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射頻雙雄220億美元「聯姻」

2025-10-30 09:46

原標題:射頻雙雄220億美元「聯姻」

沒有射頻芯片,5G 手機無法連接信號,汽車 V2X 通信會陷入癱瘓,衞星導航將成為空談。作為無線通信的「信號樞紐」,射頻芯片承擔着高頻信號的調製解調、功率放大與噪聲抑制等核心功能,其性能直接決定了各類智能終端的連接質量與體驗。

射頻前端的設計及製造工藝複雜、門檻極高,這也造就了行業高度集中的競爭格局。此前數據顯示,單單是前五大廠商Broadcom(19%)、Qualcomm(17%)、Qorvo(15%)、Skyworks(15%)、Murata(14%)便佔據了全球超80%的市場份額。

而就在昨夜,兩大頭部玩家的合併,讓這一穩固的行業格局迎來關鍵變數。

 01

220億美元!Skyworks牽手Qorvo

10月28日晚間,Skyworks與Qorvo宣佈達成一項最終協議,將通過現金加股票的交易方式進行合併,合併后的企業估值約為220億美元。旨在共同打造一家總部位於美國且全球*的高性能射頻、模擬及混合信號半導體公司。

根據協議條款,交易結束時,Qorvo股東每持有一股Qorvo股票將獲得32.50美元現金和0.960股Skyworks普通股。交易完成后,Skyworks股東將持有合併后公司約63%的股份,而Qorvo股東將持有約37%的股份。

Skyworks首席執行官菲爾・佈雷斯(Phil Brace)將擔任合併后公司的首席執行官,Qorvo首席執行官鮑勃・布魯格沃斯(Bob Bruggeworth)將加入合併后公司的董事會。合併后公司的董事會將由11名董事組成,其中8名來自Skyworks,3名來自Qorvo。

兩家公司董事會已一致批准該交易,預計將於2027年初完成,但需獲得必要的監管部門批准、Skyworks股東和Qorvo股東的批准,並滿足其他慣例成交條件。持有Qorvo約8%股份的Starboard Value LP已經簽署投票協議,支持該交易。

那麼,射頻前端賽道的這兩大關鍵參與者——Skyworks 與 Qorvo,為何會選擇強強合併?在此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這五家射頻龍頭的各自實力。

 02

射頻雙雄,因何「抱團」?

博通、高通、Skyworks、Qorvo、Murata 這五大射頻巨頭在技術、市場、客户等方面均有各自的強勢領域。

射頻前端中主要器件包括:功率放大器(PA)、濾波器(Filter)、開關(Switch)、低噪音放大器(LNA)、調諧器(Tuner)、雙/多工器(Du/Multiplexer)。從射頻前端器件的價值佔比來看,濾波器和功率放大器是射頻前端的兩大核心元件,各占射頻前端總市場53%、33%,而射頻開關和低噪聲放大器共計9%,剩下其他元件佔到5%。

博通最深的護城河便在於BAW/FBAR濾波器技術。它在高頻(支持7GHz毫米波)插損極低,幾乎壟斷了高端市場。與此同時博通還建立了高高的專利牆,幾乎限制了后來者的進入。

高通的策略是"系統級解決方案" 。它不單獨競爭某個射頻部件,而是將射頻前端與自家全球*的調制解調器(基帶)進行深度協同設計。

Skyworks優勢在於其 "設計與工藝的平衡" 。Skyworks曾憑藉智能手機的爆發式增長,成為全球射頻前端市場的*贏家之一。如今Skyworks 在PA上的市佔率超40%,位居全球*,產品以高性能、高可靠性著稱。在射頻開關領域,Skyworks的市佔率也達到20%以上,但是在 SAW 濾波器市場,市佔率只有約10%。

Qorvo同時掌握着體聲波(BAW)濾波器技術和氮化鎵(GaN)功率放大器技術,能將兩者高效整合。這讓它的產品在需要高功率和高可靠性的5G基站和汽車電子領域*競爭力。

村田是全球*的SAW濾波器供應商,其護城河根植於基礎材料科學和微型化工藝。

Skyworks與Qorvo此次的「強強聯合」並非偶然。

筆者將其原因歸結為三點:

市場份額擴大有能力和行業老大博通掰掰手腕

技術優勢(功率放大器濾波器)互補,能做出更全的產品品類。

減少對單一客户的依賴

以下是具體分析:

從最直觀的市佔率角度,按照上述數據計算,Skyworks和Qorvo分別位列第三、四位,合併后市場規模約30%,甚至超過博通的市場規模。在這樣高度集中的射頻前端市場,是否會迎來新的射頻霸主,將是未來的看點之一。單單市場規模上去,這還不夠,技術實力是與博通抗衡的「關鍵牌」。

從技術優勢角度,Skyworks 在PA領域處於*地位,Qorvo 則在濾波器及天線控制領域具備優勢。合併后,雙方將形成更完整的射頻前端解決方案,例如在智能手機射頻前端模塊中,能夠提供從 PA 到濾波器等更全面的組件。彼時或許不止是博通,專攻手機射頻市場的高通也要捏一把汗。

從業務佈局角度,Skyworks成於手機PA,但僅僅依賴手機PA遠遠不夠。

去年10-12月,蘋果貢獻了Skyworks約72%的營業收入,其中85% 的蘋果相關營收來自 iPhone,這足以見得蘋果在Skyworks業務版圖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今年二月有市場消息稱,今年蘋果iPhone 17系列的射頻器件訂單將被其他競爭對手分食,Skyworks 並未透露哪家競爭對手搶下了 iPhone 17 系列的部分射頻器件訂單,但Stifel、Raymond James和TD Cowen的分析師團隊認為,Skyworks口中的競爭對手應是博通。並且,Skyworks去年就有一部分蘋果業務遭高通奪走。蘋果最新動作可能會對Skyworks今年營收造成6億美元衝擊。這對2024年營收只有42億美元的Skyworks來説,是不小的影響。

Qorvo的*客户同樣是蘋果作為iPhone射頻芯片的主要供應商,Qorvo曾披露,2023年度蘋果業務佔其總營收的37%。 儘管有數據顯示2025年蘋果業務在Qorvo總營收中的佔比可能降至25%,但依舊保持着重要影響力。

此次合併將創建一個規模達51億美元的移動業務,並建立一個26億美元的多元化平臺服務於國防和航空航天、邊緣物聯網、AI數據中心和汽車應用等市場。如此一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單一大客户依賴風險。

實際上,近年來Skyworks不斷推動業務多元化,向汽車、工業、物聯網等領域滲透,佈局高附加值應用,廣泛市場業務的營收佔比持續上升,從2021財年的約30%提升至2024財年的35%以上,已成為新的增長引擎。

當國際射頻芯片龍頭在激烈角逐,競爭態勢愈發白熱化之際,國產射頻廠商所處的市場環境又呈現出怎樣一番景象?

 03

國產射頻,只會更卷

國際龍頭都在不斷尋找新的出路,國產射頻公司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

數據顯示,2027年在中國射頻前端市場中,濾波器的市場規模大概39億美元,射頻PA的市場規模大概24億美元,射頻開關和LNA的市場規模大概7億美元,剩下調諧器、雙/多工器的市場規模大概4億美元。如此來看,在各個細分賽道中,中國的市場規模都不算太大,然而就是在這幾十美元市場中,生存着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射頻芯片公司。

根據產品線分類,中國做手機PA的公司有唯捷創芯慧智微卓勝微、昂瑞微、飛驤科技、鋭石創芯、紫光展鋭等。基站PA:至晟微、安其威微、華泰、明夷、芯百特等。

濾波器:好達、德清華瑩(中電55所)、卓勝微、麥捷科技信維通信、諾思、開元通信、中科漢天下、左藍微電子、超材信息、紫光展鋭(射頻產品線)等。

開關和LNA:卓勝微、韋爾股份、迦美信芯、昂瑞微、艾為電子、紫光展鋭、飛驤科技、唯捷創芯等。

據悉,射頻芯片的每一個細分賽道都有超過 10 家甚至20 家公司,並且各個細分賽道都已經迎來了自己的標杆企業。

比如卓勝微是射頻前端分立器件的領軍企業,卓勝微以射頻開關和 LNA 領域的優勢為基礎,圍繞射頻前端模組加速PA、濾波器等核心器件佈局,並取得了顯著進展。目前卓勝微的L-PAMiD產品已經成功通過部分主流客户的產品驗證,進入量產交付階段。

唯捷創芯是國內射頻PA龍頭,已構建覆蓋2G至5G、WiFi6/6E至WiFi7的全套射頻PA產品矩陣。在高端模組方面,唯捷創芯的戰略產品L-PAMiD已取得突破。自2024年導入多家品牌客户后,目前已實現規模銷售。

不過,相比之下,國內射頻前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仍舊明顯偏弱。

卓勝微2025年第二季度營收增長顯著,從*季度的7.56億元大幅上升至二季度9.48億元,但淨利潤卻虧損1.01億元。唯捷創芯第二季度營收從一季度5.09億元微幅下滑至二季度的4.78億元,實現淨利潤869萬元。

不止是營收規模,國內射頻芯片公司的毛利率較國際龍頭的差距也極為明顯。Qorvo和Skyworks的毛利率在44%-47%之間,而國內廠商中最高的卓勝微也只有28.75%,遠低於海外龍頭水平。

在激烈競爭與資本壓力下,國產射頻公司正積極通過IPO拓展融資渠道,提升研發與產能實力。2024年以來,多家射頻企業已提交上市申請或推進上市進程。IPO雖可緩解資金壓力,但也對企業提出更高盈利能力與治理要求。在市場規模有限、同質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行業整合已不可避免。部分企業開始尋求通過併購重組形成合力,或轉向汽車電子、工業物聯網、衞星通信等新興領域,以差異化定位爭取增長空間。

隨着國際龍頭進一步集中,國產射頻企業必須在技術突破、產品組合與市場定位上做出更果斷的抉擇。唯有掌握核心器件、切入高端模組,並逐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方能在愈發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立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