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蘇州碳普惠調研:如何「以電算碳」減少企業降碳成本?

2025-10-30 11:35

2025年6月,《蘇州市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提出,大力推廣工業園區碳普惠平臺,支持工業園區升級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務,推進跨區域碳普惠交易。9月30日,蘇州發改委發佈《關於在全市推廣蘇州工業園區碳普惠服務機制的通知》,在全市推廣蘇州工業園區碳普惠服務機制。

據瞭解,「蘇州碳普惠數字服務平臺」(簡稱「蘇州碳普惠」)主要由國網蘇州供電公司(簡稱「蘇州供電」)牽頭建設、運營,在方法學開發、減排場景形成、減排量交易、市場激勵等方面進行探索,建立了自願碳減排「量化-確權-交易-消納」的管理機制。

供電企業如何打通電與碳,建立碳普惠平臺,幫助企業算清碳排放、減少碳排放?10月17日至22日期間,澎湃研究所研究員調研蘇州碳普惠,並與項目相關負責人、通過平臺參與碳市場的企業、碳普惠專家深入溝通。調研發現,企業在推進「雙碳」工作時,需要既懂電力又懂碳管理的綜合服務商。供電企業向低碳服務延伸,契合市場需求。推動碳普惠,還需讓踐行「碳中和」的企業從中真正獲益。

為何建碳普惠平臺?需滿足並協調政、企降碳需求

江浙地區民營經濟活躍,中小企業數量眾多,蘇州工業碳排放密度居高不下。對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企業來説,則面臨政策、技術門檻高的問題。比如,在碳排放覈算、減排項目設計、碳交易與環境權益抵扣、第三方認證、對標國際標準體系等方面,均需投入資金、人力、時間,因此企業缺乏積極性。

「我們建設蘇州碳普惠平臺的初衷,是希望在政府、企業與服務機構間進行協調,探索相互結合的可行性,形成創新的模式與機制。」國網蘇州市工業園區供電公司碳普惠服務中心運營負責人朱瑋珂對研究員表示,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創新實踐。2022年,蘇州碳普惠體系開始運行,目前已服務企業近500家,核發碳減排量35萬噸,完成交易14萬噸。

汽車零部件企業博格華納驅動系統(蘇州)有限公司(簡稱「博格華納」)是通過蘇州碳普惠平臺參與碳市場的眾多企業之一。2020年,該企業總部發布了2035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的目標。為此,通過節能改造、自建光伏、綠電交易等手段,逐年降低碳排放強度。2022年,博格華納作為蘇州第一批參與綠電交易的企業,通過採購綠電使得綠電佔比從10%增至60%,相當於一次性減碳5700噸。

然而,企業一直難以找到針對一次能源(如燃氣,汽柴油,冷媒)消耗的經濟型可再生替代方案,因此考慮通過抵消方式嘗試實現零碳運營。2022年底,博格華納與蘇州中鑫新能源有限公司(簡稱「蘇州中鑫」)完成蘇州工業園區碳普惠體系首單交易,購買6000噸核證碳減排量(PHCER),這些減排量來自蘇州地區碳普惠減排項目。博格華納ESG負責人周亮談到,企業目前以節能減排和電氣化轉型為主,未來根據內外部需求,分批消納購買的減排量完成零碳任務。

在周亮看來,蘇州碳普惠平臺有數據鏈支持,其數據可追溯、無重複計算;且經過國際第三方認證機構認可,符合歐盟相關要求;成本也具有經濟性,適合自願減排用户。

在蘇州,像博格華納這樣的外企還有很多。一般來説,企業通過綠電、綠證交易可抵扣範圍二碳排放,但要實現「零碳」或「淨零」目標,還需通過碳交易等手段,進一步降低範圍一碳排放。朱瑋珂談到,企業進行碳交易需通過第三方覈算才能確定購買量,周期更長、流程更復雜,由於溝通渠道不暢,難以找到合適的服務方。部分電力用户企業直接提出,希望供電企業提供碳交易及雙碳諮詢等綜合服務,降低溝通成本。

正是基於企業需求,蘇州供電開始提供「電碳一體化服務」,在傳統電力服務基礎上,將業務延伸至「雙碳」相關的綠色能源與碳管理服務。據瞭解,蘇州供電始終基於電力領域拓展服務邊界,逐步從「電力服務」延伸至「碳服務」,從最初的供配電服務,發展到能效管理與電能替代服務,再到近年來的綠電綠證交易輔導,以及如今的一站式碳普惠服務。

從電到碳,供電企業提供碳普惠服務具備天然優勢,有助於降低服務成本,提高企業參與積極性。一是客户基礎。供電企業憑藉供電業務的天然觸達,在服務範圍和客户黏性上具有優勢。二是數據基礎。電力用戶數據包括常規用電數據、綠電交易數據、結算和票據信息等,具備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為碳覈算、認證和交易提供支撐。三是服務網絡。對企業服務而言,線下溝通、政策講解和輔導不可或缺,線下服務網絡能提升服務效率。因此,供電企業長期建設的營銷服務體系具有地域覆蓋和服務優勢。四是平臺整合。平臺通過整合碳覈算、減排項目、認證和交易機構等專業服務商,不僅可幫中小企業節約尋找、對接供應商的時間與成本,也有助於服務商更快獲客、降低營銷費用。

針對中小微碳排放項目,管理方、運營方、技術方相互獨立

一方面,蘇州工業園區匯聚了眾多高新技術企業,外貿出口量大,企業碳管理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供電企業掌握完備的電力數據和完善的營銷渠道,在算碳、減碳、管碳方面具有優勢。2022年,蘇州電力依託蘇州工業園區的產業優勢,構建覈查-減排-交易-認證-金融全鏈條服務模式。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碳普惠專家認為,蘇州碳普惠探索園區內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應對國際綠色貿易規則,走出了新模式。

有了碳普惠服務平臺,中小減排供給和自願減排需求用户能夠高效參與碳交易,實現碳排放便捷覈算,降低碳認證和碳減排成本。蘇州碳普惠體系通過電網大數據直接覈算電能替代、節電改造、居民節電等項目,將減排量轉化為可交易的核證碳減排量,成本低、周期短。核證碳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簡稱 CER)是指通過特定減排項目產生的、經權威機構核證的温室氣體減排量,是碳市場的核心交易標的,既包括國際機制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核證減排量,也涵蓋國內自主建立的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及地方碳普惠體系下的區域核證減排量(如蘇州的 PHCER)。

相比而言,CCER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抓大放小」,優先推動國家級、大規模的重點項目開發。而作為區域性的碳普惠機制,蘇州碳普惠既補充國家市場體系,又為地方企業提供更契合的低碳轉型路徑選擇。

從供給側看,蘇州碳普惠更關注中小微項目。CCER市場項目普遍規模較大,動輒減排量達到數萬噸、數十萬噸甚至上百萬噸,因此體量較小的中小型項目(如僅有幾百噸、幾千噸減排量)往往難以進行碳交易。而碳普惠平臺通過機制創新,可以將中小項目納入、激活,形成補充性減排供給。

從需求側看,更關注中小排放主體。在碳普惠體系中,「中小排放主體」按碳排放量而非企業規模、產值來劃分。比如,蘇州當地高端製造業較多,雖然企業產值高,但單位企業的碳排放量與鋼鐵、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相比要低得多。因為這些企業的電氣化程度普遍較高,範圍一碳排放佔比很小。由於這類碳交易體量小、較零散、成交成本高,在CCER市場中往往無人承接。

在機制建設上,蘇州碳普惠體系的管理方、運營方、技術方三方相互獨立、協同運行。據瞭解,蘇州碳普惠通過借鑑國際經驗,參考國際自願減排體系的做法,由行業協會或專家委員會來負責減排方法學評審和發佈。2022年,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支持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建立了蘇州工業園區市場化碳普惠體系,協助地方政府打造從減排項目與場景建設、方法學開發,到減排量認證、交易、消納的完整流程閉環,建立碳普惠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朱瑋珂談到,技術方獨立模式的優勢體現在,一是更符合國際慣例,與英國標準協會(BSI)、瑞士通標標準(SGS)、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GC)、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國際機構合作時更能獲得認可。二是突破地域限制,不受行政區劃限制,為「國際零碳零廢城市發展聯盟」跨區域合作奠定基礎。

目前,蘇州碳普惠體系已吸引浙江、安徽、山東、四川等全國四省十地開展跨區合作。蘇州、無錫、常州、南通、鹽城、温州、嘉興、合肥、信陽、石河子、梅州、張家口、祕魯錢凱及美國波特蘭等14個國內外城市,已自願加入「國際零碳零廢城市發展聯盟」。朱瑋珂認為,蘇州作為工業城市,是潛在的「碳市場買方」,對碳資產需求旺盛。許多二、三線城市因經濟體量較小、綠色需求不足,單獨建設市場成本高、效益低,因此更傾向於加入「國際零碳零廢城市發展聯盟」,在統一機制下共享服務體系和資源,實現協同降碳。

長遠發展還需完善激勵機制

從長遠看,還需更新迭代碳普惠平臺。關鍵要構建可持續激勵機制,在碳減排項目收益的基礎上,讓參與「碳中和」的企業從中獲得可量化的經濟效益,形成長期自驅力。具體講,還要從以下三方面發力:

一是,加強政策支持。政府需在規則、機制設計上給予專業指導,通過多部門協同,完善政策體系;也可以考慮在碳交易、低碳項目開發、「碳中和」評定等方面給予政策性獎勵或補貼。

二是,激發綠色消費。政府可通過補貼和激勵政策,引導消費向綠色產品傾斜,實現以綠色消費促進綠色生產、以綠色生產降低區域總排放的目標。比如,蘇州碳普惠可發揮平臺作用,匯聚通過「碳中和」認證的優質企業及其產品,打造「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生產」的閉環。

三是,擴大輻射地域。未來可考慮以蘇州工業園區為起點,將蘇州碳普惠模式複製到更多有碳服務需求的地區,包括頂層設計、政策建立、資源匹配到資金扶持的完整體系。周亮認為,目前企業降碳難在範圍三碳排放,必須追溯到上游環節。特別是在西部地區採礦、冶煉等上游核心環節,需聯合第三方認證機構覈算產品碳足跡,借鑑較為成熟的發展經驗加快降碳。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迴應公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歡迎前往徵訂公告頁面,獲取更多訂閲資訊。

澎湃研究所研究員 谷曉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