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京東副總裁祁婷:「京喜」要的是京東的增量 未來一定會賺錢

2025-10-30 10:02

京喜自營的新模式已經跑了兩年。

京東的京喜業務幾經沉浮,2024年7月,36氪曾獨家報道它的最新模式——「京喜自營」。即採用自營電商的方式,瞄準產業帶的源頭工廠和白牌商家,京喜直接採購商品,憑藉源頭直採、與工廠共同梳理成本降低路徑等,實現「低價」。

對京喜而言,拿下「下沉市場」的使命確定無疑。

「從用户結構看,確實是下沉市場佔比更高。」京喜事業部負責人祁婷説。而這部分用户,也是京東創造新增量的希望所在。今年二季報的電話會上,京東管理層談到,「用户增長和用户參與度是Q2的一項關鍵成就,季度活躍用户同比增長超40%,既得益於自有用户羣的增長,也得益於京東外賣和京喜業務的增量貢獻。」

兩年過去,京喜的成績如何?在兩周年媒體溝通會上,祁婷披露,京喜在2025年實現交易額10倍增長。目前,京喜的用户數量為3.7億,為京東帶來1.5億新用户,鏈接全國260個產業帶。

但發展過程中還有諸多問題需要釐清。譬如,怎樣避免陷入惡性內卷、京喜的「低價心智」與京東的「品質心智」如何並存、初具規模后要如何在低價以外滿足更多元的增量需求、對於業務盈虧節點的思考,等等。

祁婷説,「京喜的低價一開始就是有底線的低價」,從工廠的生產環節到后續的運輸打包環節,再到營銷和客服,京喜都介入成本優化過程。在起步的第一年,京喜的日用消耗品幾乎滿目都是10元以下商品。如今,伴隨用户增長和規模擴大,如何在低價基礎上再構建更多「品質信任感」成了新命題——兩個月前,京喜推出了「京喜甄選」。

京喜希望達成的理想狀態是,整體體驗優於競爭對手的同時,成本和效率上又能領先。但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用户拉新、物流體驗都需要補貼和前期投入。祁婷坦言「京喜目前還沒賺錢」,但隨着效率優化、客單價的提升,「它的成功只是時間問題」。

以下是京東集團副總裁、京喜事業部負責人祁婷與36氪等媒體的對話,經編輯整理:

Q:電商零售都在卷低價,但京東的鮮明特質一直是「品質」,京喜也在這個生態里,怎麼去平衡極致低價和品質保障的問題?

A:坦白講,這個業務創造之初就是爲了「反內卷」,做「有底線的低價」。京喜的所有產品必須是採銷親身去選貨,保證前端的商品描述和實際情況一致。

關於低價的實現邏輯,其他平臺的部分做法可能是通過競爭,讓所有人殺入這個戰場、血本無歸,但我們其實是做背后的工業升級。第一,我們會幫工廠去梳理成本,幫他看哪些包材的成本能省、哪些是過度包裝。第二,大部分工廠過去是「非計劃性工廠」,生產完成后把貨物搬到儲存地,等有訂單了再運送到打包、發貨的地方,但京喜介入后可以做什麼?因為我們所有訂單都是確定性的,下了產線就能直接到快遞線,減少中間的搬運和儲存環節。

大家可以想象,產業帶在低價貨盤上,它的人工成本和倉儲物流成本是「大頭」,這兩道就可以幫工廠至少降低10%的成本。我們希望在共贏的前提下,跟工廠一起去競爭更低的價格。

Q:網上有消費者評價,京喜自營的質量遜於京東自營,你如何理解這個問題?

A:確實京喜的質量一定是比京東自營差的,但我覺得這個問題也不需要解決。因為我們本身就是要做這羣對性價比追求較高、甚至收入水平相對低的用户的生意,那質量的差距是客觀結果。只要我們對應地、滿足到了這羣用户的需求,就夠了。

Q:京喜的新用户主要來源於哪些渠道?

A:我們的外部投放渠道比較複雜,大家能看到的一些主流媒體跟京東集團都會有合作,大部分新客來源於外部的媒體投放。

Q:京喜用户在全國的分佈有什麼特點?

A:從用户結構來看,確實是下沉市場佔比更高。京東本身在高線市場的滲透相對是高的,但低線市場的空間還很大,京喜的商品本身性價比更高,吸引下沉市場用户是必然的結果。同時,女性用户的佔比要高於男性。

Q:京喜定位偏下沉,但兩個月前你們上線了「京喜甄選」,這是出於什麼考量?

A:坦白講,京喜的第一年主要是在探索質量可靠前提下的低價模式。那段時期,在日用消耗品里,幾乎沒有10塊錢以上的東西。

日用消耗品本身也是京東想要彌補的品類,京喜的低價動作在前期拉新上肯定是有效的。但隨着我們用户規模越來越大,原有的這些姑且稱為「下沉市場用户」,他們也想買一些質量更好的商品。同時,京東本身的一些用户也願意去在品牌商品之外,嘗試同等品質、價格幾分之一的商品。

在「京喜甄選」項目正式設立前,京喜已經有一些質量很好的商品。價格競爭力、好商品已經呈現為用户需求趨勢,我們相當於順勢而為,把這些頭部工廠、頭部品質、滿足各項檢驗標準的商品打上「京喜甄選」的標,讓用户更好識別。

Q:你們一直在強調,京喜給京東帶來了「拉新」。那從實際情況看,京喜用户在京東平臺的消費行為、價值是怎樣的?

A:這部分「拉新」,確實是因為首單買了京喜的商品來到京東,成為京東的新用户。但他們后續的購物動線會逐漸向京東主站走,在京東越買越多。

在新用户的吸引和留存上,京喜主要做的事情是「吸引」,那「留存」其實需要舉全平臺之力來實現。京喜創造的是京東的增量用户和增量價值。

Q:剛剛講到,平臺預測某個營銷時點的訂單量會達到20萬單,就可以提前讓工廠生產備貨。京喜的營銷節點整體是怎麼運轉的?

A:其實營銷上我們有很多確定性,畢竟跑了兩年時間,有大量數據積累。賣什麼類型的商品、賣到什麼樣的價格、當天活動的檔期是什麼樣子等等,我們都能基本判斷出商品的爆發係數。

依據這套數字,我們可以事先告訴工廠,三天后的這場活動你可能會賣10萬單,也就能提前把生產拉到這個水平。而不是説爆發后再讓員工加班加點,那樣成本和履約的效率都是極低的。

Q:京喜給商家的賬期是「D+7」(D指收貨日),怎麼做到?

A:我們的結算比較簡單,工廠給我們的就是它的生產成本加快遞打包成本,其余的部分,比如怎麼去投廣告、物流運輸、客服,他們都不用管。

在這個前提下,當商品運輸到用户手上,我們就開始計算賬期,一般就是快遞在路上的1-3天、再加上7天賬期。這跟傳統的採購要先倉儲貨物、再周轉庫存、再結算相比,是兩套計費邏輯。大家的現金流會很快。

Q:跟京喜合作的工廠,一般會拿到多少利潤率?

A:利潤率幾個點,説實話我不知道,但我保證他們都賺到錢了。舉個例子,我走訪中問工廠「今年賺錢了嗎?」他們都跟我説「賺到錢了」。可見賺得還不錯,要不然一定會哭着喊着説「我今年不行」、「要漲價」什麼的。但大家的反饋是京喜的生意在穩步增長。

Q:在產業帶這件事上,京造的採銷和京喜的採銷做的事情其實差不多,都是去工廠、幫工廠優化成本、讓消費者拿到更好價格。你們內部會有「重複造輪子」的問題出現嗎?

A:京造的模式我確實不方便評價。但從我的理解來看,京喜和京造是兩個維度的事情,京造本身就是一個產品「品牌」,而京喜其實是一個「零售平臺」,它們要承接的類目、用户羣的廣泛性、產品的梯度建設,其實都不一樣。

雖然背后都是工廠,但京造可能是根據它品牌定位所錨定的用户羣來選擇工廠,而京喜合作的工廠從低到高都有。坦白講,一些品質沒那麼優的工廠我們也需要合作,因為很多低收入的用户是價格絕對敏感型,京東也需要他們。

Q:京喜的變現模式和京東傳統的變現模式有什麼不同?目前盈虧情況如何?

A:我們賺錢的模式主要是靠進銷價差。

坦白講,現在我們還沒賺錢。前期投資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用户的投資,通過外部的流量曝光去吸引新用户,以及給他們補貼。我們希望新用户能快速觸達平臺,所以這部分補貼會持續在,只是隨着銷售增長,補貼肯定會慢慢降低。二是物流的補貼,我們是用京東物流送貨上門的,這個成本其實不低,這部分補貼長期還是要依靠效率優化、客單價提升來覆蓋。未來京喜一定是賺錢的。

Q:如果要一句話定義京喜自營的核心競爭力,會是什麼?

A:我覺得就是迴歸到京東的理念,成本、效率、體驗。如果我們的體驗優於競爭對手,成本和效率上又能領先,那這個模式的成功只是時間問題。

注:文/任彩茹,文章來源:36氪,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