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15:25
對OpenAI而言,轉型為營利性公司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莫過於理順其與微軟公司錯綜複雜的合作關係。隨着年底最后期限的臨近,雙方終於達成一項暫時能讓彼此接受的協議——儘管該協議已為最終「分手」設定了明確時間表。
2019年,微軟以137.5億美元精準投資OpenAI,當時的協議要求OpenAI必須與微軟及其Azure雲平臺深度合作——這一安排曾推動微軟估值大幅飆升。但隨着人工智能領域競爭不斷加劇,這種合作關係逐漸難以為繼:一方面,OpenAI所需的算力規模已超出微軟的承載能力;另一方面,OpenAI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希望獲得更大的融資自主權,用以滿足算力需求。在此過程中,兩家公司之間的摩擦不斷升級,企業文化融合問題也逐漸凸顯。畢竟,要同時扮演合作伙伴與競爭對手的雙重角色,難度極大。
轉型為公益企業后,OpenAI雖未徹底解決這些問題,但無疑簡化了局面:如今,它可獲取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 Corp.)的多筆追加投資,未來上市路徑也更加清晰(其S-1招股説明書絕對值得關注);它能更自由地與其他雲服務提供商合作,無需再給予微軟「優先合作權」;還可與其他公司聯合開發「部分產品」,減少對微軟的依賴——畢竟,微軟能否巧妙地將ChatGPT整合到Office 365、必應(Bing)等產品中,能力一直存疑。換句話説,合作中的瓶頸已不復存在,但OpenAI再無藉口迴避自身發展的核心挑戰。
對微軟而言,此次談判達成的協議既確保了其投資者關心的核心權益,又為自己規避了「奧爾特曼炒作效應」的風險:微軟在「新OpenAI」中的持股估值達1350億美元;OpenAI將在未明確的期限內,向Azure雲服務投入2500億美元;即便通用人工智能(AGI)提前實現,微軟仍將持有OpenAI模型及(非硬件類)產品的知識產權至2032年;同時,微軟可獲取OpenAI的研究成果至2030年底,若AGI在此之前實現,則以AGI實現時間爲準。
協議中最耐人尋味的條款或許正預示着未來深層次爭議的伏筆:即便OpenAI宣佈研發出人類級智能,所有涉及微軟的關聯條款也必須在主張「經獨立委員會驗證」后方可激活。然而確定該委員會的成員構成與評估標準本身就是重大挑戰——在利益關係盤根錯節的AI領域,如何組建真正可信的專家團隊?這個行業的人員流動與知識傳承本就存在明顯的近親繁殖特徵,要尋找對OpenAI成敗沒有強烈傾向的評審者可謂難如登天。更值得注意的是,若華爾街形成「AGI贏家通吃」的市場共識,那麼OpenAI任何關於實現AGI的聲明,都可能引發競爭對手估值斷崖式下跌——正如某些分析所預測的那樣。
當CNBC電視頻道8月問及AGI定義時,奧爾特曼表示:「我有多重定義標準,因此這個術語實際意義有限。」這種模糊立場令人難以相信雙方能在「是否及何時實現終極突破」這一核心問題上輕易達成共識。
或許這正是協議的深意所在?若暫且擱置AGI爭議,這份協議本質上是為一段曾真正啟動人工智能競賽的緊密合作,規劃了一條清晰的退場路徑。當137.5億美元在當今AI競賽格局中已變得無足輕重時,這種合作模式的實際效用早已消耗殆盡。無論如何,到2032年底,微軟與OpenAI的實際運營關係都將終結——而雙方正致力於讓這場分手遠離混亂,以體面收場。編輯/陳佳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