作,Gemini成為納斯達克交易管理系統Calypso的分銷夥伴,提供傳統與數字資產融合的抵押品管理服務。這些企業將傳統金融的交易、託管、資管、資本市場等核心環節,逐一搬到鏈上,並同步通過公開市場籌資,形成一種「全面鏈改」的格局。
不過,市場並非對所有「加密故事」都照單全收。今年2月與SPAC完成合並的比特幣消費獎勵平臺Fold,儘管將比特幣儲備從1000枚增至1500枚,股價卻持續下跌。這一案例清晰反映出市場對「持幣故事」並非無條件買單。
三項法案奠定行業底線
而資本熱潮的背后,是監管框架重塑帶來的制度紅利,《Genius Act(指導與建立美元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CLARITY Act(數字資產市場清晰法案)》、《Anti-CBDC Act(反CBDC監控國家法案)》獲美國眾議院通過,為加密行業注入了久違的制度可預測性。
作為加密市場的「流動性血液」,USDT、USDC等主流穩定幣的儲備資產是否合規、是否需要公開審計等問題,曾讓機構顧慮重重。《Genius Act》要求穩定幣以100%美元現金、短期美國國債或高流動性資產作為儲備,同時每月公開審計報告。這等於將「誰能發行數字美元」寫進了法律,也意味着合規的穩定幣不再是「灰色地帶」,而是一種受承認的數字美元基建。
解決了穩定幣的身份問題,代幣監管的權責之爭也將隨之破局。《CLARITY Act》明確了具備投資合約屬性(Howey 測試下成立)的代幣仍由SEC監管,比特幣、以太坊及穩定幣等商品屬性代幣則由CFT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管轄。更關鍵的是,法案要求SEC為新項目提供「合規路徑」指引,取代事后執法的被動模式,這對準備上市或發幣的公司而言,等於拿到一本清晰的操作手冊。
而《Anti-CBDC Act》則限制了美聯儲自主推進零售型CBDC(央行數字貨幣)的權力,直接放緩了官方數字貨幣落地進程。因市場對數字美元的需求並未減少,USDC、USDT等合規私人穩定幣順勢填補空白。
這三項法案形成了協同互補的監管閉環,共同指向一個核心——給加密產業明確「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正是資本最看重的要素,也正因如此,Bullish、Gemini等企業纔敢於密集啟動IPO,貝萊德等傳統資管巨頭也願意入場佈局。而USDC發行方Circle成為最大受益者,6月成功登陸紐交所,發行價對應的市值達69億美元,掛牌初期股價一度暴漲近10倍,即便后期回落,仍印證了合規帶來的估值爆發力。不過,Circle股價的波動也提醒行業:隨着競爭白熱化,加密行業將進入更考驗實力與創新能力的合規競爭新階段。
更具行業意義的是,納斯達克近期已向SEC提交提案,尋求修改規則以允許代幣化股票及交易所交易產品的交易。若提案獲批,納斯達克將成為首個接納代幣化證券的大型傳統交易所,為加密資產與傳統金融的融合搭建官方通道。
數字金庫機遇與風險並存
受通脹高企、利率波動,短期國債與存款吸引力下降影響,加密資產成兼具抗通脹與高回報潛力的選擇,越來越多上市公司開始將加密資產納入資產負債表,建立數字資產金庫。早在2020年,MicroStrategy便以低成本融資不斷購入比特幣,至今累計持有逾22萬枚,其股價最高上漲逾30倍,成為數字資產金庫模式的標杆,帶動全球60余家非加密本業上市公司跟進,其中亞洲企業佔比達三分之一。
如今,企業持幣已從「比特幣單一選擇」走向多元化。醫藥公司180 Life Sciences籌集4.25億美元建立以太坊金庫;體育博彩企業SharpLink Gaming 在以太坊聯合創始人注資后轉型ETH金庫;CEA Industries、Windtree Therapeutics等則選擇建立BNB金庫……就連傳統消費企業也試水與加密融合,比如烈酒公司Heritage Distilling 不僅接受比特幣、狗狗幣支付,還推出「比特幣波本威士忌」,將加密元素融入品牌運營。企業已將數字資產金庫視為一種「金融工程」,通過S-3架構增發、PIPE、ELOC等資本市場工具,快速進行搭建。
但數字資產金庫也是一把雙刃劍。二級市場上,持幣公司的股價已成為加密資產的「槓桿鏡像」:當比特幣、以太坊上漲時,其市值漲幅往往超過基礎資產;但行情逆轉時,跌幅同樣被放大。更值得警惕的是「連鎖拋售」風險 —— 據統計,若比特幣跌破9萬美元,約有一半上市公司的BTC金庫將出現「倒掛」,一旦企業為補充現金流被迫賣幣,將引發惡性循環。因此,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引入專業加密資管團隊,設定嚴格的持倉比例與止損線,將加密資產納入整體風險管理體系,而非單純追逐短期收益。
關於諾圻資本
諾圻資本致力於SPAC發起和上市、DeSPAC服務,同時提供上市相關的各項服務、企業戰略及運營諮詢服務,為中型市場企業創造價值。
編輯:侯宜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