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十五五開局,建築巨頭開寫「科技答卷」

2025-10-30 09:40

轉自:劉曉博説財經

原創 劉博團隊

01

新藍圖下的產業召喚

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文發佈,為未來五年的發展擘畫了清晰藍圖。

一個新提法引起產業界的深度關注:未來5年,國家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對於建築等行業的要求是「鞏固提升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

這份綱領性文件的定調,意味深遠。目前,建築業以約佔全國GDP 6% 的比重,穩居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中國建築業更以35% 的全球市場份額,展現出強大的國際存在。

此刻,「十五五」規劃建議的新提法,無疑為這個龐大的產業指明瞭新航向——它不再滿足於規模的擴張,而是追求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的「鞏固提升」,其核心路徑,正是通過科技賦能實現「提質升級」。

機遇與挑戰的十字路口,一個關鍵問題隨之浮現:誰能率先破局,為中國建築業的提質升級,走出一條可鑑之路?

市場的目光,正投向那些早已啟程的探索者。

幾乎在「十五五」規劃建議發佈的同時,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03311.HK,下稱:中國建築國際)以其三季度業績,提供了一份頗具前瞻性的「參考答案」:

其科技帶動類業務新籤合約額佔比已飆升至48.5%,幾近半壁江山。

02

建築業一場「工業革命」

想象一下:在北京西城區,一個已有30年曆史的老舊小區,從破敗到煥然一新需要多久?傳統建築模式下,這個答案可能是半年、一年,甚至更久。

但中國建築國際給出的答案是:僅僅3個月。

從香港的公共房屋到內地的保障性住房,從學校醫院到商業綜合體,中國建築國際MiC技術的應用場景正在不斷拓展。

如果你走進中國建築國際的工廠,你就會看到:建築不再是水泥沙石的現場澆築,而是像造汽車一樣,在流水線上生產出一個個完整的「房間模塊」。

這些模塊配備好了水電管線、室內裝修,甚至衞浴設施,然后被運往工地,像搭樂高一樣精準吊裝。

北京樺皮廠衚衕8號樓改造項目模塊化吊裝,僅用3個月完成了30年老舊小區的建築改造

「當傳統建築還在與水泥沙石搏鬥時,科技已讓建築進化為一門精密製造的工業藝術。」

中國建築國際旗下的中建海龍科技,作為國內唯一同時掌握鋼結構與混凝土結構MiC雙技術的企業,已經將這項技術推向成熟。

在深圳龍崗工廠,工人們在恆温恆濕的車間里,以毫米級的精度生產着建築模塊。這里沒有傳統工地的泥濘與喧囂,只有智能機械臂的精準操作。

中建海龍標準化房屋智造工廠

中建海龍標準化房屋智造工廠

MiC雙技術給企業和整個行業帶來了四個維度的價值革命:

速度的革命:與時間賽跑

在北京樺皮廠衚衕8號,居民們至今還記得那個奇蹟:去年秋季項目動工,今年春節他們就搬回了新家。

「簡直不敢相信,我們原以為要在外過渡一兩年。」一位老住户感慨道。

這樣的速度並非個例。深圳一座30層的保障房項目,148天實現封頂;香港啟德地區上萬套簡約公屋,工期比傳統方式縮短近60%。

對於正在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城市更新的中國城市而言,這種「建築速度」具有戰略意義。

質量的躍升:告別質量頑疾

在傳統建築模式下,漏水、開裂等質量問題屢見不鮮。而MiC技術則通過工廠化生產,將建築精度提升至毫米級。

「這就像從手工縫製衣服到現代化服裝生產的轉變。」中國建築國際的技術總監比喻道,「標準化帶來了品質的確定性。」

綠色的承諾:建築與自然和解

現場建築垃圾減少75%以上,施工能耗大幅降低,水資源消耗顯著減少——這些數字背后,是建築行業與自然環境關係的重構。

在香港將軍澳海水化淡廠項目中,中國建築國際不僅運用了MiC技術,更將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技術融入設計,讓建築自身就能發電。

人才的轉型:從「農民工」到「產業工人」

「十年前,我父親在工地搬磚;今天,我在工廠操作機械臂控制檯。」一位MiC工廠的年輕技工説。

現場用工量減少70%,不僅緩解了「用工荒」,更推動了建築工人的職業化轉型。

可以説,MiC是中國建築國際在傳統建築行業紅海中,找到的那艘駛向「建築科技」新藍海的方舟。

憑藉這個技術創新,形成了「科技驅動」的核心競爭力,擺脫了傳統建築商在成本規模工期的紅海競爭,還開闢了差異化賽道,精準鎖定了政策紅利。

03

建築巨頭的科技突圍樣本

中國建築國際的遠見,在於它早已圍繞建築科技構建了一個難以複製的生態。

科技的廣度:從工業化到綠色化

如果説以「中建海龍」為旗艦的MiC技術,解決的是「建築工業化」的效率與質量革命;那麼以「中國建築興業」為尖兵的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技術,解決的就是「建築綠色化」的能源革命。

在深圳前海·華發冰雪世界,中國建築國際打造了國內最大的BIPV項目,3.5萬平方米的「發電幕牆」年發電量超600萬度。

這標誌着其科技版圖已覆蓋了「高效建造」和「零碳運營」兩大前沿。

深圳前海·華發冰雪世界效果圖

深圳前海·華發冰雪世界效果圖

科技的深度:從應用到策源

技術上的「單點突破」易被模仿,但「研發生態」難以超越。為錨定「科技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公司構建了強大的科研智庫:

頂層設計:組建了由16位院士組成的高規格專家委員會,指導創新戰略。

核心研發:成立建築科技研究院,內含9個研究中心和數百位專家,專注前沿技術。

夯實基底:與哈工大、同濟大學等12所高校合作,建立國家級實驗室分室。

前沿窗口:在香港設立首個境外院士工作站,推動建造業轉型。

這一系列佈局的目的非常明確:將「研發-轉化-產業化」的鏈條完全打通,確保自己始終處於技術策源地的位置。

科技的高度:從遵循者到制定者

當技術形成生態,下一步就是定義標準。

中國建築國際正從行業標準的「遵循者」轉變為「制定者」——主編國家標準《建築用混凝土箱式模塊單元及連接配件技術要求》,並參與制定北京、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地方技術導則。

這標誌着其已在行業變革中,牢牢掌握了話語權

這套「科技組合拳」的威力,正在市場一線得到驗證。

在內地,國家正大力推進「三大工程」。而中國建築國際的MiC技術,憑藉其技術優勢,已在多個核心城市精準落地。

從北京的樺皮廠衚衕、三里河危改項目,到上海最大規模的模塊化城市更新項目——徐匯區田林路項目,再到廣州首個獲得模塊化激勵政策的南沙大涌安置房項目……

這些項目不再是傳統的成本競標,而是憑藉科技實現降維打擊,這正是科技生態強大戰鬥力的體現。

結語:抓住時代的大機會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上,回望中國建築國際的轉型之路,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趨勢:建築行業的大機會,正從智能製造的土壤中生長出來。

當48.5%的科技訂單佔比清晰地勾勒出第二增長曲線,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家公司的轉型成功,更是一個行業在科技賦能下,從「建造」邁向「智造」的壯闊未來。

在中國建築國際的北京工廠里,工人們正在為新的MiC項目生產模塊。這些模塊將在不久的未來,成為某個城市的新地標,某個家庭的温馨住所,某個社區的活力空間。

這或許就是科技與建築結合的最美圖景:它不僅改變了我們建造的方式,更在重塑我們生活空間的質量。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能夠把握時代脈搏、勇於創新的企業,必將贏得未來。

建築業依然充滿機會,但機會永遠青睞那些用新質生產力武裝自己的企業。這場靜默的革命正在改變一個行業,而變革者已經拿到了通往未來的鑰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