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破解「參與難題」 綠色空間使用者行動激活民間低碳潛力

2025-10-30 12:09

  「用了兩年的時間,把43萬平方米的城市公園垃圾堆放區改造成了一個低碳循環的樣板,還形成了可複製的‘城陽模式’。」在一場以綠色空間為主題的「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綠色空間使用者行動」全國性案例交流學習活動上,青島市城陽區壹起分社區環境服務中心主任徐進,向大家展示「活化公園綠色空間,帶動低碳循環實踐」項目的實踐成果。

  作為青島城陽區面積最大的植物園,城陽奧林匹克雕塑文化園既是百姓最喜歡去的城市綠肺,同時也是園林垃圾的集中產生地。以前園林垃圾靠外運處置,既花錢又不環保。徐進介紹,結合傳統文化中的「落葉歸根」思想,團隊將垃圾堆放區改造成堆肥基地,設有28個容量達60立方米的圓筒狀生態堆肥筐,在中國農業大學的教授指導下,綠化工人將乾燥的落葉枯枝等園林垃圾,與菜根菜葉等含水量高、易腐爛的廚余垃圾,按照一定的比例,交互鋪撒,實現就地堆肥。

  「成本很低,堆肥筐每平方米不到一百元,方法簡單,容易操作,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再去做提質增效運營保障,通過賦能園林的管理者嵌入到日常垃圾管理體系里面,這樣就能持續下去。」 徐進表示,通過改變園林垃圾的處置方式,垃圾變成了綠色資產,堆肥產出的黑金土,50%用於建設生態花園,50%當作「堆肥老料」支持周圍的學校小區去做堆肥。綠色低碳、低成本的堆肥方式,已經在當地50多所學校和社區推廣。同時,這里已經成為「垃圾分類低碳循環示範教育基地」,實現公眾可參與的堆肥低碳循環教育。

  這僅是「綠色空間使用者行動」的案例之一。沒有鉅額投資,沒有高科技硬件堆砌,這里展示的是一種更朴素卻更可持續的變革邏輯:通過日常行為的點滴改變,激活既有空間的低碳潛力。

  綠色空間(green space)即開放空間(open space),是指「任何開敞的、向公眾開放的土地」,包括公園、社區花園、公共綠地、學校操場、遊樂場、公共休息區、廣場、空置地段等,可以美化提升環境質量,為居民提供休憩娛樂的場所。從景觀構成角度來看,綠色空間廣義上是指城市環境中出現的任何植被,包括有綠色植被的街道、廣場、公園等已開發的具體場所,也包括社區、街道、商業樓宇、商場、工業園區內的綠色低碳設施和創新技術應用。

  活動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萬物雲空間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清華大學、企業碳中和行動、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共同發起。自2025年4月啟動以來,通過全國環境宣傳教育系統推薦,共徵集到96個案例,覆蓋社區、學校、企業等多個領域,其都展示了民間在低碳領域的創新實踐。這些案例均體現出「低成本、高參與」的特點,充分展現了民間智慧在綠色實踐中的創造力。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健表示:「這些案例的寶貴之處在於破解了低碳轉型的‘參與難題’。傳統路徑依賴技術和資金,往往讓公眾感到遙遠。而這里,減排成為每個人的舉手之勞。」這些案例優勢在於「就地取材」——利用現有資源和空間,通過行為設計實現改變,這為全球提供了中國方案。

  低碳不是技術的獨角戲,而是全民參與的行爲藝術。萬物雲董事長朱保全在分享企業從物業管理向空間服務轉型的探索歷程時表示,「我們曾認為低碳轉型需要大手筆投入,但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變革始於人的行為。在深圳,我們通過算法優化樓宇能耗,培訓員工節能習慣,使部分項目用電量低於全市平均水平8%,而這並沒有依賴新設備。綠色空間的核心是‘用好既有資源’,這是一種軟性升級,與民間智慧中‘物盡其用’的理念高度契合。」

  武漢市江漢區北湖街道環保社區黨委書記尹艷更願強調「參與率提升」而非減排數據,因為行為改變纔是持久動力。社區通過光伏座椅、智能垃圾箱等便民設施,激發居民參與熱情。尹艷説:「我們沒用大拆大建,而是逐步更新設施。光伏座椅既能充電又遮陽,居民願意用;智能垃圾箱積分可兑換禮品,大家主動分類。這些小事匯聚起來,就讓環保成了習慣。」 北湖街道環保社區年處理垃圾超百噸,亦見社區綠色轉型大有可為。

  可複製性是諸多案例的共同點。遼寧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在沈陽工程學院推出的「碳學分」制度,將低碳行為與學業評價掛鉤。學生通過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等日常行動積累碳積分,通過碳積分獲得更多教育資源的選擇權。這一設計巧妙地將環保意識融入教育體系,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項目負責人吳凡介紹:「我們不光是要計算節約了多少噸碳,還要培育一代人的生態素養。學生每月平均積累200-300積分,這背后是行為習慣的養成。」這種模式無需額外投資,僅通過制度設計就實現了教育與環境效益的雙贏,可以推廣到更多院校。

  不依賴資金密集型的設備改造,通過空間活化與教育創新,培育具有生態意識的未來公民。孩子王兒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一米高度看世界」項目,在全國1300家門店中,用環保瓦楞紙構建生物多樣性展區,展示瀕危物種知識,並培訓「小小講解員」帶領參觀。全渠道會員總監王星媛説:「我們沒有新建場館,而是利用現有空間,通過創意設計吸引親子家庭。孩子們在互動中學習環保知識,家長則通過社羣分享擴散影響。這種影響無法用減排量衡量,但它種下的綠色種子可能改變未來。」用低成本方式將商業空間轉化為教育陣地,實現了品牌價值與社會責任的融合。

  中山市迪茵公學的環境藝術總監降擎展示了學校與深圳仙湖植物園合作的生態教育項目。學校利用2300平方米閒置空間,打造十大主題植物園,引入桫欏、蘇鐵等珍稀物種,讓學生通過認養植物、化石拓印等活動親近自然。降擎強調:「我們沒有大興土木,而是與科研機構合作,將學術資源轉化為教學內容。學生從傾聽者變為講述者,生態素養提升率超90%。這種改變不是靠資金堆出來的,而是靠課程設計和師生參與。」

  「年輕人是行為改變的催化劑。學生成為環保講解員,青年設計碳積分App,這些創新讓低碳變得有趣。智慧來自民間,尤其來自年輕一代的創造力。」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首席青年官何超欣強調青年角色的重要性,她分享道:「在深圳參訪時,我看到學生用廢棄塑料製作藝術裝置,這比任何廣告都更能打動人心。行為改變的藝術在於讓環保成為生活美學。 」

  「我們正不斷優化《綠色空間使用者年鑑》的線上展示平臺,讓這些優秀實踐可觸可達、可學可鑑。」綠色空間使用者行動主任委員、萬物雲可持續發展中心總經理王唯唯表示,正積極籌備在COP30期間發佈《2025美麗中國·綠色空間使用者典型案例集》與《綠色空間使用者年鑑》,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低碳轉型的使用者故事,展現中國在綠色空間領域的創新與擔當。王唯唯強調,行動的目標不是追求數據指標,而是構建一個共享學習的生態。

責任編輯:蔣露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