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16:57
(來源:砂石骨料網)
近日,中國建築國際集團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根據2025年前三季度業績材料顯示,公司在一線城市業務拓展順利,以模塊化建築為代表的科技業務迅速成長,前三季度科技帶動類營收達到271.4億元,同比增長53.2%,妥妥地實現了高質量增長。
在當前建築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中國建築國際集團卻為何獨秀一枝,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其持續增長的祕訣在於構建了一個由「穩健財務」+「市場協同」+「硬核科技」組成的黃金三角,形成了其獨特的綜合競爭力。
家底厚:現金流連續四年保持為正
現金流是建築企業的生命線,而中國建築國際的「生命線」格外強勁。
自2022年至今,中國建築國際集團經營性現金流連續四年保持為正,凸顯了卓越的運營管理和資金回籠能力。特別是2025年上半年,內地投資業務營業額收現比首次接近100%,實現了投資業務的正向循環,為企業戰略擴張提供了充足「彈藥」。
在建築這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充沛的現金流意味着在逆周期中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那它的現金流是如何改善的呢?
從十三五末到十四五,該公司便堅決推進投資業務模式「長改短」,一方面逐步停止PPP新籤合約,並爭取退出部分條件較差的PPP項目,另一方面積極尋找新模式,通過不斷拓展政府定購類優質項目,調整國內優勢業務區域,完善全過程風險防控,逐步形成以回款為核心的投資體系。
錢袋子有了,便更有底氣拓展市場了。
路子廣:三大市場協同發展
中國建築國際通過精準的差異化戰略,在三大市場同時發力,實現了風險分散與機遇最大化。
港澳市場作為「壓艙石」,展現出穩固的龍頭地位。依託於本地化優勢,該公司在「十四五」期間成功實現「千億港澳」目標,港澳新籤合約額從2020年的404億港元增長至2024年的1001億港元,複合增長率達25.5%。
此外,積極跟進香港政府戰略,參與北部都會區開發,已獲取超千億港元合約,拿下一批地標性項目和重要民生工程。
內地市場作為「增長極」,中國建築國際堅持差異化競爭與短周期、快節奏模式。公司以「陣地戰思維」向優勢省份集中,重點拓展一線城市,浙江、廣東、山東等六大主力省份新籤合約額在「十四五」期間顯著成長,一舉成功進入南京、杭州、福州等高能級省會城市,實現區域深耕與能級提升並舉。
從2019至2024的五年間,六大省份的內地新籤合約複合增長率達到25.7%,2024年達到886.6億元,佔內地總新籤合約比例達到88.5%。
海外市場作為「未來軸」,中國建築國際展現出巨大出海潛力,目前海外業務點狀分佈在新加坡等國家,其強大的差異化競爭力,從業務出海邁向技術出海、產品出海,這種轉型不僅提升了項目的附加值,也必將為公司帶來了更持續穩定的收益來源。
技術牛:建築「黑科技」重塑行業未來
中國建築國際不斷拿下市場、贏得客户和業主青睞的底氣是什麼?當然還是黑科技加持。
旗下公司中建海龍,作為科技研發的專業化公司,憑藉30年技術沉澱和持續創新,實現了模塊化集成建築(MiC)核心技術突破,取得了四大顛覆性成果:
在高效率層面,工期縮短80%以上,基於BIM技術實現設計與生產無縫銜接,24小時智能生產;
在高質量層面,工業化生產使標準化率超90%,精度達毫米級,公司獲「中國工業數字化轉型領航企業」認證,承擔國家十四五科技研發課題;
在綠色低碳層面,固廢排放減少75%,優於國家目標;
在節材省工層面,現場用工量減少70%,有效解決建築業「用工荒」難題。
目前中國建築國際已建成7大模塊化建築生產基地、85條智能生產線,年產模塊達12萬個,覆蓋全國核心經濟圈。「十四五」期間,中建國際科技創新體系持續完善,擁有243項專利,牽頭編制行業標準,形成了領先且實用的核心技術體系。
戰略升維:從「建造」到「運營」的價值鏈延伸
未來,中國建築國際將從傳統的工程承包商,逐步向「優秀資產運營服務商」目標邁進。企業主動把握市場機遇,圍繞資產運營業務的核心方向,積極物色符合戰略定位的優質併購項目。通過整合外部優質資源,快速補強資產運營業務短板、擴大業務規模。
在充滿挑戰的當下,中國建築國際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靠的是「選疆域」、「重創新"、"敢投入「,用科技手段實現市場和財務指標的正向循環。
這不僅是其逆勢領跑的答案,也為整個建築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
來源:中國建築國際集團、基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