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實施意見發佈

2025-10-30 12:05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30日訊 日前,青島市人民政府發佈《關於實施〈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去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青島總規」),這是青島歷史上首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青島面向2035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青島市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此次實施意見的發佈,提出了青島總規實施的總體要求、重點工作和保障措施,明確了責任分工和路線圖,是貫徹落實青島總規的具體指引。

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完成市轄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推進鎮級國土空間規劃報批;加大城鎮開發邊界內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力度,差異化推進村莊規劃編制,探索自然保護地、有居民海島等特定區域詳細規劃編制模式;加快涉空間類專項規劃編制報批。加強重點區域城市設計。嚴格落實青島總規確定的約束指標和發展目標,準確傳導重點任務和管控邊界,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提升城市規模能級。落實國家關於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的要求,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科學制定人口中長期發展戰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優化人口結構,以人口高質量發展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明確重點培育的核心功能及其承載空間,形成支撐核心功能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平臺的目錄清單。做好上合示範區、青島自貿片區、青島高新區等國家級政策區(功能區)的差異化分工,進一步明晰主導功能,發揮對城市發展的功能引擎和創新示範帶動作用。

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持續高標準推進上合示範區、青島自貿片區、臨空經濟區等對外開放合作平臺建設,強化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作用。深化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落實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加快青島都市圈空間規劃編制,互聯互通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共治共保重要生態空間,協同建設鄰界地區,培育成熟更具活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優化城鎮空間格局。堅持環灣引領、全域統籌,構築「一區、兩極、兩城、多點」的市域城鎮發展新格局。依託軌道交通站點,結合存量更新,培育打造不同中心節點。劃定工業用地控制線,優化產業空間佈局,推進「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建設。合理安排創新空間,加快構築濱海大道科技創新走廊。

協同保護陸海生態空間。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到2035年,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1705平方千米。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加快各類自然保護地規劃編制,完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的動態銜接。推進山海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系統保護和綜合治理,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構築城市基本生態網絡。

分類管控海岸線,嚴格保護自然岸線,到2025年,全市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41.68%。建立海岸建築退縮線制度。加強有居民海島合理開發和無居民海島保護,強化特殊用途海島管理。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圍填海;加快推進歷史遺留圍填海問題的分類處置。加強海域使用管理,協同海陸空間統籌利用。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全面推行耕地保護「田長制」,層層簽訂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書。嚴格實施耕地種植用途管制。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逐步推動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強和改進耕地佔補平衡方式,統籌優化耕地、林地空間佈局,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到2035年,青島市耕地保有量不低於634.14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568.70萬畝。

完善綜合交通體系。落實《青島港總體規劃(2035年)》,優化「一港六區」功能佈局,加強青島港與黃渤海區域港口功能協同,完善港口集輸運體系,建設國際樞紐海港、山東世界級海洋港口羣龍頭。完成膠東國際機場一期配套工程,適時啟動機場二期擴建工程論證;拓展鐵路網絡,加快濰宿高鐵至青島連接線建設,積極爭取將青島至連雲港至鹽城高速鐵路(含膠州灣過海段)工程建設納入上位規劃佈局;完善干線公路網絡,構建環灣都市區骨架路網;加快軌道三期線路建設,推動城際鐵路、城市軌道有機銜接,構築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優化城市交通設施佈局,提高城市路網密度。合理佈局停車設施,有效治理停車難問題。

增強城市基礎設施和安全韌性保障能力。統籌水利、能源、環境、通信、國防等基礎設施空間,逐級劃定城市黃線,提高城市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推動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構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體系。

推進官路水庫及輸配水工程建設,配合做好南水北調東線后續工程(青島段)建設。完善應急避難場所佈局,推進生命線工程及「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各類消防站建設,實現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全域覆蓋。細化、優化洪澇風險控制線,嚴格城市河道藍線管理,開展重要河流的河道治理;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地震斷裂帶嚴格限制建設活動;加強重大危險源安全管控,堅持石化項目「退市入園」,劃定化工園區安全控制線。

提升城市宜居品質。優化居住用地佈局,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落實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完整社區建設理念,積極支持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加快重大公共設施的選址佈局和規劃建設。落實公園城市建設規劃。到2035年,中心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以上。

保護好風景名勝區,落實歷史文化保護線管控要求,保護歷史城區和歷史文化街區。加強對城市建築空間要素的管控引導,延續「山海城島灣」的空間格局和「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風貌特色。

加強土地集約利用。到2035年,全域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控制在27%以內,城鎮開發邊界總面積控制在2027.69平方千米以內,市域人均城鎮建設用地面積控制在147平方米以內。規劃預留不低於105平方千米的戰略留白用地並嚴格管控。全面推行工業標準地,健全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切實提高工業用地畝均效益。加大批而未供和閒置地處置力度。推進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深化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加強地下空間利用。(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作者:王冰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