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不確定性消散,適合恆生科技的宏觀條件

2025-10-30 18:05

港股經歷了前兩周的擔憂后,今天總算是不確定性落地,中美的會面友好結束,雙方表態都是很積極的,起碼市場擔心的關税衝擊已經落地。其實從位置上看,過去兩周港股基本就處在橫盤震盪的階段,沒有多大的波動,而接下來就進入互聯網股的財報季了,回到業績主導的階段。

 

在不確定性落地后,或許恆生科技在四季度會有不錯的表現。一是美國科技股的AI映射,全球的AI大浪潮還在加速,不少科技公司都因AI提升了效率,對國內互聯網股來説也是可照搬的邏輯;二是自研芯片的邏輯,昨晚谷歌發的三季報,由於自研的TPU芯片帶來了更高的經濟效益,谷歌的自研芯片敍事還在加強,而這對阿里、百度來説也是個映射。

 

總之,若后續看反彈,還是以這輪的科技主線為主,尤其是臨近財報披露期,互聯網股的業績還是確定性更高一些,那可關注恆生科技ETF易方達(513010)的機會。

圖片


恆生科技:穩定的宏觀條件,外資依然看好


根據Bofa美銀最新的報告,美銀稱中國互聯網股仍然是必須要持有的。

 

Bofa:在AI領域,我們認為中國互聯網股提供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機會,這一機會的核心在於效率、實際應用和生態系統,他們大規模資本支出增長模式提供了一個明確的選擇。

 

AI應用和商業化,這是中國互聯網股的優勢領域,原因包括:

 

1.閉環的生態系統,這些系統能夠實現直接轉化。這點打個比方,例如之前提到過的騰訊系生態和阿里系生態,騰訊、阿里、字節都可以在自己的軟件生態內實現AI應用。

 

2.互聯網股在移動互聯網貨幣化方面具有成熟的專業知識,且擁有足夠多的用戶數據。

 

3.中國互聯網股在不斷降低token的成本,以便於實現AI應用。

圖片

在估值方面,Bofa認為行業的估值仍然不高,與歷史/中國市場/全球同行相比有顯著的折扣--目前為17倍的12個月遠期市盈率,而10年平均市盈率為22倍,納斯達克為26倍,Mag7為30倍。

 

再從下圖中看,例如阿里和騰訊的估值,一直遠低於美股七姐妹,美股七姐妹的估值大概是35倍PE左右,而騰訊和阿里的估值在20倍PE的區間。

圖片

Bofa並強調稱,在監管方面我們看到尾部風險正在降低,主要創始人的迴歸,以及科技的自給自足和企業增長信心之間的協調就是證明。

 

Bofa認為,最受益AI的是騰訊和阿里。

 

看好騰訊的原因:我們認為騰訊是中國領先的代理式AI公司,其微信平臺是最自然的移動界面適合LLM和AI代理的集成。我們認為該股在吸引人的估值下,提供了A驅動增長/穩定競爭/最高股東回報的最佳組合。騰訊目前的2026年預期市盈率為19倍,低於其10年平均23倍的市盈率,而其相對於阿里巴巴的市盈率估值溢價已接近六年來的低點(類似於2018-19年遊戲監管整頓時期)。

 

AI/雲: 相較於其他公司,更青睞阿里巴巴。我們認為阿里巴巴是"AI在中國"這一主題的最好代表,並預期其雲業務收入的加速增長將支撐市場情緒。快手的AI視頻業務正在快速發展,但競爭也在加劇。

圖片

根據大摩的看法,認為MSCI中國在ROE上有可持續性的結構性改進。

 

大摩認為基於幾個因素,認為MSCI中國公司的ROE在2024年有效觸底,並可能在2026年底趕上MSCI新興市場公司的水平。

 

1.企業積極的股東回報,隨着時間的推移,港股市場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小。

2.MSCI中國結束了連續13個季度的EPS下調,監管從整改轉向對私營部門更加支持。

3.中國公司擁有一定技術突破的能力,能在設備有限的情況下繼續AI競爭。

4.通過反內卷可能刺激需求。

 

圖片

再從資金面來看,根據中金的統計。

 

截止9月份,主動外資對中國股票配置從8月份的6.7%升至7.2%,被動資金配置比例升至8.4%,低配程度從8月1.35ppt縮窄至1.24ppt,表明主動外資配置中國速度加快。但仔細看就會發現「二元化」的分化與割裂在加劇,亞洲除日本基金已經大幅超配,但新興市場基金與全球除美國基金的低配程度仍在加深。

圖片

各主體行情的擁擠度,互聯網股的擁擠度偏低,較前兩個月有明顯下滑,擁擠度低的時候反而是值得關注的時候。

 

因此,當下港股擔心的事件都已解除,今年剩下兩個月應該是比較穩定的,像最近這種不確定性的事件會減少很多,為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宏觀條件。

 

港股或將進入到修復的過程,若看好后續港股表現,那可以關注下恆生科技ETF易方達(513010)回調后的機會,場外的朋友也可關注聯接基金013308/013309。

圖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