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19:14
當地時間周三,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明確表示,當前的人工智能熱潮並非另一場互聯網泡沫。在美聯儲政策會議后的記者會上,他直言不諱地指出,本輪人工智能投資浪潮植根於盈利企業與真實經濟活動,而非投機狂熱。
「我不會點名具體公司,」鮑威爾強調,「但這些企業確實有盈利。它們具備成熟的商業模式、穩定的利潤等核心要素,這與互聯網泡沫時期有着本質區別。」
這一表態標誌着鮑威爾首次如此直接地認可,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擴張——涵蓋數千億美元的數據中心與半導體投資——已成為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真正引擎。
鮑威爾特別強調,人工智能支出的爆發式增長並非由貨幣政策或廉價資金驅動。「利率並非人工智能或數據中心投資故事的關鍵因素,」他解釋道,「這類投資基於長期判斷——人們堅信這一領域將迎來大規模投入,並最終推動生產力大幅提升。」
這一觀點與市場上一種流行敍事形成鮮明對比,后者認為寬松的金融環境可能正在催生科技領域的資產泡沫。相反,鮑威爾認為人工智能產業擴張具有更強的結構性特徵:這是對工作方式長期變革的押注。從有望實現5000億美元營收的英偉達,到微軟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數千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計劃,其規模前所未有,但在鮑威爾看來,這些投資同樣具備堅實的現實基礎。
高盛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在題為《人工智能支出熱潮規模適度》的研究報告中,美國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布里格斯(Joseph Briggs)指出:「儘管最終的人工智能贏家仍不明確,但預期的投資水平具有可持續性。」
布里格斯及其團隊估算,人工智能釋放的生產力對美國經濟的現值可達8萬億美元,在樂觀情景下甚至可能高達19萬億美元。「我們並不擔心人工智能投資的總量,」高盛團隊寫道,「當前人工智能投資佔美國GDP的比重不足1%,低於以往大型技術周期2%-5%的水平,這意味着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鮑威爾的表述與這一觀點不謀而合:儘管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有時略顯狂熱,但資金主要來源於企業現金流,而非投機性債務。
鮑威爾指出,這波投資熱潮已在實體經濟中顯現成效。「無論是設備投資,還是建設數據中心、支撐人工智能運行所需的各類投入,顯然都是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之一。」
這一説法與私營部門的估算相符。摩根大通經濟學家預測,未來一年,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基礎設施支出可能為美國GDP增長貢獻0.2個百分點,這一增幅大致相當於頁岩鑽探行業鼎盛時期的年度拉動作用。
事實上,人工智能熱潮已將工業用電需求推至歷史新高,面對電網運力不足的現實,公用事業公司不得不加快電網擴張步伐。換句話説,人工智能熱潮並非僅停留在紙面數據:鮑威爾所指的是真實存在的起重機、混凝土和資本貨物投入。
儘管態度積極,鮑威爾並未對人工智能熱潮全盤放行。他強調,雖然當前的投資激增看似健康,但斷言這是一場永久性的生產力革命仍為時過早。「我無法預知這些投資最終會產生怎樣的結果。」
儘管前景廣闊,人工智能經濟仍存在分佈不均的問題:它屬於資本密集型領域,且集中在少數企業手中。經濟學家警告,人工智能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惠及更廣泛的勞動力羣體,而自動化技術可能會抑制當前需求旺盛行業的招聘活動。
鮑威爾也承認這一現實,他指出近期多家大公司發佈的裁員公告中,「都提到了人工智能及其作用」。其中存在一種諷刺意味:正是這項推動產出增長的技術,可能會減緩就業崗位的創造——而充分就業正是美聯儲的兩大核心使命之一。鮑威爾透露,經統計高估調整后,當前美國的就業增長「已非常接近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