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首席觀察】美聯儲如期降息,市場卻反向波動,怎麼回事?

2025-10-30 12:57

歐陽曉紅/文

降息了,市場卻跌了。隔夜風險資產還在狂歡,今晨便在寒風中凌亂了。

北京時間10月30日凌晨,美聯儲宣佈降息2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至3.75%—4.00%,並明確將於12月1日結束量化緊縮(QT)。

這是美聯儲今年內連續第二次降息,但內部分歧顯現:美聯儲理事斯蒂芬·米蘭(Stephen I. Miran)支持降息50個基點,堪薩斯城聯儲主席施密德(Jeffrey R. Schmid)支持維持利率不變。

這一典型的「寬松組合拳」卻引發了市場的反向波動。在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講話后,美股三大指數盤中直線跳水,隨后跌幅有所收窄,收盤時道指下跌0.16%,納指微漲0.55%,科技股展現出一定韌性,英偉達大漲近3%,市值站穩5萬億美元上方。

美元指數則直線拉昇,由跌轉漲並升破99關口;對貨幣政策敏感的兩年期美債收益率日內大幅上漲約10個基點。倫敦現貨黃金價格重返4000美元/盎司后再度失守,利率決議發佈后跌幅一度擴大,最終下跌0.56%,收於3930.61美元/盎司。

「市場顯然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迴避12月降息的可能性感到失望。」保德信(PGIM)固定收益首席投資策略師兼全球債券主管Robert Tipp説,然而,市場也要知道,美聯儲9月會議上的19位與會者中,有7位預期2025年將不會再降息。如果要讓美聯儲持續推進政策,不但需要數據的配合,鮑威爾也需付出相當程度的努力,才能在缺乏明確數據指引的情況下,協調委員之間的意見分歧。

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看來,美聯儲如期降息25個基點,並宣佈12月結束縮表,但鮑威爾稱12月不一定會降息,整體基調偏鷹。會議過后,市場降息預期明顯下調,利率期貨隱含的12月降息概率已從超過90%降至不足70%。

根據芝商所(CME)的「美聯儲觀察」工具,市場對美聯儲12月降息的概率已從會議前約90%的高位,回落至65%—71%的區間。這一現象的核心,在於市場對本次降息的定性已重塑為「鷹派降息」——政策寬松的幅度未能匹配市場期待的「流動性盛宴」。

前瞻狂歡與預期逆轉

市場預期的劇烈扭轉早有伏筆。前一天,即在美聯儲利率決議發佈前夕,全球多個關鍵資產集體躁動:A股市場上證指數站上4000點,創業板指上漲2.93%;COMEX(紐約商品交易所)期貨黃金價格重新突破4000美元/盎司;科技股英偉達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

當日市場表現可謂一個多種積極因素疊加的「完美巧合」。英偉達、A股、黃金,看似不相關的三個市場,其實都在押注同一件事:全球流動性的寬松和未來預期的向好。有分析認為,當前全球市場的兩大主線是:全球流動性拐點預期與革命性的AI(人工智能)產業浪潮,同時遇見中國堅定的政策利好。

然而,這一「前瞻性狂歡」在利率決議后迅速被「打臉」。鮑威爾明確表示「12月降息遠非板上釘釘」,並指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內部對12月的行動存在「嚴重分歧」。此舉相當於給火熱的降息預期潑了一盆冷水,美元應聲拉昇,流動性敏感資產集體回吐溢價。

「迷霧中駕駛」:數據缺失下的決策困境

本次決策的特殊性在於,所有信號都籠罩在「政府停擺導致關鍵經濟數據缺失」的陰影下。鮑威爾坦言決策如同「在迷霧中駕駛」,並強調「私營數據無法替代官方數據」。

這一困境直接體現在聲明的文本修改中:

如決策依據不完整:聲明將「最近指標」改為「可獲得的指標」,坦承依據不完整;經濟描述升級:從「增長放緩」改為「温和擴張」,鴿派色彩濃厚,為預防性降息提供依據。

接下來最核心的觀察點,無疑是美國政府停擺結束后,那些被推迟的關鍵經濟數據的表現。這些數據將直接決定「美聯儲觀察」工具中那個67.8%的降息概率是向上突破還是繼續回落。

此時,市場眼中,「鷹語」與「鴿行」下的「燕」舞,「好」看嗎?

在資深市場人士看來,可以將當前局面分解為三個層次:

「鴿行」是確定性信號:結束量化緊縮是本月最堅實的鴿派信號。它直接關乎金融系統穩定,決定了流動性「池子」不再收縮,其重要性甚至超過單次降息。

「鷹語」是待驗證的信號:鮑威爾強調「數據依賴」和「12月不保證降息」,意在管理市場預期。其真偽需待未來1—2個月的數據證實。

「燕舞」大多是市場噪音:決議當日的資產劇烈波動,很大程度上是「預期差調整」引發的技術性踩踏,由槓桿資金和程序化交易放大,未必是長期趨勢的起點。

熊園認為,最新降息預期的修正,體現的是市場與美聯儲的分歧,以及美聯儲內部的分歧。往后看,美聯儲貨幣政策立場正從緊縮逐步轉向中性,從實際利率角度分析,可能再降息3—4次就會結束,不過受數據延迟、主席換屆等因素影響,實際空間和節奏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由於此前市場對12月降息的計價十分充分,若后續不降息,美股和黃金短期仍有調整壓力;不過,市場對中長期降息空間的預期相對理性,因此,等預期調整到位后,后續影響預計有限。

當美聯儲從「震撼劇場」轉向「管道維修」,市場的博弈已從判斷降息次數,升級為測算流動性管網的承壓極限。

深層重構:全球儲備體系與流動性的歷史性轉變

市場的短期波動之下,其實是全球流動性底層邏輯的深刻重構。

根據德意志銀行報告,全球央行的黃金儲備佔比已從6月底的24%快速攀升至30%。黃金已悄然超越歐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中的第二大組成部分。

道格·凱西的全球視野於10月28日發佈的研究報告稱,全球儲備體系迎來「世紀性」轉變,國際現貨黃金成為頂級儲備資產,而美債將淪為「資本墳場」。

這一轉變的驅動力量是結構性的:美債吸引力減弱——受美國「雙赤字」、高通脹、美元信用受疑及逆全球化政策影響,美債的「無風險資產」光環正在減弱。黃金角色迴歸——在避險、「去美元化」及對法定貨幣體系擔憂的驅動下,央行多元化配置需求激增。

這種轉變意味着全球流動性的創造機制正在轉變。過去,全球流動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通過發行國債和美元向世界提供信用。如今,各國央行將部分儲備從美債轉向黃金,本質上是在尋求一種非債形式的、超越國家主權的全球流動性錨定物。

中金報告指出,國際貨幣體系正面臨四大新變化:美元信用受損、中國製造影響力提升、全球經貿格局重塑,以及數字金融生態的興起等。

而從美債中流出的資金,除了進入黃金外,也可能流入其他新興市場,改變全球資本流動的地圖。

近日,加拿大銀行決定降低政策利率25個基點至2.25%,美聯儲如期降息25個基點,日本央行連續第六次會議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5%不變。市場預計歐洲央行可能按兵不動。中國央行近日開展了9000億元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實現中期流動性淨投放2000億元,旨在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這意味着中國仍處於「以內為主」的寬松周期中。

這種政策分化,正成為全球匯市波動的主要原因。

這次美聯儲「鷹派降息」給投資者的核心啟示是,不要與美聯儲對賭,尤其是當它試圖收回市場的「定價權」時。

真正的風險並非美聯儲政策的短期轉向,而是市場在數據缺失期低估了資產價格的脆弱性。央行持續購金是近年來黃金大牛市的核心驅動力,部分市場觀點認為,近期金價的回調可能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了佈局機會。然而,任何投資決策都需要基於投資者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深入研究。

法國外貿銀行貴金屬分析師Bernard Dahdah認為,在國際現貨黃金價格近兩周內下跌近11%后,市場開始顯現逢低買盤,但金價短期仍可能進一步下探。3400美元/盎司以下會吸引中國買盤和珠寶需求。長期看,債券市場波動可能讓金價再漲10%。

此時,全球流動性的變奏曲已然響起,市場試圖在全新的規則下尋找平衡。

(作者 歐陽曉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