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12:20
硅光,是光通信領域的一個熱門概念。包括英偉達、英特爾、思科等在內的很多科技巨頭,都在力推硅光。行業也普遍認為,硅光將是光通信的未來。
那麼,到底什麼是硅光?為什麼要發展硅光?硅光又是如何工作的?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一探究竟。
在介紹硅光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傳統的光通信基礎架構模型:
這個模型應該比較容易看懂。兩臺網絡設備,都有各自的光模塊。光模塊是一個「光電轉換器」,可以實現電信號和光信號之間的轉換。光模塊和光模塊之間是光纖,傳輸光信號。
光信號到達設備后,通過光模塊轉換成電信號,再通過設備內部的電通道,送到交換芯片,進行數據處理。
SerDes,是這個電通道的關鍵部分。它是英文SERializer(串行器)/DESerializer(解串器)的簡稱。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串行並行轉換器+通道」,如下圖所示:
大家同樣應該知道,光通信的速率高、能耗低、成本低、更抗干擾,能力遠遠強於採用銅介質的電通信。
如果想要實現整個通信系統的能力提升,我們就應該:把所有的數據傳輸通道,都改成光通道。
這就有兩個執行思路:
1、光模塊儘可能靠近交換芯片,縮短電通道的距離:
事實上,SerDes確實一直都是通信瓶頸。以前通信設備的帶寬不高,SerDes勉強夠用。
現在,AI浪潮洶涌澎湃,算力集羣網絡接口動輒要求400G、800G甚至1.6T的帶寬。這對電通道來説,是巨大的挑戰。
事實上,電通道已經力不從心。電通信的損耗大,SerDes通道的距離稍微長一點,信號就大幅衰減了,速率驟降。
2、我們再多想一步。既然想讓光模塊儘可能靠近交換芯片,那麼,是不是可以乾脆把光模塊和交換芯片做成「一個芯片」呢?
沒錯!這種將 網絡交換芯片和光引擎(光模塊)進行「共同封裝」的技術,就是現在光通信領域非常火的CPO( Co-packaged optics, 共封裝光學 ) 技術。
CPO技術的背后,這種「將多種光器件集成在一個硅基襯底上」的技術思想,就是硅基光電子,也叫——「硅光(silicon photonics)」。
更簡單來説:
計算機里的CPU、GPU,還有手機里的SoC,基本上都是基於硅材料打造的半導體芯片,是集成電路。
而硅光,是將硅半導體工藝與光通信技術進行結合, 在硅片上製造、集成光器件,實現光信號的傳輸和處理,變成了「集成光路」。
接下來,我們不妨通過硅光光模塊和傳統光模塊的對比,來看看硅光的技術細節。
光模塊的主要作用是發光和收光。傳統光模塊包含了多個組件,其中,既有激光器(光源)、調製器、探測器等有源器件,也有 透鏡、對準組件、光纖端面等無源器件。
在製造傳統光模塊時,需要先單獨製造這些器件,然后組裝起來,變成一個完整的光模塊。這個過程,可以稱之為「分立器件封裝」。
傳統光模塊里既有電芯片,也有光芯片。
有的電芯片負責對光芯片提供配套支撐,如LD(激光驅動器)、TIA(跨阻放大器)、CDR(時鍾和數據恢復電路)。也有的負責電信號的功率調節,如MA(主放大器)。另外,還有複雜的數字信號處理(DSP)芯片。
光芯片主要負責光電信號的轉換,例如激光器芯片和探測器芯片。
電芯片,主要是基於硅基材料。光芯片,主要是基於III-V族半導體材料,即InP( 磷化銦 )/GaAs(砷化鎵)等。
這里解釋一下。 半導體材料主要有三類,包括:單元素半導體材料、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寬禁帶半導體。
III-V 族化合物InP(磷化銦)、GaAs(砷化鎵)屬於第二代半導體,具有高頻、高低温性能好、抗輻射能力強、光電轉換效率高等優點,所以很適合作為光芯片的襯底材料。
激光器有很多種類型。不同的類型,使用的半導體材料不一樣。可以參考下面這個表:
再來看看硅光光模塊。
硅光光模塊,採用CMOS製造工藝(就是製造電芯片的那些工藝,例如光刻、刻蝕、沉積等),直接在硅基(Si)材料上製造調製器、探測器以及無源光學器件,集成度明顯高於傳統光模塊。
硅光光模塊的內部構造(來源:Intel)
放大來看:
來源:Intel
硅光光模塊和傳統光模塊在功能上,其實是差不多的。都是下面這樣的架構:
來源:《400G FR4硅光收發模塊的研究》(宋澤國等)
無非是硅光光模塊,把所有的器件都進行了集成,變得更加緊湊:
400G硅光光模塊架構(來源:Intel)
來源:imec
下面這個,就是一個硅光光模塊的封裝構造示意圖:
接下來,我們逐一來看各個部分的具體實現。
激光器
光模塊,發光是第一步。而發光,主要靠激光器。
有意思的是,硅光別的器件都好説,偏偏激光器這塊,是最大的短板。
硅是間接帶隙半導體,本身特性就是不適合發光(電子和空穴複合時釋放光子的效率較低)。所以,在製作硅光光模塊的時候,通常不會直接在硅芯片上製造激光器,而是將傳統光器件里InP、GaAs等III-V族半導體材料做成激光器,然后「外掛」到硅基芯片上。外掛的方法,包括異質集成和外延生長(單片集成)等。
目前業界傾向於採用CW(ContinuousWave,連續波)激光器芯片作為外置光源。這種激光器擁有穩定的工作狀態,可發出連續激光,具有相干性好、可靠性高、波長可調諧、使用壽命長等優勢。
調製器
有了光,還需要進行調製,讓它可以表達更多的「0和1」。調製之后,光信號帶寬得以提升,才能夠支持更高的速率。
在硅基電光調製器中,應用最廣的調製機制是等離子色散效應:通過施加電壓,改變硅材料中的載流子濃度,從而改變折射率和吸收係數,進而控制光信號的強度或相位。
硅光器件的示意圖
常見的基於等離子色散效應的調製器方案包括馬赫-曾德爾調製器(Mach-Zehnder Modulator,MZM)和微環諧振腔調製器(Micro-ring Resonator,MRR)。
馬赫-曾德爾調製器和微環調製器
馬赫-曾德爾調製器和微環調製器
微環諧振器是一個由波導曲項製成的閉環光波導結構,其諧振波長與製作材料、結構特性、是否注入電荷或改變温度有關。目前,微環諧振器憑藉尺寸緊湊(僅幾十微米)的優勢成為高速調製的優選。
值得一提的是,硅基調製器在帶寬、驅動電壓等關鍵性能指標上,仍不及傳統調製器。在超高速率(如1.6T及以上)傳輸場景中,硅基調製器的信號穩定性需進一步提升。
波導
波導(waveguide),是引導光波在其中傳播的介質裝置,可以理解為光傳輸的「高速公路」。光纖,就是一種波導。
在硅光光模塊的芯片上,需要在器件之間實現光信號的傳遞。這個肯定不能用光纖飛線。所以,會在硅材料上,「挖」出一些通道。
具體來説,就是基於刻蝕等工藝,利用硅與二氧化硅的折射率差異(硅3.45 vs 二氧化硅1.45),構建微米級的傳輸通道(光波導),讓光信號以全內反射的方式,在通道里傳播。
硅波導結構
硅光光模塊里的波導,傳輸損耗極低(小於0.1dB/cm),而且佔用體積非常小。硅基材料具有高折射率、高光學限制能力的天然優勢,可將光波導寬度和彎曲半徑分別縮減至約0.4微米和2微米。
不同材料的波導彎曲半徑對比
探測器
光探測器就是接收光信號,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
硅光光模塊通常採用鍺(Ge)材料與硅波導集成,利用光電效應實現高效率探測,響應速度可達皮秒級。
複用器與解複用器
WDM波分複用,需要將多個波合成一個波,然后送出去。解複用,就是反過來。
有了複用和解複用,才能支持多波長並行傳輸,提升數十倍的通信帶寬。
在硅光光模塊里,常見的(解)複用器的類型有:陣列波導光柵(AWG)、級聯馬赫-曾德爾干涉儀(MZI)型濾波器、微環諧振腔(MRR)型濾波器、階梯衍射光柵(EDG)和波導光柵等。
光信號的耦合
將內部波導與光纖接起來,就是耦合。
耦合會引入插損(插入損耗,Insertion Loss),需要將插損控制在1dB以下。
傳統的光模塊採用自由空間的設計方式,對於封裝耦合的精度要求較低,通常採用人工或半自動耦合的方式。
硅光光模塊的集成度高,耦合對準的難度很大,微小偏差就會導致較大的插損。因此,必須採用高精度的自動耦合封裝設備,確保封裝精度、良率和效率。
這塊也算是硅光的一個痛點,當前的耦合方案在效率與成本方面仍需進一步優化。
相比傳統光模塊,硅光光模塊的核心優勢在於其高集成度、低成本潛力、更低的功耗,以及可以複用的產業鏈。
集成度方面:
硅光光模塊將波導、調製器、探測器等器件單片集成在單一硅芯片上,組件數量和體積顯著減少,體積縮小約30%。這可以提高設備的端口密度,有利於更加密集、規模更龐大的組網。
說白了,就是有利於AI算力集羣這樣的高密度部署場景。
成本方面:
傳統光模塊依賴昂貴的III-V族材料(InP、GaAs)襯底。硅光主要採用成本較低的硅基材料(硅襯底的價格大約是InP襯底的二十分之一)。成本差距就出來了。
功耗方面:
傳統光模塊採用分立器件,器件之間的連接損耗較大,通常需要TEC(半導體制冷器)進行温度控制,功耗較高(例如800G模塊功耗可能超過18W)。
硅光光模塊實現了高密度集成,減少了連接損耗,且對温度敏感性較低,通常無需TEC,功耗顯著降低(約降低40%,800G模塊功耗可控制在14W左右)。
對於現在數量規模龐大的智算中心來説,低功耗這個優點非常重要,可以省電、省錢,也有利於雙碳戰略。
需要注意的是,硅光也不是完全沒有熱管理的問題。因為集成度太高,硅光光模塊也容易產生熱串擾,影響光信號。這對工藝和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產業鏈方面:
硅光模塊可使用目前較為成熟的CMOS集成電路產業。硅光工藝流程中的設計方法、工具、流程、工藝平臺等方面,都參考和借鑑了已有的硅半導體相關技術。
硅光技術對先進製程也沒有那麼依賴。電芯片現在都在追求個位數納米制程,而硅光芯片通常使用百納米級工藝就能滿足需求。
這使得硅光產業鏈能夠迅速起步,有利於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而且,搞硅光產業,人才培養的難度也小了很多。
有數據顯示,硅光的封裝成本佔自身總成本的90%。這里面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帶有倒裝InP激光二極管的硅光子晶圓。來源:imec
需要注意,雖然硅光產業鏈可以複用,但目前也存在產業標準化不足的問題。各廠商的封裝接口與驅動協議尚未統一,對成本有一定的影響,也阻礙了規模量產。
硅光目前有四個比較主流的應用方向,分別是光通信、激光雷達、光計算和生物傳感。
光通信
我們前面討論的,基本上都是光通信。這是硅光最主要、落地最快的應用領域。背后的原因,還是因為AI的爆發。
在AI算力集羣的帶動下, 光模塊已經進入800G放量時代,並逐漸向 1.6T發展。
面對這個級別的連接速率, 傳統可插拔光模塊方案在性能和功耗方面都無法很好地滿足需求。 硅光以及LPO、CPO等技術方案,呼聲極高。
CPO交換機(鋭捷)
業界估計,硅光在800G模塊佔比35%-40%,1.6T模塊中佔比80%。對於超高速場景, 硅光將是主流方案。
根 據LightCounting的預測,2025年硅光模塊市場規模將超60億美元,年增長率超40%。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預測,2030年全球硅光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78.6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25.7%。
激光雷達
硅光技術非常適合製造低成本、小尺寸、高穩定性的芯片級固態激光雷達 (LiDAR),用於自動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領域。
現在很多車企都在推自動駕駛、輔助駕駛,車上會用到很多激光雷達,這帶動了對硅光的需求。
業界採用基於硅光的二維光學相控陣(OPA)技術,可以使固態LiDAR體積縮小至硬幣大小,成本降至百美元級。
用於固態激光雷達的硅光子測試芯片。來源:imec
光計算
計算和通信有緊密的聯繫。我們前面一直在説要把端到端的通信鏈路都全光化。但實際上,「端(終端、雲端、算力端)」本身,也應該「由電轉光」。
在光計算方面,硅光技術已經展現出獨特優勢。光計算具有天然的並行處理能力和超低延迟特性,特別適合矩陣運算等AI核心算法。
最近這幾年,研究人員已成功演示了基於硅光芯片的神經網絡加速器,其能效比傳統電子芯片高出數個數量級。
目前,全光計算仍處於研究階段。但可以預見,光電混合計算架構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生物傳感
生物傳感是硅光技術的一個新興應用方向。
硅光芯片可以製作高靈敏度的生物傳感器,通過檢測樣品折射率的微小變化來實現分子識別。這種傳感器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可批量生產的優勢,有望推動便攜式醫療診斷設備的發展。
例如芯片級光譜儀、快速血液檢測系統等,都可以藉助硅光來研發,可以實現高靈敏度、便攜式、低成本檢測。
此外,硅光技術還可用於環境監測、食品安全等領域,實現多種化學物質的快速檢測。
好啦,以上就是關於硅光的詳細介紹。
目前,硅光產業正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一方面,科技巨頭(英特爾、英偉達、思科、IBM等)在積極進行佈局,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技術研發和產線建設。另一方面,相關的企業併購與產業鏈整合也在加速,競爭日趨激烈。
國內在硅光這塊起步比較晚,但追趕速度很快。比較有代表性的企業包括:中際旭創、熹聯光芯、華工科技、新易盛、光迅科技、博創科技、華為、亨通光電等。凡是行業核心企業,基本上都在硅光上有所佈局。
總而言之,光電融合是大勢所趨。隨着時間的推移,硅光目前所面臨的挑戰,終將被解決。在通信、計算和傳感領域,硅光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也很可能會掀起新一輪的信息技術革命浪潮。
硅光是否會引領我們走向真正的全光世界?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AI算力之硅光芯片行業專題報告:未來之光,趨勢已現》,天風證券;
2、《一文了解硅光芯片原理及器件技術》,圓圓de圓,半導體全解;
3、《通信行業深度報告:AI高速率時代,硅光子迎成長機遇》,開元證券;
4、《硅光&LPO_光摩爾定律的延續》,長江證券;
5、《激光芯片與硅光芯片:光電子革命中的「光源」與「光路」》,檸檬光子;
6、《什麼是硅光技術?什麼是硅光光模塊?》,Focus光通信;
7、《硅光,行業顛覆者or推動者?》,是德科技;
8、《硅光子學:搭載數十年的芯片製造經驗》,半導體產業縱橫;
9、百度百科、維基百科、各廠商官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鮮棗課堂」(ID:xzclasscom),作者:小棗君,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