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證協公佈23家券商國際佈局典型打法,一文看全區域選擇與業務重心

2025-10-30 19:10

財聯社10月30日訊(記者 林堅)證券業正在重新審視國際化業務帶來的增量價值,尤其是2025年港股大漲、跨境業務政策頻頻優化之下。

10月30日,監管層面也最新披露了券商這一方面的佈局,分析總結了中資券商國際化和外資券商在華展業實踐情況,提出面臨的問題挑戰和下一步展望。

23家券商的國際化打法也逐一浮現,他們分別是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含國君國際)、中金公司、銀河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興業證券(含興證香港)、東方證券山西證券(含山西證券國際)、國信證券光大證券(含香港子公司)、世紀證券、高盛(中國)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瑞銀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渣打證券(中國)、星展證券(中國)、申港證券、東亞前海證券、法巴證券(中國)。

券商國際化業務核心打法情況。

券商國際化業務核心打法情況。

中資券商方面,目前券商設立了38家境外一級子公司,一級子公司下再設立證券、資產管理、投資等間接子公司或海外分支機構,持有相應的國際牌照開展業務。國際化程度較高的證券公司國際業務收入佔比達到25%左右。

外資券商方面,全行業共有16家,其中外資控股11家(外資全資5家)。從股東背景來看,外資券商大致可分為以高盛(中國)證券、摩根士丹利證券等為代表的國際投行系,以渣打證券、星展證券等為代表的商業銀行系,以及以申港證券等為代表的基於CEPA10框架下的合資證券公司三大類。

中資、外資券商各有挑戰與機遇

在中證協10月30日發佈的《證券公司國際化發展實踐報告及典型案例匯編(2025)》中,有核心三個觀點呈現。

一是現狀。近年來,我國證券經營機構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協同發力、雙向賦能,國際化取得長足進步。一方面,中資券商加快國際化佈局,境外資產規模穩步擴大,國際業務對公司利潤的貢獻度提升;另一方面,外資機構經歷了從合資到控股,再由控股到獨資的發展路徑,通過多種形式深耕中國市場。

二是問題與挑戰。比如,中資機構境外展業方面,存在資本實力有差距、業務結構不平衡、管理和文化融合存在挑戰、人才隊伍不穩定等問題。外資機構在華展業方面,存在總體規模小、盈利能力不強、文化與制度適配不夠等問題。

三是中證協自律監管思路。將在中國證監會指導下,積極履行「自律、服務、傳導」職責,持續推動新「國九條」和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落地見效,充分發揮自律管理的協同和補位作用,發揮各方合力,加強境內外溝通交流,組織研究證券公司資金跨境、數據出境、業務發展等國際化發展相關問題,逐步完善自律規則供給,同時為監管部門提供決策支持。

23家券商國際化佈局典型打法曝光

在《證券公司國際化發展實踐報告及典型案例匯編(2025)》中,記者梳理發現,23家券商的國際化打法核心邏輯在於以核心區域為支點、以差異化定位為抓手、以協同效應為動能、以產品創新為突破、以風險管控為底線,各類機構依託自身資源稟賦精準發力。

區域選擇上,中資券商普遍以香港為核心樞紐,在此基礎上向新興市場與歐美成熟市場延伸。中信證券以香港為起點,逐步拓展東南亞、印度、日本及歐美市場,2025年上線馬來西亞窩輪業務實現東南亞市場突破;華泰證券構建中國香港、美國、新加坡三地連通的24小時交易臺,還拿下越南證券市場直接交易資格,成為首家獲此資質的中資券商;中金公司在香港之外,進一步加碼東南亞與海灣地區,迪拜分支機構與越南代表處相繼落地;銀河證券則重點突破東南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市場經紀業務市佔率分別達到10%和8%。

興業證券、廣發證券、東方證券等以香港為支點,分別拓展數字資產探索、跨境風險管理、歐洲併購服務等特色業務;山西證券、光大證券、世紀證券則深耕香港本土市場,聚焦大宗商品ETF、財富管理、合規風控等細分領域。國信證券則直接佈局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市場,同步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業務拓展。

外資券商則將中國境內作為核心佈局區域,同時依託母行或集團全球網絡聯動。高盛(中國)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瑞銀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均以上海或境內核心城市為基地,聯動全球分支機構服務境內外客户;渣打證券(中國)、星展證券(中國)依託母行在東南亞的網絡優勢,深耕相關區域跨境業務;申港證券、東亞前海證券藉助CEPA政策紅利,聚焦境內市場與粵港澳大灣區業務;2025年新設的法巴證券(中國)以上海為起點,逐步拓展跨境證券服務。

業務佈局上,中資券商與外資券商呈現差異化路徑,中資機構分化為綜合型與特色型兩類,外資機構則依託母行或集團稟賦精準切入。

中資券商全力打造綜合金融服務體系。

中信證券構建「投行業務+財富管理+衍生品」協同體系,覆蓋機構經紀、港股IPO、跨境衍生品等全業務線;
華泰證券以FICC全球一體化交易平臺為核心,聯動財富管理、產業投行等業務,港股IPO保薦量位居市場前列;
國泰海通 深耕香港零售與家族辦公室業務,推出「君弘全球通APP」實現跨境理財全線上辦理;
中金公司以「產業投行」模式主導中資企業全球IPO與跨境併購,綠色金融業務成效顯著;
中國銀河 證券則聚焦港股IPO與指數化產品,2024年完成23個港股IPO項目;
招商證券聚焦海外中長期資金引入,為淡馬錫等機構落地QFII交易賬户;
廣發證券以跨境風險管理為核心,推出「先用后付」模式的跨境套期保值服務;
東方證券專注跨境併購顧問服務,助力企業整合國際技術資源;
興業證券把握「跨境理財通2.0」機遇,強化境內外投行協同並探索數字資產領域;
山西證券以大宗商品期貨創新為特色,推出全球首隻鐵礦石期貨ETF;
國信證券主打多市場股票交易服務,豐富「一帶一路」沿線業務品種;
光大證券在香港實施客户分層管理,財富管理產品達3600余隻;
世紀證券則以合規風控為核心,構建穿透式管理體系支撐跨境業務。

外資券商均依託母行或集團資源形成特色。國際投行系中,高盛(中國)證券以QFII服務與經紀業務為核心,摩根大通證券(中國)聚焦跨境投融資與自營業務優化,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發力投行業務並補充期貨牌照,瑞銀證券專注高淨值客户跨境資產配置,野村東方國際證券主打中國市場研究與外資引流;商業銀行系的渣打證券(中國)、星展證券(中國)聚焦固定收益與區域跨境業務,依託母行信貸與網絡資源;CEPA框架下的申港證券深耕本土財富管理,東亞前海證券聯動東亞銀行服務中高淨值客户;新設的法巴證券(中國)則從股票經紀、投資諮詢等基礎業務起步,逐步拓展跨境服務。

協同效應、產品創新成關鍵

無論是中資券商的「走出去」還是外資券商的「引進來」,協同效應均成為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為境內外機構聯動與集團資源整合兩大模式。

中資券商普遍強化境內外一體化協同,中信證券通過境內外分支機構聯動,服務全球超800家機構投資者,參與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完善;華泰證券依託境內外科技系統支撐,實現跨市場、跨品種交易與產品創新;招商證券藉助境內外分支高效聯動,推動海外長期資金落地境內市場;中金公司整合全球網點資源,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跨境金融服務;中國銀河證券通過收購聯昌集團證券業務,快速擴大東南亞市場份額;興業證券、國信證券等均通過集團大投行協同,賦能全球客户跨境業務需求。

外資券商則深度整合母行或集團全球資源。高盛(中國)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等國際投行系機構,聯動母公司全球網絡為中資企業提供全球融資與收購支持;瑞銀證券整合瑞信中國區業務資源,擴大客户覆蓋與服務能力;渣打證券(中國)、星展證券(中國)、東亞前海證券均依託母行境內外網點與客户資源,實現信貸、財富管理、跨境結算等業務協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將野村集團的研究資源引入中國市場,向全球投資者輸出中國市場觀點;法巴證券(中國)則借力法國巴黎銀行的歐洲市場資源,服務中法企業跨境需求。

圍繞跨境投融資與資產配置需求,23家券商在產品與服務創新上各有側重,形成一批具有辨識度的核心產品與服務模式。

中資券商的創新集中在跨境工具與產品體系。中信證券2025年上線馬來西亞窩輪業務,成為首位中資發行人;華泰證券推出沙特ETF等跨境指數產品,通過「漲樂全球通」優化跨境理財服務;國泰君安構建涵蓋權益、固收、大宗商品的跨境避險解決方案;中金公司落地離岸人民幣綠色主權債,推動綠色金融跨境創新;中國銀河證券發行新加坡首隻中證1000指數ETF,完善指數化投資工具;山西證券的鐵礦石期貨ETF填補全球細分品類空白;廣發證券的「先用后付」信用交易模式,優化企業跨境套期保值體驗;光大證券豐富香港市場財富管理產品矩陣,滿足不同客户風險偏好。

外資券商的創新聚焦中國市場適配與跨境服務優化。高盛(中國)證券獲批公募基金銷售資格,拓展境內財富管理服務邊界;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優化自營交易組合,推進針對性新產品開發;瑞銀證券為高淨值客户提供現金管理、對衝基金、另類資產等多元配置方案;野村東方國際證券通過研究報告與策略會,搭建全球資本與中國市場的溝通橋樑;渣打證券(中國)、星展證券(中國)推出適配東南亞跨境業務的金融產品;申港證券通過客户分層與資產增值服務,提升本土財富管理競爭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