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15:07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聰明投資者
在這個由AI主導敍事的時代,綠光資本(Greenlight Capital)顯得格外「老登」。
創始人大衞·艾因霍恩(David Einhorn)在最新一封致持有人的信中,繼續扮演着少數「非共識者」的角色。
他一方面承認AI將深刻改變世界,但另一方面也明確表達了對這場科技熱潮背后「資本賬本」的憂慮,從七巨頭的自由現金流缺口、沉重的資本開支、到估值結構難以自洽的問題,艾因霍恩提醒市場:當敍事退潮,利潤纔是檢驗估值的真正標尺。
擁有「價值投資者」名聲的艾因霍恩,是有點另類的。他堅持基本面研究,以買入被低估的好公司為主,也會去做空被顯著高估的股票。
1970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1996年創立綠光資本,在隨后的10年間取得了年化超25%的回報,艾因霍恩2000年前后準確預判科技股泡沫破裂,避免重大回撤;隨后又因做空安然和雷曼兄弟等公司而一戰成名。
如今綠光資本,有點像資本市場的恐龍,研究方式比較傳統,喜歡明明白白算賬,體現出來的組合收益有點跟不上當前的市場。
2025年第三季度,基金淨回報為-3.6%,而同期標普500上漲8.1%;年初至今累計收益為0.4%。
艾因霍恩剖析自己的操作賬:宏觀策略貢獻了淨收益2.2%,多頭組合小幅正向,貢獻0.8%,但空頭頭寸拖累了6.6%。
他用了3000字的篇幅來算AI的大賬,有質疑但並非否定技術本身,只是指出,哪怕是七巨頭,也難以用當前盈利覆蓋未來幾年的AI資本支出,而廣告和訂閲市場的增長空間終究有限。
他對黃金的堅持同樣未變。在財政赤字高企、美債超發、全球對法幣信任邊際下降的環境下,黃金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對衝工具之一」,不依賴第三方信任、擁有實物屬性的價值載體。
值得一提的新增持倉是加州的公用事業公司PG&E(PCG)。
在1月洛杉磯野火事件之后,PG&E雖無直接責任,但因共用「加州野火基金」而估值遭遇重創,一度跌至8倍市盈率。艾因霍恩選擇在此入場,基於對州政府將補充基金、推進災害治理改革的判斷。
這種投資操作就很「綠光」,基本面不賴,但市場提供了價格低估的機會。從目前進展看,這一邏輯正在兑現。
得説,持有人信一如既往的有料,哪怕是對於AI熱潮持堅定信念的投資人,也很值得看看,艾因霍恩怎麼算賬的,哪些角度和風險需要納入考量?
只是我想,如果「木頭姐」凱茜·伍德看到這份持有人信,估計會説,「每一次顛覆性技術革命在早期都看起來像是泡沫。互聯網、智能手機、電動車——當年也有很多唱衰的聲音。但事實是:指數級的變化,總在線性認知還沒反應過來時,就發生了。」
這就是技術和投資充滿魅力的地方,永遠有不同視角。哈哈。
《聰明投資者》(ID: Capital-nature)將本期持有人信內容精譯整理,與大家共讀。
延伸閲讀:22年前25萬美金拍下「巴菲特午餐」,綠光資本艾因霍恩:市場失靈了,現在的價值投資者有點像恐龍……
押注黃金一季度大賺的綠光資本,最新持有人信深談對特朗普政策的看法
AI的收支賬
2025年第三季度,我們的基金淨回報是-3.6%,而標普500指數同期上漲了8.1%。年初到現在,我們累計回報是0.4%,相比之下,標普500漲了14.8%。
我們知道,這不是一個容易的季度。
通常我們在信的最后引用一句話,這次我們換個順序,先來一句:
「我以為辯論的時候不會考數學。」——切維·切斯,在《周六夜現場》中扮演福特總統時説的
説到數學,就不得不聊聊現在最熱門的話題:人工智能(AI)。
最近,科技圈一些大人物扔出了非常誇張的數字。
比如,今年8月,蘋果CEO庫克對特朗普説,未來四年要在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要知道,去年蘋果在全球的資本支出才100億美元,全球研發也才330億,美國這邊的工資總額也就150億左右。
我們看了一些華爾街的預測模型,壓根看不出庫克這番話背后有什麼實際動作。這到底是認真計劃,還是爲了關税讓總統高興高興,我們也不清楚。
到了9月,扎克伯格也來了,他告訴特朗普,Meta會在2028年前在美國投「至少」6000億美元。
結果一轉頭,他被熱麥抓到悄悄説:「抱歉,我沒準備好……我還不太確定您想聽哪個數字。」 所以這「至少」,可能只是想不被庫克比下去。
當然,最猛的還是OpenAI的山姆·奧特曼。
他説,要投幾萬億美元搞數據中心和AI基礎設施。現實是:OpenAI 目前總共融資了約640億美元,預計明年營收130億美元,接下來幾年還會持續大額虧損。
麥肯錫估計,到2030年,全球在數據中心上的累計支出將達到6.7萬億美元,其中5.2萬億會專用於支持AI算力。
但問題來了:這錢從哪來?
我們簡單算了一筆賬:在資本支出爆發前的2024年,「七巨頭」(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英偉達、Meta 和特斯拉)一共創造了約5000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
其中,一半拿去回購和分紅,三分之一用於資本開支,剩下的用來併購、還債、存現金。就算他們停掉回購和分紅,也很難靠自身資金完成全部AI相關投資,除非加大槓桿。
再看全局:這七家巨頭的賬面淨資產合計約1萬億美元。全球私募股權市場還有2.5萬億美元的「乾粉」,VC領域還有3000億;華爾街歷史上IPO和二次發行最多的一年也就融了3000億美元。
就算把這些全部拿來投AI,還是不夠,缺口將以萬億美元計,最終只能靠舉債和融資租賃來填。
作個參照:美國非金融企業一年發債的紀錄是1.2萬億美元。
那問題來了,花這麼多錢,能掙回來嗎?
目前全球每年廣告支出大約是1萬億美元,媒體、雲服務、軟件等領域的付費訂閲也差不多是1萬億。
貝恩公司估計,如果想讓這些AI投資賺到足夠回報,到2030年,AI年收入得做到2萬億美元,也就是把現在廣告+訂閲的錢全都搶過來才行。
很顯然,這里面有點「卡殼」。
AI投資是條顛簸的路
讓我們再退一步看。回顧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那時候最看好互聯網的人,事后證明都還不夠樂觀。
我們沒有智能手機,沒有平板,沒有Wi-Fi,沒有谷歌、臉書、抖音,沒有云,也沒有視頻流媒體。但今天,互聯網早就成了整個社會的神經系統。
所以25年后,AI有沒有可能比現在我們想象的還重要?很可能是。
是不是好事?另説。但這條路,對投資者來説註定會非常顛簸。
現在,AI的資金大多投在大型語言模型(LLM)上。它們的確很厲害,我們也都親身體驗過。
但它們也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它們不「思考」。模型先訓練、再使用,行業叫這個過程「inference」(推理),但其實這是誤導性説法,模型並不真的推理或理解,它們只是通過複雜的統計方法和模式識別算法,在「猜」出一個高概率的回答。
它們的回答看起來像是有思考,其實並沒有。
這不是AI的錯,只是它還沒走到那一步。但我們也不能假裝它已經到了那一步。
這就是我們當前的判斷:我們認為,眼下這波AI投資的節奏太快、故事講得太大、估值漲得太猛,而真正能落地、能回本的能力,遠沒有跟上。
我們不否認AI未來的潛力,但我們選擇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中,保持耐心與謹慎。
如你們所知,這不是我們第一次在大家都興奮的時候選擇剋制。
也希望這一次,我們依舊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雖然現在的大語言模型常被吐槽「愛胡說八道」,也就是我們説的「幻覺」,有時候講錯話還説得很自信,但它們肯定會不斷進步。
我們甚至不禁想起當年蘋果剛推出地圖App時,居然建議我們直接從曼哈頓開車穿過哈德遜河去新澤西。這就是早期技術的樣子。
所以沒錯,AI模型的回答質量、錯誤率這些問題將會改善,但必須説清楚:現階段的大語言模型,並不是為「思考」設計的。它們只是接受訓練后,利用模式識別和概率統計技術生成回答,模擬得很像,但並不是真的在思考或理解。
儘管如此,AI圈里的大人物們依然在推動全球投入數萬億美元,並對未來有着更大的期待。
他們的想法是這樣的:幾年內,AI 會超越人類的智能,進入「通用人工智能」(AGI)階段;之后,AGI 會自己研發出更聰明的下一代 AGI,走向所謂的「遞歸式自我進化」;再往后,機器會比所有人類加起來還聰明,也就是「超級人工智能」(ASI)。
這時候,機器人、自動駕駛、無人飛機、智慧城市、全自動工廠……所有這些想象中的未來都會變成現實,也會帶來巨大的收入,支撐今天動輒萬億的投資。
科幻片《傑森一家》里的世界,好像馬上就要來了。
聽起來很燃,對吧?
但問題是:這些事到底能不能發生?會在我們預期的時間里發生嗎?我們不知道。説實話,連提出這些願景的人自己都不知道。
我們並不是完全唱反調,我們也相信未來可能發生變化。
但樂觀是一回事,現實是另一回事。你看看自動駕駛,過去十年里,行業一直説「完全自動駕駛就差一年」,結果我們今天開的車還是需要人類盯着。
要真正實現AGI,必須要在很多根本性層面取得突破:模型結構、學習方法、運算效率,甚至可能是完全新的一套底層科學邏輯。
目前業內的説法基本是「我們相信一定會出現」。也許他們是對的,也許這條路遠比想象中複雜。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現在推動世界「all in AI」的人,有非常強的經濟動機去相信這個故事。
而且,不難發現,華爾街也在靠這個故事賺錢。
保持謹慎,控制風險
最近,一家頂級投行發佈了一份報告,預測 2028年AI行業收入將達到1.1萬億美元,而且利潤率高達70%。
你説這現實嗎?我們認為,得先搞清楚:什麼纔算是真正的「AI收入」?錢到底流向了誰?
我們是這樣看的(以下只是模擬數據):
一個用户或企業花1美元訂閲ChatGPT,OpenAI拿到這筆錢;
OpenAI爲了提供服務,要花2美元買微軟的雲服務,錢轉給了微軟;
微軟又花0.6美元向CoreWeave租GPU;
CoreWeave再花2.4美元向英偉達買芯片,另有2.4美元用於其他硬件投資。
最后,這個虧損的1美元客户支出,變成了超過8美元的「AI產業鏈收入」。
你會看到,英偉達和微軟的利潤表光鮮亮麗,但本質上,是靠OpenAI和CoreWeave在虧損時不斷燒錢來支撐的。
CoreWeave的硬件支出雖然未來可以折舊,但我們用這個例子,是爲了説明:這類AI收入,有很多其實只是「左手倒右手」的內部交易。
目前產業鏈中最大的一筆對外成交,是畢馬威(KPMG)每年與微軟簽約的4億美元服務合同。但這其中有多少是純粹AI服務,多少是普通雲服務,其實也不清楚。而在「萬億級別」的語境下,這點錢根本微不足道。
過去90年代末,有不少人投資了互聯網,結果被2002年的泡沫擠了出去。
今天的問題依然是:技術本身可能很重要,但不代表相關投資一定值得做。
我們現在看到的資本開支數字實在太誇張了,很多根本「算不明白」。就算未來AI真的很成功,這輪投資潮也極有可能會產生大規模的資本毀滅。
切維·切斯那句「不考數學」的玩笑聽起來輕松,但在這件事上,數學必須做,而且必須做得清楚。很遺憾,目前這些賬目,還對不上。
所以,我們寫這些,並不是爲了否定AI的價值,而是爲了坦白我們現在的選擇:我們決定不參與這波過熱的狂歡。
今年標普500整體表現不錯,而與AI主題最緊密的幾十家公司表現更是驚艷。相較之下,其他行業的表現則明顯疲弱。
所以我們並不驚訝,做AI的賺得多,我們這種偏長期價值派、沒有緊跟熱點的,階段性落后也在所難免。
但我們必須強調:許多當下表現更好的人,正在承擔我們無法接受的風險。
在我們看來,風險和回報不再匹配的時候,就該把腳收回來,別被節奏帶偏了。
根據我們的經驗,一旦市場風向變了,往往是突然、毫無預警的。即便現在回看互聯網泡沫的破裂,我們也還是很難説清楚它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在我們看來,那是「最后一個買家已經買完、最后一個空頭已經回補」的時刻。
這個時點幾乎沒人能精準預測。
但我們清楚的是,現在的市場,依然是我們所經歷過最貴的階段之一。在我們看來,當前最合理的策略,依然是:保持謹慎,控制風險。
三季度操作覆盤
2025年第三季度,我們的宏觀策略貢獻了淨收益2.2%,多頭組合小幅正向,貢獻0.8%,但空頭頭寸拖累了6.6%,整體回報因此為負。
和上季度類似,多頭的α為負,空頭的α也非常有限。這種環境下,我們認為,選股本身越來越難,很多股票走勢更多反映了市場的情緒和敍事,而非基本面邏輯。
具體來看:
宏觀層面,黃金價格上漲了近17%,這成為我們業績中的主要正貢獻來源。
Green Brick Partners(GRBK)也漲了17%,本來是個亮點,但我們同時有房地產相關的對衝頭寸,對衝掉了大部分收益。
房地產市場短期仍有不確定性,我們的態度依然是保守的。
個股方面,有幾個值得一提:
空頭中有一家公司,原本是一家幾乎無利潤、接近破產的金融服務企業,結果突然被市場「選中」成了迷因股。這筆頭寸帶來了約1.8%的淨損失。
多頭里的 Kyndryl Holdings(KD)下跌了28%,吞掉了我們年初的一些賬面收益。季度業績並不糟,但相較前期亮眼的表現,確實平淡不少。
朗盛(Lanxess, LXS)本季度下跌了16%,背后的原因是我們原本判斷的周期復甦跡象並未如期兑現。
新增持倉:PG&E(太平洋燃氣與電力公司)
我們以每股約15.15美元的價格,新建了 PG&E(PCG) 的中等規模倉位。
這家公司是加州的一家受監管公用事業公司,主要業務是電力與天然氣的輸送。理論上,像這樣的公用事業公司,擁有地區性壟斷地位,回報結構相對穩定,甚至包括對天災損失(比如加州野火)的補償機制。
但現實複雜得多。在加州,政治因素經常攪局,補償機制的落地常常存在很大不確定性,這也讓加州的公用事業公司比其他州擁有更高的資本成本,最終也導致加州居民的用電成本更高。 affordability 成了加州重要的政策議題,州政府正在推動改革。
2025年1月,洛杉磯發生嚴重野火,雖然PG&E本身沒有直接責任,但和它一起共用「加州野火基金」(California Wildfire Fund)的愛迪生國際(EIX)涉及其中,可能要動用掉大部分甚至全部基金余額。受事件影響,PG&E的估值一度被打到只有8倍市盈率。
我們選擇在那時入場,理由是:我們判斷州政府大概率會補充基金資金,同時將野火治理改革提上優先級。
從目前來看,這兩個方面都開始有積極進展。隨着尾部風險逐步消退,我們認為PG&E 的估值折價有望逐步收斂到行業平均的18倍左右。截至季度末,PG&E 收在 15.08 美元。
小型投機倉位:Coya Therapeutics(COYA)
我們在Coya Therapeutics上建了一筆小倉位。
這家公司市值目前只有1億美元,處於臨牀階段,主攻 ALS(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治療藥物,剛進入臨牀試驗階段,預計結果要等一年左右。從現有數據來看,藥物具有較強潛力,一旦試驗成功,有望獲得 FDA 的「快速通道」審批。
我們之所以願意參與,是因為我們看到的不是虛幻敍事,而是真實的科學基礎。
COYA 的療法聚焦於免疫調節路徑,近期剛被《Nature》雜誌專題報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顧問委員會成員、T細胞研究先驅阪口志文博士,剛剛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他的研究正是COYA療法的理論基礎。
我們並不打算在這樣的公司上重倉。但在一個「連PPT都還沒做好就能拿到數十億美元估值」的AI融資環境下,我們更願意把一小部分資金,投給一個真實存在、方向明確、科學基礎紮實、估值只有1億的潛在改變者。
退出投資:Teck Resources(TECK)
我們正式退出了持有五年多的泰克資源(TECK),實現了不錯的收益。
有些合夥人可能還記得,我們在2021年Sohn投資大會上首次分享了這個機會。這幾年里,公司基本按照我們的投資邏輯前進:
剝離了冶金煤業務;完成了主要資本支出計劃;啟用了智利的大型銅礦 Quebrada Blanca;銅價回升,公司開始向股東回饋資本。
但中間也並非一帆風順,項目延期、成本超支、產能不及預期、分拆計劃遭股東否決,最后煤炭資產還是被「打折」賣了出去。
最近公司又宣佈與英美資源集團進行「平等合併」,但從交易結構看,並不對等,英美股東還拿到了一筆交易前的特別分紅。
我們認為,公司在退出階段並未最大化股東價值。市場雖然對協同前景表示樂觀,股價也隨之上漲,但我們對合並后的公司興趣不大,趁勢選擇了全部退出。
最終,這筆投資我們實現了52%的淨內部收益率(IRR),既有邏輯兑現的收穫,也有過程中靈活調倉的貢獻。
截至季度末,我們披露的前五大多頭持倉為:Brighthouse Financial、Fluor、Green Brick Partners、Lanxess、Solvay。
組合的平均多頭敞口為90%,空頭敞口為60%。
「當生活開始模仿一部老的切維·切斯電影時,往往意味着形勢已跌至谷底。」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