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 智能筆記,Goodnotes 如何開啟「以人為本」的未來?

2025-10-30 10:40

AI 浪潮席捲生產力工具的今天,筆記應用賽道也陷入了一場激烈的「功能競賽」。

然而,一個令人深思的悖論也隨之浮現:當工具變得越來越「智能」和「全能」,我們與靈感之間的距離,有時反而更遠了。

許多應用的「AI 化」,無意間變成了需要用户去學習和適應的負擔,甚至會中斷用户原本流暢的思考和記錄過程。

作為行業首個在應用中實現的自由智能交互體驗的電子筆記應用,Goodnotes 最近也進行了全新產品升級:首次推出白板、文本文檔、以及緊扣生產力需求的 Goodnotes AI 等功能,瞄準了專業領域的用户和辦公羣體,進一步將 AI 深度融入全工作流。

相比 AI 帶來的無限可能,這家公司想要先回答一個更純粹的問題:在智能化的時代,一款生產力工具如何才能像朋友一樣服務於人的習慣,而不是服務於 AI 的應用?

在類似的問題上,Goodnotes 早已不是「新兵」。自 2011 年上線以來,一直專注於手寫體驗的 Goodnotes 如今已經擁有超過 2500 萬月活用户,但當你打開界面,看到的還是簡單、隨意、無干擾的筆記本和文件夾。

而在融入了 AI 的能力以后,Goodnotes 從生產力「工具」到「夥伴」的進化,也為整個行業從冰冷的工具理性迴歸「人性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用户養成」的進化之路

Goodnotes 的產品迭代史,是一部典型的「用户養成」史。

回看 Goodnotes 的產品迭代軌跡,做到了以用户需求作為立身之本。Goodnotes COO Minh Tran 告訴 36 氪,團隊與用户的距離「非常近」,在社區化的運營中不斷傾聽、吸收、解決用户的需求和建議,幫助自身在每個技術轉型期做出關鍵決策。

比如,在 Apple Pencil Pro 推出沒多久,Goodnotes 就「聽用户的話」做技術投入,率先實現了壓感優化。再到本次升級的白板、更適合結構化創作的文本文檔功能,都是源自對用户創意工作流的長期追蹤,也是用户羣體里呼聲最高的功能。

這種深度共生的用户理念,讓 Goodnotes 做出了一款擁有忠實用户羣體的生產力應用,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時間達到了 70 分鍾。用户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碎片化需求,持續轉化為專業壁壘。

但與此同時,Goodnotes 似乎也在揭示一個反常識的規律:在生產力領域,極致的專業主義,輻射範圍可能比淺嘗輒止的多元化更加廣闊。

其實,產品誕生的契機也是來自於創始人 Steven Chan 大學期間自身的需求。紙質筆記在數學公式推導和草稿修改中的效率瓶頸,催生了 Goodnotes 的核心構想——通過數字化工具的手段,重構非結構化知識和思考的記錄方式。

Goodnotes 專注於「手寫體驗」,也因此在 AI 時代獲得了非結構化數據的先天優勢:

手寫,不但是人類最本能的表達方式,也是信息密度最高的非結構化數據之一,包含着各行各業專業人士的思維軌跡。而在 AI 技術成熟之后,這種交互認知框架就有機會被構建成為新的結構化生產力。

十五年來,本着用户至上的理念,Goodnotes 完成了三次關鍵躍遷:

第一次是 2015 年,乘着 Apple Pencil 發佈的東風「起飛」,產品從能用到好用,一躍成爲了最受歡迎的 iPad 生產力應用之一。

Apple Pencil 的問世不僅解決了電子書寫的技術瓶頸,也驗證了 Goodnotes 長期深耕手寫交互路徑的前瞻性。通過深度整合,Goodnotes 率先將採樣率和壓感識別精度提升到了專業數位板的水準。隨后在用户量激增的幾年里,團隊規模也從個位數擴張到了現在的 300 多人。

第二次則是在平板設備普及和產品體驗不斷打磨的過程中,通過跨平臺的技術演進與生態搭建,讓用户能夠在多設備間自由切換,享受電子筆記帶來的高效與靈活。

第三次,則是 AI 的引入。Goodnotes 在多年多模態渲染技術積累的基礎上,將手寫、語音等非結構化內容與結構化信息有機結合,打造出靈活且智能的創作空間。用户在記錄與創作的任意階段都能獲得 AI 的實時協助,使筆記內容得以從非結構化輕松轉化為結構化知識,大幅降低創作門檻並提升效率。

通過在多渲染技術上的長期積澱,Goodnotes 將手寫筆記、會議錄音等非結構化數據整合為可檢索、可編輯的智能知識圖譜,並結合 Goodnotes AI 來協助用户的內容創作。用户的創作過程多樣而豐富,涵蓋從手寫、打字到語音記錄等多種形式。與市面上仍侷限於單一格式的 AI 產品不同,Goodnotes 選擇開闢全新的方向——讓 AI 能夠同時理解並處理手寫、文字、圖片與語音等多模態內容,為用户的每一種創作方式提供真正智能的支持。

這三次關鍵演進,都不是追逐技術熱點的倉促轉向,而是基於和用户站在一起的「必然選擇」。

用户體驗和用户選擇,是一種動態進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標準。因此,在生產力行業競逐大模型能力的同時,Goodnotes 選擇了用一年多的時間開發用户最需要的功能,攻克無限畫布在極端縮放下的視覺渲染難題。

除此之外,筆跡延迟和視覺保真度上的自研專利優勢,也是 Goodnotes 難以逾越的技術護城河,也是一種「慢功夫」下的體驗壁壘。它印證了生產力工具行業的「悖論」:比起智能化的速度,尊重用户「思考精度」的能力,同樣是一種稀缺的競爭力。

有形邊界與「無形 AI」

相較其他智能筆記應用,Goodnotes 的核心優勢在於其對「創意工作流」的深度支持。

以工程師團隊的技術方案討論會為例,參與者可以在一個無限畫布上混合使用手寫公式、流程圖草圖和語音註釋,而 Goodnotes AI 則能夠做到實時識別這些多模態信息,提供結構化的信息支持。

可以看出,Goodnotes 本次升級,精準切入了新質生產力關注的「創新驅動」和「要素重構」。

白板功能通過無限畫布打破了傳統筆記的線性和空間限制,使碎片化的靈感得以呈現為自由的思維軌跡。文本文檔功能則突破了產品的固有形態,建立起從手寫草稿到規範文檔的完整工作流,讓 Goodnotes 從以手寫為主邁向了「多模態輸入並重」。

基於這兩個方面的「要素重構」,Goodnotes AI 才能成為一個生產力夥伴。

相較於手機備忘錄的輕量記錄,Goodnotes 構建了一個無形的內容邊界,也打造了一條完整的從「靈感產生」到「成果輸出」的創意交付鏈路。而思維萌芽和成果交付之間的損耗,正是當下生產力領域普遍存在的效率斷層。

生產力工具 AI 化中的第二個痛點,在於「強大」與「剋制」的博弈。

Goodnotes AI 的交互邏輯就體現了一種剋制哲學:通過最小化干擾的設計,將 AI 定位為隨時待命而非主動干預的智能體。這種"隱形 AI "的理念,還反映在只有當用户主動觸發才顯現的交互模式上,有效保護了創作過程中的心流狀態。

由此可見,AI 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成為用户感知不到的思考輔助與延伸,成為一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效率夥伴。

「很多時候,人們的效率都源自於持續的專注,任何打斷認知進程的智能,其實都會違背生產力工具的初衷。」

Minh Tran 認為,智能生產力的本質仍然在於人,而並非工具本身,所以生產力應用也要審慎 AI 在產品中的介入尺度。而 Goodnotes 就是在追求一種「無形的智能」。

Goodnotes 在教育科技領域的佈局,尤其是在部分 STEM 學科的探索,也展現了其將 AI 與專業場景深度融合的能力。比如,Goodnotes 內置的數學助手功能,讓用户可以一邊寫一邊學數學,從簡單算術到微積分等複雜問題,可以選擇直接求解,也可以選擇讓 AI 一步步輔導解題。

STEM 教育非結構化的學習、演算、實驗過程,讓 Goodnotes AI 找到了一個完美切入點。除了數學之外,Goodnotes 還在和全球各地的學校展開合作,讓智能筆記在更多的教育場景中落地,推動全球教育的智能化轉型。

在專業領域的應用中,手寫智能筆記的想象力也在變得越來越大。Minh Tran 發現,Goodnotes 的用户羣體也不乏律師、牙醫這些職業羣體,他們高頻使用 Goodnotes 導入 PDF 的功能,在 PDF 上手寫批註,批量標記和修訂文檔。這些使用場景説明,非結構化信息處理的需求在 B 端也存在着普遍性。

在 ToB 領域,Goodnotes 顯露出了謹慎而務實的產品服務策略:在保持核心產品一致性的前提下,為客户提供選擇性關閉雲同步或者禁用 AI 的部署方案,以滿足安全合規要求。

AI 工具同質化的當下,Goodnotes 再一次明確了自己的能力邊界:在規模化擴張和細分賽道深耕之間取得平衡的祕訣,就是始終站在產品和用户、而非 AI 商業化的視角,把關鍵場景的體驗做到極致。

創意,捍衞「人」的在場

Goodnotes 的野心,不是打造一個萬能 AI,而是在數字化的洪流中,證明人的思維軌跡仍然不可或缺。在 AI 的力量面前捍衞「人」的在場,則需要打造一個兼具靈活性、純粹性與規範性的表達空間。

堅守手寫的價值,就是 Goodnotes 擁抱「思維原始形態」的方式。

在 AI 時代,手寫的價值不但沒有被代替,反而被放大了:AI 處理結構化信息趨於成熟,人類的生產力價值也更多被釋放到了靈感創作、頭腦風暴、思路整理、原型設計等非結構化的、以創新和創作為導向的場景中。

這些場景,正在成為現代知識工作中最具價值的核心環節。其中,手寫不僅是更加靈活的信息載體,更是認知過程的具象化表達,其背后的筆跡記憶、即興標註和獨特的視覺佈局,也構成了數字化時代稀缺的「人性化印記」。

個人思維過程的情感化表達與高效的智能化處理相融合,讓 Goodnotes 開闢出了一條差異化的人機協同的路徑。而在 Goodnotes 的筆墨下,人機關係也得到了新的定義:人,始終應該位於創新流程的起點和中心,技術則是環繞和貫穿全程的槓桿。

在技術不斷演進的時代,守護手寫這一思維的原點,是第一重「堅守」,保持獨立判斷的能力則是第二重。

Goodnotes 在商業模式上的獨立性構成了這家公司在決策機制上的軟實力。不為增長犧牲產品體驗,讓 Goodnotes 做了很多「慢功夫」,在定價策略上也能保持自主權。

本次升級以后,Goodnotes 在中國市場推出的 49.9 元/年的訂閲制和 149 元一次性付費模式相當有價格競爭力,基本做到了「讓人人可用」的產品初衷,也體現了對數字資產權的尊重。

當 AI 應用陷入了「如何教育用户」的瓶頸,Goodnotes 給出了另一種解法:真正的智能工具,應當既靜默又主動。不打擾思維過程,但主動去適配和輔助人們的認知習慣。

未來的 AI 夥伴,仍然需要「以用户為師」。不是用效率上的萬能去塑造用户,而是讓智能化體驗如水一般滲透進每一個自然的交互瞬間。

在 Goodnotes 的未來藍圖里,效率與情感、技術與人性,會在一張融合了手寫與 AI 的無限畫布上共生,而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創造潛能也將在此得到釋放。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