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11:15
1、盈利轉折點何時到來:滴普科技研發與人力開支高企,短期實現正現金流難度較大。
2、市場競爭加劇:第四範式、依圖科技、商湯等均加速佈局企業AI。
3、客户續約與規模化驗證:能否複製成功案例,將決定其未來估值穩定性。
10月28日,港交所迎來一場人工智能的狂歡。北京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Deepexi,01384.HK)正式掛牌上市,成為「港股企業級大模型AI應用第一股」。這家成立僅七年的AI公司,以高達7569.83倍的超額認購刷新港股主板紀錄,堪稱本年度無可爭議的「超購王」。
所謂「企業級大模型AI應用」,可拆解為兩層含義: 「企業級」:指服務對象為B端客户,強調可定製、安全可控、與企業私有數據深度結合,區別於面向消費者的C端通用模型;「大模型AI應用」:是指基於企業自有數據和業務邏輯,開發的專屬AI決策系統與數字員工,旨在替代部分管理和分析崗位,提升生產效率。
上市首日,滴普科技開盤價報56.5港元,較發行價26.66港元暴漲112%,最終收盤價67港元,總市值迅速攀升至約218.8億港元。短短數小時內,這家名不見經傳的B端AI公司,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
滴普科技打破紀錄的意義在於,在全球AI賽道重新洗牌后,資本明確亮出了底牌:押注AI應用。而在美股,另一個企業級AI巨頭 Palantir(PLTR.O)也為其做了最真實的註腳,其股價在過去兩年的漲幅高達2737%,市盈率564倍,遠超特斯拉的248倍和微軟的37.5倍。
不過,當滴普科技對標Palantir時,很多人嗤笑資本市場忘記了兩者的定位完全不同,認為這只是資本市場為滴普科技蹭流量,講了一個「貌合神離」的故事。但他們可能忽視了一個問題,全球AI發展正在加速從算力階段進入應用階段,中間幾乎沒有任何過渡,沒人會明確告訴你「算力已經成熟,可以開始商業化應用」了,而是一夜之間,資本熱流就從AI算力轉移到了AI應用。
這種轉移也是有先兆可尋的,2025年以來,隨着DeepSeek的創新技術大幅降低算力消耗,AI算力直接陷入產能過剩的爭議,從而讓真正的增長動能,從底層技術轉向應用落地層。
Palantir與滴普科技都在這個層面具有代表性,但與Palantir以國家安全為背書不同,滴普科技的基本盤立足於企業商用,顯然更符合AI商業化的邏輯。
從Palantir到滴普科技,一條貫穿「數據—模型—場景」的價值閉環正在形成,也正在重塑AI產業的估值邏輯。
滴普科技成立於2018年,主營企業級大模型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為製造、零售、醫療、交通等行業提供「數據治理 + 智能決策」服務。
此次滴普科技全球發售共發行2663.2萬股H股,募集總額約7.1億港元,扣除費用后淨募資約6.1億港元。其香港公開發售部分獲7569倍認購,凍結資金超過2700億港元,創下港股主板歷史最高紀錄。
市場的熱情並非空穴來風。滴普科技瞄準的是AI應用層的核心入口——企業級大模型解決方案。相比算力廠商與通用模型巨頭,滴普科技直接切入產業智能化的落地環節,站在「AI從實驗室走向車間」的前沿。
公司創始人趙傑輝在上市儀式上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讓AI成為企業的新型生產力工具,而非概念口號。數據與模型的融合,終將讓企業實現智能化運營。」
在AI浪潮席捲之前,中國的To B軟件行業長期「叫好不叫座」。據定位「大科技」投行的「F投行」發文稱,2023年以前企業IT預算中硬件投入佔比仍高達六成,軟件與數據智能更多被視為「附加成本」。
但AI正讓企業支出結構發生轉折性變化。IDC數據顯示,2025年已有58%的中國500強企業計劃部署AI Agent,較上年激增42%。企業需求的邏輯也在更新:從追逐「通用最強模型」,轉向為具體業務場景尋找最優解。
因此,能把「模型能力」轉化為「行業價值」的企業——如Palantir與滴普科技——正在成為AI商業化的關鍵力量。
滴普科技構建了兩大技術底座:
FastData Foil 數據融合平臺:打通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構建「湖倉一體」架構,為AI模型提供可用的數據基石;
Deepexi 企業級大模型平臺:通過微調與強化學習技術,整合企業內部知識與外部行業數據,生成高精度的專屬智能體。
基於上述底座,公司形成了兩大拳頭產品線:FastData + FastAGI 雙引擎。
FastData 企業級數據智能解決方案:聚焦數據治理、統一標籤化管理,為后續AI部署提供清洗后的「AI-ready」數據;
FastAGI 企業級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面向運營、製造、營銷等場景,輸出可執行的AI數字員工。
2025年上半年,FastAGI收入佔比已升至55.3%,成為核心增長引擎。公司毛利率提升正是得益於該業務的高附加值屬性。
在夯實技術底座與產品矩陣的過程中,滴普科技的企業客户正在加速擴容。
截至今年6月,滴普科技累計服務企業客户283家,覆蓋消費零售、製造、醫療、交通等行業。招股書顯示,其主要客户包括長安汽車、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上汽通用五菱、瀘州老窖、蜜雪冰城、喜之郎等。
其中,長安汽車為連續三年核心客户,公司為其提供FastData數字營銷與研發策劃系統,幫助其實現從數據整合到智能決策的全流程升級。
此外,隨着客户數量增加,滴普科技的客户集中度持續下降:前五大客户營收佔比從2022年的43%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1.7%,顯示公司客户結構正趨多元。
滴普科技的營收自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以來持續高速增長,2022年營收1億元;2023年增長至1.29億元;2024年再躍升至2.43億元,同比增長88%;2025年上半年營收1.32億元,同比暴增118%。同期,滴普科技的毛利率也由2022年的29.4%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5%。
不過,滴普科技仍處於高投入階段。
過去三年,滴普科技淨虧損分別為6.55億元、5.03億元、12.55億元,今年上半年再虧損3.08億元,其虧損主要來自股份支付、公允價值變動及研發支出等。若剔除非現金項目,調整后虧損率已收窄至39.5%。
在主要支出中,研發是滴普科技最大的開銷。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其研發支出總額約3.15億元,佔營收比重始終維持在30%~90%區間。滴普科技表示,資金將繼續用於模型算法優化、數據基礎設施及AI智能體部署。
截至2025年6月30日,滴普科技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1.83億元人民幣。雖然現金流緊張,但伴隨上市融資到賬,滴普科技短期資金壓力有望緩解。
滴普科技的創始團隊背景強勁。創始人兼CEO趙傑輝,曾任華為核心技術專家、阿里雲企業事業部總經理,在數據架構和企業服務領域深耕二十余年。聯合創始人楊磊,同樣出身華為,長期負責產品與解決方案落地。
目前,公司研發人員147人,佔員工總數的40.5%,技術人員主導的團隊結構明顯。
股東陣容堪稱豪華,包括高瓴資本、五源資本、IDG資本、光源資本、初心資本、浦銀國際、招商局創投、上海AI產業基金等。
IPO前,滴普科技完成10輪融資,投后估值約9.35億美元。上市后,趙傑輝及一致行動人合計擁有約32%的投票權,保持公司控制權。
根據招股文件,滴普科技的6.1億港元淨募資將主要用於5個領域:募集資金的40%用於提升研發能力、30%用於擴大銷售網絡、15%用於海外業務擴張,剩余的5%將用於潛在的投資和併購機會。余下部分作為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趙傑輝表示,公司計劃在三年內實現「AI模型-場景-客户」的生態閉環,進一步推動大模型在製造與能源等垂直行業的落地。
滴普科技常被稱為「中國版Palantir」,這一説法並非空穴來風。
業務邏輯相似:兩家公司均以「數據治理 + 智能決策」為核心,服務B端客户。Palantir的Gotham和Foundry平臺深耕政府與工業領域,而滴普科技則聚焦商業企業與製造業。兩者都通過「數據本體論 + 定製化AI」形成技術壁壘。
盈利路徑差異:Palantir已實現自由現金流轉正,2025年市值超4000億美元,估值達564倍PE;而滴普科技仍處虧損期,當前市值僅約180億港元,遠未達到商業化成熟階段。但高增速、高毛利率顯示其具備同樣的潛在成長性。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中國企業級AI市場2029年規模將達2394億元人民幣,五年複合增速44%。滴普科技在細分市場中排名第五、份額4.2%,若能複製Palantir的全球化路徑,其估值具備數倍上升空間。
從行業趨勢看,企業級AI正從「實驗室技術」轉變為「企業剛需」。滴普科技以「數據 + 模型」一體化的架構切入,具備先發優勢。未來若能在垂直領域率先跑通商業模型,其成長空間依然巨大。
從華為實驗室到港交所舞臺,滴普科技的七年,是一部「中國式AI創業」的縮影。它既是港股特專科技板塊的「超購王」,也是中國企業級AI落地的探索者。
AI浪潮洶涌,模型競爭趨同,而真正能「落地賺錢」的應用層企業,將定義下一個黃金十年。滴普科技的IPO,不只是資本事件,更是一場關於「AI如何改變產業」的公開測試。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阿爾法工場研究院」,作者:阿爾法,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