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銀齡生活方式①|「身心棲息」成新旅行觀 超七成最愛自然風光

2025-10-30 16:57

轉自:貝殼財經

秋意漸濃,重陽已至,「銀齡族」再次成為社會聚焦的人羣。

中國正處於加速老齡化的關鍵階段。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3.1億,佔總人口的2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佔比15.6%,正式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未來十年,這一羣體仍將以每年超千萬的速度增長,到2035年預計突破4億,佔比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人口變老,生活方式卻正在變「新」。銀齡族的生活方式正在變得更加年輕化、數字化和多元化。隨着健康水平提升和教育程度提高,他們不再侷限於傳統意義上的「養老」模式,而是積極擁抱學習、健身、旅行、創業等多樣生活場景,成為推動「銀發經濟」崛起的新動力。

這不只是一個人口結構的拐點,更是一場社會模式與生活心態的重構。

國家層面的政策佈局也在加速落地。最新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政策機制。

在重陽佳節之際,新京報貝殼財經通過問卷調研推出《2025年新銀齡生活方式報告》,透視銀齡生活與消費的八大新趨勢,以數據與案例描繪「變老」的新想象。

「新銀齡」趨勢:療愈旅程——從「打卡」到「心靈棲息」

清晨七點,62歲的張阿姨和三位老友走進太廟(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參觀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的莊嚴殿堂,深刻體驗中國古代禮制文化的深厚底藴;前往正陽門,感受古都北京的雄偉壯觀,遊覽南中軸御道,追尋皇家御道的歷史足跡;晚上看京劇表演,領略國粹京劇文化魅力。

「以前旅遊是走馬觀花,現在是找回自己。」張阿姨説。這趟行程被她們稱為「身心雙修之旅」。

這一代「新銀齡族」,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旅行」,而更在意旅程帶來的療愈與文化體驗。隨着經濟社會持續進步,中國老齡羣體的消費正在從「保基本」走向「享生活」。他們受教育水平更高、消費實力更強、對新事物更友好,與年輕人的消費觀越走越近。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反向影響父母一代,代際之間的邊界正在悄悄消融。

「銀發出遊」已成為文旅市場的新增長引擎。攜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20日,平臺50歲及以上銀發人羣旅遊訂單同比增長26%,高於其他年齡段人羣,其中61至65歲增速達58%。

在新京報貝殼財經的深度調研中,近八成銀齡族每年至少出門旅行一次,超過兩成每年旅行3至5次,還有3.2%出遊6次以上。對他們而言,旅行早已不再是節慶里的「獎勵」,而是一種常態化的生活方式,他們選擇用旅程與世界重新建立關係。

在出行選擇上,銀齡族更注重「舒適、省心與體驗感」的平衡,他們不再追逐「景點打卡」的速度,而更在意「過程」的温度——看風景,是爲了放松;走出去,是爲了療愈。調研顯示,自然風光類旅行最受歡迎,超七成受訪者偏好此類路線,其次是人文歷史和康養休閒,佔比分別為35%和32%。

銀齡族更青睞那些「既能看風景,也能養身心」的深度旅程。攜程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在主題玩法上,銀齡族更青睞兼具自然風光與深度體驗的旅拍、養生、研學、歌舞等主題遊,截至9月20日,2025年相關訂單量同比增長近100%。其中,攜程「老友會」推出的「老有意思旅行團」以文化研學、健康養生、換裝旅拍、歌舞體驗、攝影交流與輕户外探索為六大特色主題,深受銀齡客羣喜愛——在內蒙古線路上隨專業舞蹈老師草原起舞,在成都研學線聽水利專家講解都江堰、青城山修習八段錦……旅途,成了一場身心雙重滋養的文化之旅。

「民以食為天」,銀齡族的旅途也重在「味」。近七成受訪者表示最願意為美食付費,既要口味與營養,也要地方特色與氛圍感。其次,有60%的受訪者願意為更省心、更舒適的交通與住宿投入。比起價格,他們更在意「安心感」,例如更寬敞的座位、更近景區的酒店、更友好的醫療配套等。

同時,銀齡族還願意在文化與康養類項目方面付費,其中,40.8%的受訪者願意為景點門票、演出等文化體驗買單,32.8%願為温泉、理療等康養項目付費。「看風景、享文化、養身心」的複合型需求正成為新銀齡旅行的標配。他們出發的目的,已不只是看世界,更是讓自己與世界重新對話。

統籌:任嬌

記者:董怡楠 杜曉彤

設計:任婉晴

校對:柳寶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