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16:00
(來源:何支濤)
錢越來越難賺的時候,是先砍營銷預算、裁人降本,還是要先找增長機會,全力投入增長機會?
彼得・德魯克早在《管理的實踐》中就給出了答案:企業優先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效能是「做對的事」;效率是「把事做對」。
效能關注「做哪些事能產生最大價值」;效率關注「如何用最少的資源做事」。
對企業而言,效能永遠優先於效率!
放到存量競爭時代,這個邏輯更顯關鍵:降本只是 「優化效率」 的手段之一,而增效的核心是 「先明確‘對的事’(效能),再用高效的方式落地(效率)」。
如果跳過 「定方向」 直接談降本,很可能把 「該花的錢也砍了」,導致 「越降本越低效」;只有先找準 「能產生增量的事」,再圍繞這件事優化成本、提升效率,才能實現 「降本與增長的雙贏」。
01
經濟下行,要想透一件事:干什麼才能賺到錢!
做「錯的事」,效率越高、成本降得越狠,損失越大。
就像一個人在錯誤的方向上奔跑,跑得越快,離目標越遠;一家企業在錯誤的業務上降本,成本降得越多,錯失的機會越多。
(一)效能:解決 「做什麼」 的問題 —— 先找到 「能產生價值的事」
效能的核心是 「選擇正確的目標」,對存量競爭中的企業而言,就是 「找到能突破增長瓶頸能賺錢的‘對的事’」。
可能是找到新的增長子賽道、聚焦核心客羣、開發新的高價值戰略客户、打磨核心產品,也可能是開闢細分場景。只有先確定這件事,后續的降本、提效纔有意義。
如錢在哪里,你就應該在哪里。就如歐賽斯服務的天正電器,在低壓電器全行業陷入內卷競爭,原有的房地產需求的行業引擎逐步沒落 時候,率先在行業中鎖定高增長細分賽道:新基建、新能源,提前做佈局,提前出匹配的產品,出解決方案,提前切入,提前創造價值,通過品牌戰略拉動企業全新經營動作落地,
(二)效率:想清楚怎麼賺錢—— 用最少的資源把 「對的事」 做透
效率的核心是 「優化實現目標的方式」,在存量競爭中,就是 「圍繞‘對的事’降本、提效」—— 不是 「一刀切」 砍成本,而是 「砍掉不產生價值的成本,把資源集中到能產生增量的環節」。
就像野人先生在初創時,沒有盲目砍 「原料成本」(這是 「對的事」—— 保證新鮮品質),而是圍繞 「現做新鮮」 這個核心目標優化效率:
不搞 「全品類擴張」,SKU 控制在 10 種以內,減少原料浪費(效率優化);
採用 「晚 9 點買一贈一」 清庫存,既避免隔夜產品損耗(成本優化),又強化 「新鮮」 認知(效能落地);
門店選址優先社區商場兒童區,降低獲客成本(效率優化),同時精準觸達核心客羣(效能落地)。
結果是,野人先生想想清楚怎麼賺錢,即「做對的事」(Glato、現做新鮮、服務寶媽);用 「可控的成本」 實現了 「單店月銷 50 萬」—— 這就是 「效能優先」 的落地邏輯,讓每一分錢都花在 「能產生價值的地方」。
(三)該投的一分錢都不能少
降本增效的核心是降低企業結構性成本,而非降低企業的行政性成本。
什麼是企業結構性成本?即砍掉企業所有不創造價值的費用投入,但加大對企業創造價值的費用投入,不是一味省錢,而是把有限的費用花在創造價值的刀刃之上。
什麼企業行政性成本?即想盡一切辦法降低公司所有費用開支,不管是創造價值的費用開支,還是不創造價值費用開支,一味省錢。
存量競爭中,很多企業的 「降本」 會陷入兩個誤區,這恰恰違背了德魯克 「效能優先」 的邏輯:
誤區 1:砍 「戰略投入」 保短期利潤
把 「品牌建設、核心產品研發、核心客羣運營」 等 「能產生長期價值的投入」 當成 「成本」 砍掉,導致 「短期成本降了,長期增長沒了」。比如某家電品牌為降本,砍掉 「用户體驗調研預算」,結果新品不符合用户需求,上市后滯銷,反而損失更大。
誤區 2:「一刀切」 降本,忽視 「投入產出比」
不區分 「高價值成本」 和 「低價值成本」,盲目按比例砍所有部門預算。比如某零售品牌為降本,把 「社區店運營預算」 和 「總部行政預算」 一起砍 30%,結果社區店因缺乏活動支持,客流降了 25%,反而得不償失。
德魯克説:「企業的使命是創造價值,不是控制成本。」
存量競爭中,真正的降本是 「砍掉不創造價值的成本」,而不是 「砍掉能創造價值的投入」—— 這需要先明確 「對的事」,再圍繞這件事做取捨。
02
存量競爭時代 「先效能后效率」 的三步實戰路徑
對存量競爭中的企業而言,落實 「效能優先」 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 「先定方向、再優效率、最后控成本」 的具體動作,每一步都需緊扣 「創造價值」 的核心。
(一)第一步:定效能 —— 找到 「在存量時代賺錢‘對的事’」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核心是 「從‘爭奪份額’轉向‘創造價值’」,找到 「能滿足用户未被滿足的需求、且自身有優勢的事」,避免在 「同質化紅海」 中低效內卷。
具體可通過三個維度鎖定:
1、用户維度:聚焦 「高價值核心客羣」
存量市場的用户需求分化,與其 「服務所有人」,不如聚焦 「能帶來 80% 營收的 20% 核心客羣」,把資源集中到服務他們上。比如歐賽斯服務的社區生鮮店,鎖定 「每天買菜的寶媽」 為核心客羣,放棄 「偶爾光顧的年輕客羣」,圍繞寶媽需求優化 「早市新鮮蔬菜、預定配送服務」,最終核心客羣復購率提升 45%,營收增長 38%。
2、產品維度:打磨 「能解決痛點的核心單品」
存量市場的產品同質化嚴重,與其 「多而雜」,不如聚焦 「1-2 款能解決用户核心痛點的單品」,把它打造成 「增長引擎」。就像野人先生聚焦 「五常大米 GELATO」(解決寶媽 「孩子吃冰淇淋不新鮮」 的痛點),圍繞這款單品優化原料、包裝、場景,最終該單品貢獻了 45% 的營收。
3、場景維度:開闢 「未被覆蓋的細分場景」
存量市場的傳統場景競爭激烈,可挖掘 「非傳統場景」 創造增量。比如歐賽斯服務的噸噸桶項目,將噸噸桶從普通的大容量水桶上升到「可以曬、可以炫、可以朋友圈喝水的」代表潮流健康飲水新生活方式的新一代水桶,在原點人羣上針對 「健身愛好者、減脂人羣」,挖掘其 「大容量需求 + 飲水量追蹤」 的核心痛點。這類用户單次運動時長通常超過 1 小時,需補充 1.5-2 升水分,但傳統水壺容量不足且無計量功能,導致補水節奏混亂。歐賽斯據此為噸噸桶植入 「2 升超大容量 + 時間刻度線」 設計,配合 「一天一桶,科學補水」 的場景口號,讓產品成為健身者的 「補水管家」。
(二)第二步:提效率 —— 圍繞 「對的事」 優化 「資源投入與流程」
確定 「對的事」 后,效率優化的核心是 「讓資源向‘對的事’傾斜,同時簡化流程、減少浪費」,實現 「用最少的資源做最多的價值」。
常見的效率優化動作有三個:
1、資源聚焦:把 80% 資源投入 「對的事」
砍掉 「非核心業務、非核心客羣、非核心場景」 的低效投入,把資源集中到 「能產生增量的環節」。比如某茶飲品牌把 「户外廣告預算」(低效)轉移到 「寶媽社羣運營」(高效),把 「非社區店」(低效)轉型為 「社區店」(高效),資源投入效率提升 60%,營收增長 42%。
2、流程簡化:砍掉 「不產生價值的環節」
優化內部流程,減少 「審批繁瑣、重複勞動」 等低效環節,讓團隊聚焦 「創造價值的事」。比如歐賽斯幫一家烘焙店優化 「新品研發流程」,砍掉 「多層審批」,讓研發師直接對接用户需求,新品上市周期從 3 個月縮短到 1 個月,新品成功率從 30% 提升至 75%。
3、數據驅動:用數據判斷 「投入是否有效」
建立 「投入產出比」 監測機制,避免 「憑感覺投入」。比如某零售品牌通過數據發現 「社區店晚 8 點后的促銷活動」 投入產出比達 1:5(每花 1 元賺 5 元),而 「周末大型促銷」 投入產出比僅 1:1.2,於是加大晚 8 點活動投入,減少周末促銷,整體利潤提升 25%。
(三)第三步:控成本 —— 只砍 「不創造價值的成本」,保護 「戰略投入」
這一步的核心是 「結構性降本」,而非 「行政性降本」。
對 「能產生價值的戰略投入」(如核心產品研發、核心客羣運營)不僅不砍,還要適當增加;對 「不產生價值的成本」(如冗余人員、低效營銷、非核心庫存)則堅決砍掉。
具體可分為兩類成本處理:
必保成本:核心客羣運營、核心產品研發、品牌戰略建設
這些成本是 「增長的燃料」,砍了會影響長期價值。比如野人先生不砍 「新鮮原料採購成本」(保證品質),不砍 「透明製作窗裝修成本」(建立信任),反而通過 「優化 SKU、聚焦社區店」 降低其他成本,確保 「核心價值不打折」。
可砍成本:非核心業務庫存、低效營銷渠道、冗余行政支出
這些成本不產生直接價值,可通過 「優化、合併、砍掉」 降低。比如某家電品牌砍掉 「非核心品類庫存」(減少資金佔用),停止 「低效的電視廣告投放」(轉向精準社羣營銷),合併 「冗余的行政崗位」(提升人效),最終在 「核心投入未減」 的情況下,總成本降低 18%。
03
用「效能 - 效率」模型判斷企業動作是否正確
存量競爭中,企業每做一個降本或增效動作,都可以用德魯克 「效能 - 效率」 模型檢驗:
1、先問:這件事是 「對的事」 嗎?(效能判斷)
能滿足核心用户的真實需求嗎?
能幫助企業建立差異化優勢嗎?
能帶來長期增長,而不只是短期成本下降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即使能降本、提效,也不要做 —— 比如 「砍核心產品研發預算」,即使短期降本,長期也會失去競爭力。
2、再問:這件事的 「效率高嗎?」(效率判斷)
投入的資源(錢、人、時間)能產生最大價值嗎?
有沒有更簡單、更省錢的方式實現目標?
流程中有沒有不產生價值的環節可以砍掉?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需要優化 —— 比如 「做核心客羣運營」 是對的事,但 「用人工手動統計用戶數據」 效率低,就可以用工具自動化統計,提升效率。
歐賽斯服務的社區生鮮店,就是用這個模型驗證動作:
「服務寶媽客羣」 是對的事(效能√),但 「用人工配送」 效率低,於是優化為 「預定后集中配送」(效率√);
「保證蔬菜新鮮」 是對的事(效能√),但 「過量採購導致浪費」 效率低,於是用 「用户預定數據」 精準採購(效率√)。
最終,這家店在 「成本未增」 的情況下實現了營收增長,這正是 「效能優先、效率跟進」 的落地成果。
結語:存量競爭的本質是 「價值競爭」,而非 「成本競爭」
德魯克 「效能優先」 的邏輯,在存量競爭時代更顯珍貴:企業的核心目標不是 「降本」,而是 「創造價值」;降本只是 「實現價值的手段」,而非 「目標本身」。如果爲了降本而犧牲 「能創造價值的事」,最終只會陷入 「越降本越萎縮」 的惡性循環;只有先找準 「能產生價值的事」(效能),再圍繞這件事優化效率、精準降本,才能在存量市場中找到增長空間。
存量競爭時代,企業要記住:真正的 「增效」 不是 「把錯的事做快」,而是 「把對的事做好」;真正的 「降本」 不是 「砍掉能生錢的投入」,而是 「砍掉不生錢的浪費」。只有緊扣德魯克 「效能優先」 的邏輯,才能避免 「低效降本」 的陷阱,實現可持續的內生增長。
歐賽斯服務過的新冠軍品牌有:
1.料酒大王:老恆和
2.醋大王:恆順香醋
3.黃魚大王:裕鮮舫
4.甲魚大王:明鳳甲魚
5.OTC之王:華潤三九
6.東北冰激凌大王:德氏
7.中國掛麪大王:克明面業
8.中國麪食領導品牌:白象
9.中國電動車領導品牌:愛瑪
10.中國船舶動力領導者:中船集團711所
11.中國門窗行業隱形冠軍:好博窗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