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10:41
這些年,在全行業快速從「單純的機械製造」向着「締造全新生活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太多的故事在訴説着,過往所發生的種種都將成為歷史。
尤其在中國品牌藉着新四化的浪潮,徹底為汽車工業換上一層新的底色后,似乎整個汽車世界的背景都將向東方看齊。或以人機共駕的藍圖示人,抑或在華為、小米等科技公司的主導下,全面指向與歷史不同方向的新時代。
2023年,始於1954年的東京車展正式更名為「日本移動出行展」。這是作為汽車強國的主動求變,自然也讓所有人認為,日本汽車工業或將以新的面貌揭開未來的序章。但時至今日,兩年的時間真的倒逼着日系車面露新生嗎?
「舊秩序在被推倒重建,日本車企沒有理由不緊緊跟上。」是的,這就是外界對於它們的期待。而眼看着鈴木、三菱接連退出中國,日系豪華品牌僅剩雷克薩斯在華獨自支撐,日本人勢必會選擇熱烈地擁抱中國。
只是,熟悉日本企業的人都瞭解,要想讓他們從心底認同行業鉅變帶來的破局之力,談何容易。對於豐田、本田和日產們來説,百年汽車工業的基底都未曾被任何一個時代顛覆,那麼,這場席捲全球的產業轉型總是漫長的。
時隔多年,當我們再次踏上日本東京的這片土地,我知道,一個不同於中國的時代畫風又將出現。
全民執着於燃油車,還是企業層面對轉型就懷揣謹慎?不用多説,當回到主場,遠離世界風雲的日系車企就算再有想法,這會是它們的執着所在。
身為日系三傑的豐田、本田和日產,於中國嚐到再多的苦澀,都將在故土的一聲聲吆喝中再現鋒芒;對於「弱小」的三菱、鈴木、斯巴魯和大發,東京車展也好比自家的「客廳」,「給大夥兒表演一個」激發出的是骨子里的倔強和實力。
日本車不行了!?帶着這樣的問題,從東京街頭到2025移動出行展,從當地消費者的日常到飄揚在會場的歡呼中,或許答案還真隱藏在內。
「一個漸漸被世界忽視,眼界只放在本土市場的移動出行展,哪還有一點國際展會的樣子?」
兩年前,當比亞迪第一次帶着自己的宏偉藍圖捲到日本,日系車能拿得出手的電動車只有豐田bZ4X和日產艾睿雅,馬自達甚至還在鼓搗着不知所謂的MX-30,説再多,這樣的評價都顯得很客氣了。
而多年來,看盡北上廣車展所展現的產業顛覆性,越來越多人會失去對「東京」的興趣。疊加日系車近年來糟糕的轉型表現,選擇批判一切和日企掛鉤的東西,就成了輿論場上的正確風向。
起初,在全行業都展露出吊打日系車的趨勢時,再理性的人都不免產生了動搖。特別是在豐田都屢次表現出對電動車的不屑時,這個感覺變得尤為強烈。經歷3年特殊時期的野蠻生長,也進一步加劇了身在中國的我們蔑視外界的心境。
但隨着時間線拉入2025年,中國新勢力造車所剩無幾,電動化回過頭來進入增混時代,大量外資公司開始放低姿態,我在想,日本汽車企業是不是不像人們臆測中的不堪一擊?相比一味貶低,抱着互相學習的態度,是不是更貼合時代的主題?
10月初,從不同渠道就能獲悉,一眾日系車企都要在東京「亮劍」了。那真實情況是,這一屆的移動出行展上,由豐田牽頭,幾乎所有日本車企的確都拿出了當下最好的東西。
東京國際展覽中心很小,半天時間足夠來回逛上幾圈。在這其中,大量基於本土需求的K-CAR可能是中國消費者無法理解的產品,一堆以駕駛為主導的「玩具車」,亦脱離了彩電冰箱大沙發的屬性,但這就是日企的作風。
很多時候,就像國內滯銷的本田思域TR、鈴木吉姆尼,面對剛發佈的豐田酷路澤FJ、本田Prelude跑車等新車,帶着電動化思維的我們實在難以看到它們身上的閃光點。很單純地會認為,此類沒有絲毫科技感的產品註定等不到消費者的認可。
奈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在沒有內卷、沒有價格戰的環境中,日系車可以天然地展現各自對於時代的解讀,而不是受限於消費需求趨同逼着向銷量妥協。
當然,在全球車市均打開電動化大門,説日系車依舊保持着過去幾年行事慎之又慎的風格,倒也不然。從多年前拿出本田e這樣看着不錯卻難有熱銷內核的花架子,到今天全體有了些想法去造一款好的電動車,這個改變是很具體的。
也許在中國人眼里,此刻被當地民眾圍觀的日產聆風、斯巴魯Trailseeker都不是一款能夠在中國活下來的產品,可對比過去,在燃料電池技術被世界拋到腦后,日企還能回過神來投身電動化,也算是給自己扶了一把。
更耐人尋味的是,當比亞迪帶着更具戰鬥力的純電K-CAR車型——Racco前來踢館,日產帶頭將中國風味電動車N7擺在展臺的核心位置,説真的,主場自嗨不過就是日系車回到家鄉的肆意狂奔。
畢竟,留在中國的豐田、本田和日產,仍在盤算着怎樣拉開架勢,和中國品牌面對面地再干一架。
在全球汽車愛好者眼里,日本就是汽車工業繁衍的福地。這里不僅駐紮在世界範圍內廝殺的汽車製造商,也孕育了最熱血、最豐富的汽車文化。
眼下,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風向標插在中國,在新能源一波高過一波的浪潮下,行業鏈條內的每個人都將目光聚焦到了這里。對於日系車的發展,不看好早就成了常態。但還是那句話,2025年是一個節點。
在唱衰合資很多年后,大量合資企業又不斷被斬斷活路,對於殘存的合資公司,要想不陷入被動,今年同樣是即決高下又決生死的一年。
今年年中,於全球市場,三巨頭豐田、本田、日產相繼發佈2025財年第一財季(2025年4月1日-6月30日)財報顯示,三家車企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利潤下滑。
豐田汽車第一財季營業收入12.25萬億日元,同比增長3.5%,雖然營收實現增長,但營業利潤卻下滑11%,只有1.17萬億日元,淨利潤更是跌到8414億日元,同比下滑37%。
相比於豐田,本田和日產更是出現了營收利潤雙降的情況。本田第一財季銷售額為5.34萬億日元,同比下滑1.2%,營業利潤2441.7億日元,同比下滑49.6%,淨利潤1966.7億日元,同比下滑50.2%。
而后者,日產第一財季營收2.71萬億日元,同比下滑9.7%,淨虧損1157億日元,上年同期淨利潤286億日元,同比由盈轉虧,連續4個季度出現虧損。
很明顯,鑑於如此盈利形勢,就算單拎豐田的利潤出來就能吊打整個中國汽車陣營的利潤總和,你要説日系車沒有一絲絲警覺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在東京,日系車有它們的執念在支撐;那回望中國時,相信日系車也該有低頭的時候。
當大眾還在醖釀下一代的本土電動車時,豐田率先將鉑智3X投入了市場,日產緊跟其后甩出了N7這張王牌。很多跡象上都能看得出來,這些新產品一改豐田、日產的形象,有多少中國元素出現,就意味着,合資中方的參與度就有多高。
和這些新車相比,本田走了另一條路,發佈了P7和S7,試圖保留下一些獨屬的品牌血統。
最后,市場證明了,當前的中國用户要的是極致的性價比,而不是一些隱性的產品優勢時,本田懵了,但至少,豐田、日產終究是摸到了門道。
長久以來,日系車的固執漸漸在中國演變成傲慢,短時間,要讓這個秉性從身上摘除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可得此情形,不多時,整個日系車陣營悉數借中國力量完成電動化轉型,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翻看2年前的東京車展,本田還在聯手索尼打造又貴又沒人緣的AFEELA,一堆所謂的電動概念車在為其他日系車企,遮掩着不堪的轉型實況。從這樣的自嗨狀態走到今天,其實我們也該清楚,日系車企的固執在現實面前並不是不可軟化。
生死麪前,才願低頭學習。那此時此刻,不只是本田,即便瀟灑慣了的馬自達,在日本獨自痴迷廣島風情,帶着VISION X-COUPE和VISION X-COMPACT的設計浪漫在東京招搖,可是,當銷量節節下滑的現實按壓着馬自達(中國)的神經,改變不過就在轉瞬之間。
向合資方長安汽車尋求幫助又怎樣,索性拿着深藍的技術平臺嫁接到自己的設計上又如何,通力協作本就是任何一家着眼於全球的車企該擁有的思路。
借力於汽車聯盟內部的技術協作,本是日系車企過去解決研發和成本矛盾的捷徑。曾經,馬自達和福特,三菱和戴姆勒,不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嗎?直至今日,三菱還不是將雷諾旗下各級新車換標成三菱,在世界範圍內銷量。
那站着2025年這個轉折點,只要日系車願意,這個合作對象完全可以從歐美夥伴轉移到中國合作方身上。
況且,在日本,拆解中國新能源車賣説明書已經成了常態,就足夠說明了,中國汽車產業對日系車帶去的教育意義還是有的。
2025年十月中旬,時隔才半年,豐田就將鉑智3X帶到了中國香港,定價達到了國內市場的雙倍之多。即便如此,這款中國血統的豐田電動車在當地可比bZ4X受歡迎多了。
出於這樣的結果,就算日系車企的思維再頑固,靠中國模式就能掙到錢,哪有什麼理由去排斥?
不過,隨着競爭進入一個相對制衡的階段,在中國,從「誰還在買燃油車」到「合資必敗」的極端評價,至今未有停過,但辯證地去看,如果市場給予的迴應並不是一拍腦袋就形成的,就意味着,日系車在幾十年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品牌壁壘,供應鏈配套優勢等外部因素,在現在這個特殊時期,仍是一筆隱性的資產。
豐田是世界第一大車企,其在全球佈下的稠密產業生態圈,能量之大至今是所有人所艷羨的。中國新能源產業如此之發達,雷克薩斯在華的金山新能源工廠就拔地而起,何嘗不是延續着豐田一直以來所堅持的企業發展觀。
執着於短期主義,是要不得的。身在同一賽道,不求合作共贏,但求兩兩廝殺的商業運營邏輯,在日本車企內部更是大忌。
有人説,在這個快消年代,決定一款車型能否熱銷的,除了性價比以外,其他都次要的。可事實上,降價只是各個企業獲取銷量最簡單的方式。任何一個在市場存續多年的企業,是不會毫不動腦地追隨而去。
換言之,爲了平衡地區的消費差異,在選擇主動跟進價格攻勢,又在新車研發上加入了本土化理念,最終,汽車產業的競爭還是會回到品牌這個看着最虛卻最耗費心血的環節。
這些年,中國市場涌現的新品牌還不夠多嗎?
儘管在一些細分領域,尊界、小米等品牌的成功是我們喜聞樂見的,但不得不承認,豐田、大眾、BBA等傳統品牌的擁躉仍會大量存在,不見得是喜歡它們的人冥頑不靈,相反,他們在自我需求上,有着更為明確的訴求。
對於這一點,當日系車完全主掌着日本國內市場,有人會認為,日本車市太過封閉了,沒有什麼參考價值。那事實上,每一場落地在日本的汽車展會,無關大小,消費者前去的動力豈是奔着趕時髦去的?
現有的日本品牌,每一個都有着極強的品牌積澱和用户基盤,而由此催生的那種發自內心的品牌認同感,還是會潛在地影響着購車決定。
如今,中國已經有了很多人會因為對某某品牌的好感而買單,但有一點很有意思,不比日系品牌的擁躉,善變是很多中國用户的體質。我可以為那片刻的情感共鳴而買你的車,也可以因為輿論的一次挑撥而站到了品牌的對立面去。
這兩年,蔚來、極氪、理想、小米,基本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可在日本,榮登銷量榜的那些車型之所以不會被后來者取代,最重要的就是,從產品到品牌,從渠道到服務,背后的日系車企,總是做着萬全的維繫工作。
全新第十三代卡羅拉概念車一亮相東京就引發熱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實説到底。如今的中國車企不缺技術儲備,不缺資源拓展市場邊界,缺的是抱團進化的決心。
當人人都在蔑視當下的日系車時,其實只有日系車企自己知道,他的消費羣體在乎什麼,由此引申出的品牌好感度會無形中劃分了消費人羣。這個陣營中只需要一個豐田,那麼,對於日產、本田、斯巴魯、馬自達等企業而言,在全球找到自己的發展福地,遠比互相勾心鬥角,來得重要的多。
切記,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在合作中樹立各自的人格魅力,而不是靠打壓對手來成就自己的偉業。
從東京國際展示場走出時,我們總在感慨東京車展的秩序感是空前的。沒有銷售,沒有網紅,沒有喧囂,有的只是企業宣傳自己的純粹和理性,實在太讓人印象深刻了。奈何,以產業發展的角度去看,或許這纔是日系車經久不衰的關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汽車公社」(ID:iAUTO2010),作者:曹佳東,編輯:何增榮,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