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10:07
亞馬遜在AI競賽與成本壓力下啟動史上最大裁員,約3萬人,疊加行業失業飆升。AWS增速放緩、應用生態乏力,促使公司以自動化與機器人重構流程,連中層與HR亦難倖免。AI優先替代中等人才與初級崗位,H-1B羣體更陷險境。
一個灰濛濛的清晨,在西雅圖亞馬遜總部附近的咖啡館里,一位年輕的程序員父親正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孩子,神情恍惚。
亞馬遜總部,球型餐廳
幾小時前,他收到了亞馬遜的內部郵件通知:他所效力的團隊將被裁員。
他一邊輕拍嬰兒的背哄睡,一邊凝視着手機屏幕上那封措辭謹慎卻冰冷的通知郵件,內心五味雜陳。
同一時間的公司會議室里,亞馬遜CEO安迪·賈西(Andy Jassy)正面色凝重地向董事會展示一系列數字和圖表:亞馬遜將啟動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裁員,削減約30000名企業員工,包括中國國內員工。
裁員人羣也不是想象中的主要面向倉庫藍領工人,而是以辦公室白領為主。
短短一夜之間,這家全球科技巨頭的裁員消息引爆行業。
據追蹤科技行業失業數據的網站Layoffs.fyi統計,今年截至前天整個科技行業被裁員工約為98000人;
而隨着亞馬遜這一紙通知,「2025年度被裁科技員工」的計數器瞬間飆升到了128000人以上。
亞馬遜一家公司的動作,就佔據了全行業裁員總數的約四分之一。
這樣的規模和速度,讓整個行業為之震動。
或許是感受到了巨大的輿論壓力,今日裁員官宣落地,變成了先裁14000人,明年1月再進行第二波大裁員,可能補上剩下的16000人,或許也可能更多。
一邊是程序員父親在晨光中若有所失,另一邊則是高管們以冷靜語氣討論着AI帶來的「效率革命」。
裁員的陰雲下,人們不禁要問:在AI大爆發的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力量,讓科技巨頭一邊豪賭未來、一邊大舉砍人?
亞馬遜此番大裁員表面上源於疫情紅利消退后的人員冗余——在疫情網購狂潮中,公司兩年內員工規模幾乎翻倍,如今需求回落需要「糾偏」。
但更深層的驅動力,還來自新一輪AI軍備競賽的壓力。
作為雲計算市場的王者,亞馬遜旗下的AWS(亞馬遜雲服務)曾經多年高枕無憂。
然而在生成式AI熱潮掀起的新戰場上,AWS的領先優勢正被快速縮小,甚至出現掉隊跡象。
這一點從業績數字中就能看出端倪:今年第二季度,AWS的營收同比增長僅有17.5%,而同業對手微軟Azure猛增39%,谷歌雲也增長32%。
長期佔據雲市場約三成份額的AWS,增速已放緩至歷史低點,被后起之秀迎頭趕上。
更令亞馬遜高層焦慮的是,在AI算力的爆炸性需求上,微軟和谷歌藉由各自的AI生態圈——如微軟與OpenAI深度綁定,將GPT模型融入Office辦公套件,谷歌把Gemini模型融入搜索和企業應用——迅速構築起新的護城河。
相比之下,AWS雖然擁有Bedrock平臺、自研AI芯片Trainium、以及對Anthropic的鉅額投資等「零件」,卻缺乏一個整合的AI應用生態,給人的印象是策略零散、反應迟緩。
這讓AWS賴以稱雄的基礎設施服務,突然顯得有些「老派」——客户不再僅僅滿足於雲算力,更希望現成的AI解決方案,而這正是微軟、谷歌的強項。
這樣的局面連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也坐不住了。
據報道,貝索斯近期頻繁給公司高管發郵件,追問「為什麼越來越多AI初創公司不選我們AWS」,他憂心忡忡地指出亞馬遜在AI雲服務上的脆弱處境,明顯流露出對「AI算力之戰」落敗的擔憂。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jeff-bezos-amazon-worried-falling-behind-ai-race-google-openai-2024-5
曾幾何時,AWS一年營收增長30%、40%如探囊取物,而如今增長乏力、股價在財報日動輒下跌,投資者開始質疑亞馬遜是否還是那個AI時代的「贏家」還是正在落伍。
在本周宣佈裁員消息之前,亞馬遜市值剛剛憑藉AI憧憬突破2萬億美元,但市場對於AWS能否穩坐雲計算頭把交椅已然產生動搖——有華爾街分析師直言,亞馬遜近期的業績「提出了一個不舒服的問題:它在AI領域算勝者,還是落后者?」。
因此,這次聲勢浩大的裁員背后,也有亞馬遜背水一戰、輕裝上陣押注AI的決心。
CEO賈西在內部多次強調要「抹平臃腫的管理結構」,提升決策效率,砍掉不必要的項目層級。
他甚至開通了一條匿名投訴熱線,鼓勵員工舉報流程冗余和效率黑洞。
短短几個月,這條熱線就收到了1500多條建議,推動了450多項流程改革。
賈西直言不諱地表示:隨着AI工具的廣泛應用,公司里許多「重複性、流程性的工作」將被自動化取代,人手需求會相應減少。
在今年6月的一封員工信中,他更預告道:「未來幾年,我們的公司白領人數將因AI而縮減」。
https://www.aboutamazon.com/news/company-news/amazon-ceo-andy-jassy-on-generative-ai
這番話如今聽來,儼然為3萬員工的去留埋下了伏筆。
亞馬遜對AI和自動化的豪賭不僅體現在雲端,也體現在地面。
要理解這次裁員的規模,還得看到亞馬遜正在推進的一場更宏大的「機器人革命」。
《紐約時報》近日曝光的內部文件顯示,亞馬遜高管確信公司正站在下一個工作場所鉅變的風口:計劃用機器人替代超過50萬名員工,將運營環節的自動化程度提高到75%。
https://www.nytimes.com/2025/10/21/technology/inside-amazons-plans-to-replace-workers-with-robots.html?smid=nytcore-ios-share&referringSource=articleShare
作為全美第二大私人僱主,亞馬遜近年來在倉儲、物流領域所招募的藍領大軍曾極大地改變了美國勞動力版圖。
然而在高管的暢想中,未來十年亞馬遜即使商品銷售翻番,也「不需要再增加一個人」。
曾經創造就業奇蹟的亞馬遜,正努力讓自己不再成為「就業發動機」,而要變成「就業終結者」。
這一自動化雄心並非紙上談兵,亞馬遜早在2012年就斥資7.75億美元收購機器人公司Kiva,開啟倉庫自動化浪潮。
從那以后,成千上萬如橙色曲棍球冰壺一般的Kiva機器人在倉庫穿梭,讓人類員工不再需要暴走揀貨。
最新的里程碑式成果是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Shreveport)的高度自動化倉庫:在那里,一件商品從打包封箱之后,幾乎再沒有被人類碰觸過。
數以千計的機器人承擔搬運、分類、打包等工作,使得該倉的用工需求比傳統倉庫減少了四分之一。
亞馬遜規劃到2027年底,在全球複製至少40座類似什里夫波特(Shreveport)的新一代機器人倉庫,並改造舊設施,讓更多流程由機器接管。
在一些試點中心,亞馬遜甚至嘗試讓倉庫幾乎「無燈運行」——因為里面幾乎沒有人類工人,機器不需要開燈也能高效工作,即黑燈工廠。
顯然,對於貝索斯和賈西來説,自動化不再只是降本增效的手段,更是攸關未來競爭優勢的生存武器。
微軟、谷歌等對手不會僱傭數十萬倉庫工人,但它們也在通過AI優化自身業務。
亞馬遜若想繼續在零售和物流上引領,就必須更激進地擁抱機器人和算法。
正如麻省理工學院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所警告的那樣,如果亞馬遜的機器人計劃如願的話:
這個曾是全美最大僱主之一的公司,將從淨「就業創造者」變成「淨就業毀滅者」。
一句聽來驚悚的話,卻正是亞馬遜高管胸中的豪情——他們篤信,只要能保持技術和市場的領先,哪怕革掉過去自己親手創造的就業命,也在所不惜。
每一次技術革命,受到衝擊和紅利的人羣並非均等。
眼下這波AI浪潮,也正在職場上重新洗牌「誰被替代、誰被留下」的規則。
一項由哈佛大學經濟學者最近發佈的研究對30萬家美國公司進行了分析,揭示了令人不安的「馬太效應」:在AI的衝擊下,最先感受到寒意的並非想象中的底層勞動者,反而是學歷和能力處於中間層次的白領。
https://www.economist.com/graphic-detail/2025/10/13/can-ai-replace-junior-workers
研究者通過追蹤公司招聘「生成式AI整合師」(即專門負責把AI技術融入業務的崗位)的情況,將企業分為積極擁抱AI的「採用者」和沒有特殊動作的對照組。
結果發現,從2022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后,所有公司針對初級崗位的招聘確實都在放緩甚至減少,但那些積極採用AI的公司對初級崗位的招聘減少幅度,比沒有采用AI的同行要高出7.7個百分點。
換言之,AI的確正在替代一些入門級工作的需求。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種影響並非雨露均沾地落在所有年輕人頭上。
研究進一步按照畢業院校的聲譽,將求職者分為五個層次,結果呈現出「U型曲線」:
頂尖名校畢業生受影響最小,他們依然是企業爭搶的香餑餑;
學歷最差的求職者也不那麼受AI衝擊,因為他們本就期望薪資低,企業用人成本低反而容易被保留;
真正受到AI擠壓的是中間檔次學校的畢業生,他們學歷技能平平,薪資要求卻不低不高,最容易被機器取代。
研究作者指出,企業似乎傾向於保留「貴」的頂尖人才和「便宜」的基層勞力,而中等人才既無法像名校生那樣提供稀缺價值,也不像低端勞力那樣成本極低,因而成了AI優先取代的對象。
這無疑加劇了職場的兩極分化:金字塔尖的人才更吃香,塔基的人也許尚有立足之地,而夾在中間的大批普通白領則可能遭遇「上車關門」的困境——精英們坐穩了位置,順手把后來者的門給關上。
這樣的現象意味着,普通人想跨越門檻躋身頂尖圈層變得愈發困難,階層躍遷的通道正在變窄。
對於很多年輕畢業生來説,AI不但沒有帶來職業起飛的翅膀,反而像是頭頂的玻璃天花板,過早地封死了他們向上的空間。
亞馬遜此次裁員並非直接針對「學歷」開刀,但其中隱含的邏輯與這項研究不謀而合。
最明顯的是,人力資源部門將首當其衝被砍最多——據傳裁減比例高達15%。
HR工作向來被認為技術門檻相對不高,又有大量流程性事務,極易被AI工具部分取代(比如用算法初篩簡歷、自動安排面試等)。
而在技術團隊內部,許多基礎性編碼、測試、文檔撰寫等任務現在也可以交給代碼生成AI或自動化工具完成,從而減少對初級開發工程師的需求。
這意味着那些剛工作不久、經驗尚淺的職場新人所面臨的崗位萎縮最為嚴重。
西雅圖總部部分被裁員工的部門如下(不完全統計),AWS未能倖免:
西雅圖總部部分被裁員工的崗位如下(不完全統計):
網上流傳的另一份裁員崗位分佈顯示,軟件工程師(SDE),特別是剛畢業的初級工程師,是本次裁員人羣重災區。
不過話說回來,亞馬遜並未打算削減其頂尖AI科研和工程人才的投入——恰恰相反,公司在2023年斥資數十億美元投資AI初創公司Anthropic,又豪擲80億美元與微軟爭搶英偉達AI芯片算力,這些舉措都需要最頂尖的腦力來駕馭。
可以預見,亞馬遜會繼續高薪網羅AI領域的尖子生,而普通高校出身的基層碼農在這輪優勝劣汰中將更加不利。
如果説AI對中層員工構成了無形壓力,那麼亞馬遜此次裁員更直接、也頗具戲劇性的一幕是:連中高層管理者也未能倖免於「刀俎」。
過去科技公司裁員,往往優先砍掉的是表現欠佳的基層員工或冗余團隊,高管層則相對穩固。
但這一次,多位知情人士透露亞馬遜高層下達了「連骨帶筋削成本」的硬指標:各部門領袖被要求拿出10%-15%的人力成本削減方案。
爲了完成這個目標,公司決定不再像以往那樣只減掉底層崗位,而是痛下決心砍掉一批管理崗,包括那些級別不低的資深經理、總監甚至董事級別的職位。
某種程度上,這是CEO賈西「反官僚主義」改革思路的延續:他早就不滿公司內部管理層級過多、決策緩慢,希望通過減少管理者來精簡架構。
亞馬遜CEO安迪·賈西(Andy Jassy)
今年年初,亞馬遜還實施了全行業最嚴厲的強制返崗政策,要求員工每周五天到辦公室打卡,本意也是倒逼那些遠程摸魚或身居他州的員工主動辭職,省下一筆遣散費用。
然而事實證明,這套組合拳並未逼走足夠多的人,公司被迫祭出更大規模的裁員來達成降本目標。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在AI和業務壓力之下,被淘汰的既有基層碼農,也有坐在寬大辦公桌后的部門高管。
亞馬遜內部甚至流傳着一句玩笑話:「這次裁員連L7(對應Principal(首席)級別)都保不住。」
過去PIP績效淘汰主要針對低績效個體,而大裁員則像是一張無差別的巨網,把那些或許並非業績不佳、但崗位被認定可有可無的人一併撈走。
尤其是一些冗余的管理崗和項目經理,在強調扁平快速的「硬核」文化迴歸中顯得格格不入,難逃被精簡的命運。
正如業內分析師所説,這輪裁員傳遞出一個明顯信號:亞馬遜通過AI驅動的效率提升,覺得已經能「少養一些人」了。
既然AI和新的管理工具讓團隊運轉更加高效,那麼抱着高薪的中層干部自然就不那麼「不可或缺」了。
對於親歷亞馬遜工作文化的人來説,「被優化」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早在大裁員之前,亞馬遜就因其嚴格的績效制度而名聲在外。
這里有個術語叫「PIP」(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績效改善計劃),俗稱「末位淘汰」。
每年一定比例的員工會被納入PIP名單,要求在短時間內顯著改進業績,否則就得捲鋪蓋走人。
這種近乎「飢餓遊戲」式的內部競爭,被亞馬遜美其名曰保持「高標準人才密度」,但對員工而言無疑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據傳亞馬遜曾設定每年5%-10%的員工屬於「不可挽留」(unregretted attrition),需要通過PIP或其他方式勸退,以騰出名額引入新鮮血液。
這種文化在貝索斯時代就已奠定,被戲稱為「壯士斷腕式的人才管理」。
因此即便沒有這次宏大的裁員,亞馬遜內部的小規模「優勝劣汰」也從未停止。
然而,大範圍裁員的到來還是讓許多亞馬遜員工感到措手不及,特別是對於那些持有工作簽證(H-1B)的外國員工而言,這幾乎是末日臨近般的打擊。
在美國的高科技企業中,亞馬遜是僱傭海外技術人才最多的公司之一。
僅在2025年上半年,亞馬遜及旗下AWS部門就獲得了超過10000份H-1B工作簽證的批准,遠超微軟、Meta等公司(后兩者同期各約5000份)。
這些持H-1B簽證的員工大多來自中國和印度等國,懷揣技術移民夢想加入亞馬遜。
一方面,公司藉助他們填補了本土人才缺口,另一方面,這些員工也相對「聽話」且勤奮——畢竟簽證身份將他們牢牢系在公司身上,不敢輕易跳槽或抱怨。
甚至有不少人將進入亞馬遜視作一種「續命稻草」,寄望以大公司的穩定工作來維持簽證、進而拿到綠卡。
如今裁員大潮來襲,這批人無疑首當其衝地陷入恐慌。
如果他們在被裁后60天寬限期內找不到新僱主接手簽證,就不得不匆匆收拾行囊離開美國,之前幾年的奮鬥將化為烏有。
而眼下整個科技行業都在收縮,短時間內再找到類似職位何其困難。
更令他們心寒的是,亞馬遜一邊裁撤本土員工,一邊卻持續大舉申請H-1B名額引進更多外國勞工,以填補AI等新領域的人才需求。
這種行為招致了一些美國政界人士的抨擊:「亞馬遜在解僱本土員工的同時,居然聲稱找不到足夠美國人才,不得不從國外請人,這很難讓人信服」。
來自兩黨的一封國會質詢信直接點名質問CEO賈西:「你們是不是在利用H-1B機制引入更廉價、易控制的勞動力來替代美國員工?」
不論亞馬遜的用人取捨邏輯如何,對於個體員工來説,這場裁員更像是一場沒有贏家的博弈:留下的人,如履薄冰;離開的人,前路未卜。
那位在清晨照顧嬰兒的年輕父親或許還算「幸運」,至少他是美國公民,不必為簽證心驚膽戰。
而據社交平臺Blind上匿名分享的信息,一些亞馬遜員工在收到裁員消息后,當場崩潰痛哭,不僅因為失去收入,更因為失去了留在這個國家繼續追夢的機會。
一位持H-1B簽證的印度工程師在領英上哀嘆:「我在亞馬遜干了四年,沒想到最后會被掃地出門。太太纔剛生下我們的孩子,如今我們可能不得不打包回國……」
清晨的咖啡館里,年輕的父親低頭看了看懷中熟睡的嬰兒,又抬頭望向窗外漸明的天空。
他不知道自己和家人接下來會去向何方。
他只知道,公司豪賭的AI,既是他曾經為之興奮的未來所在,如今卻成了他職業生涯的天敵。
遠處,亞馬遜大樓頂部的Logo依舊高懸,那是一張自信上揚的笑臉箭頭。
此刻它似乎正俯視着芸芸眾生,在無聲地訴説着一個新時代的悖論:當我們創造出可以像人類一樣工作的機器,也許就要學會接受更少的人可以有工作。
參考資料: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world-at-work/amazon-targets-many-30000-corporate-job-cuts-sources-say-2025-10-27/
https://www.nytimes.com/2025/10/21/technology/inside-amazons-plans-to-replace-workers-with-robots.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5/10/27/technology/amazon-layoffs.html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智元」,作者:新智元,編輯:艾倫,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