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海天300億,懸了?

2025-10-30 10:15

10月28日晚間,海天味業披露的三季報引發業內廣泛關注。數據顯示,第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3.98億元,同比增長2.48%;淨利潤為14.08億元,同比增長3.40%;扣非淨利潤亦僅同比增長3.4%,增速相較上半年明顯回落。

儘管從絕對值來看,這一成績仍屬行業領先水平,但和上半年7.59%的營收增速與13.35%的淨利潤增幅對比,三季度的增長明顯放緩。相較於此前市場對「醬油一哥」全年高增長的普遍預期,無疑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圖源:微博@海天味業)

01

數據背后的結構性變化

從短期波動看長期趨勢

從前三季度的整體表現來看,海天味業仍保持了穩健的增長態勢。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16.28億元,同比增長6.02%;歸母淨利潤達53.22億元,同比增長10.54%;扣非淨利潤為51.55億元,同比增長11.72%。

可以看出,儘管第三季度增速有所放緩但海天的整體盈利能力仍在穩步提升,且利潤增長持續快於營收增長,經營效率的優化和成本管控能力都在增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淨利潤增幅高於營收增幅近五個百分點,也反映出海天在毛利率管理、費用控制及產品結構升級方面已初見成效。

分品類觀察的話,海天各業務線雖呈現出差異化態勢,但整體發展依然向好。

其中,醬油作為傳統支柱產品,前三季度收入達111.56億元,同比增長7.91%,佔總營收比重五成左右,依然是拉動增長的核心動力;蠔油板塊實現收入36.29億元,同比增長5.89%,繼續保持穩定擴張節奏;調味醬品類則表現亮眼,收入達22.29億元,同比增長9.57%,產品創新力與渠道滲透能力得到市場驗證。

此外,包括料酒、醋在內的其他品類收入達到35.91億元,同比增幅高達13.44%,成為海天新的增長極。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三大主品類均表現樂觀,但不能忽視的是,第三季度增速較上半年仍有所明顯回落。不過,客觀來講,這也並不完全反映海天在市場端的需求疲軟,更深層次的原因也離不開企業在主動優化渠道結構、推進精細化管理過程中所出現的階段性調整。

近年來,海天持續推進渠道下沉與數字化升級,強化對終端網點的覆蓋密度與動銷效率。在此過程中,部分傳統經銷商庫存策略發生變化,不可不免的導致短期出貨節奏放緩。與此同時也加大了對線上渠道的投入力度。這種渠道重心的轉移,必然伴隨着線下短期銷量的再平衡過程。

更為關鍵的是,利潤端的增長放緩並非源於毛利率下滑或主業盈利能力減弱,而是與戰略性費用投入增加密切相關。

財報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海天銷售費用達14.47億元,同比增長20.81%;管理費用為5.36億元,同比增長30%;研發費用為6.35億元,同比增長5.38%。由此不難發現,海天三季度業績增速的階段性放緩,並非基本面惡化所致,或許可以歸結為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主動選擇的結果。

(圖源:微博@海天味業)

02

300億目標的現實考量

從過往數據來看,海天收入規模由百億跨越至200億元,僅用了5年時間。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269.01億元,距離300億的臺階已不遠。

海天味業今年能否一舉跨越300億大關?雖説目前還是未知,但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9月,海天宣佈修訂員工持股計劃,將原定的2025年淨利潤增長不低於10.8%的目標,調整為以2024年淨利潤為基數,2026年淨利潤複合增長率不低於11%。

這一調整看似提高了考覈門檻,但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或許是今年業績表現較為搶眼,又或是海天味業對未來業績充滿信心,所以才進行了修訂。更何況,在今年上半年,海天味業已經成為調味品行業唯一一家「A+H」上市的企業,其海外業務進入實質性的拓展階段,有望給海天味業帶來更大助益。

目前來看,海天今年破局300億雖説面臨挑戰,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

一方面,雖然四季度面臨春節延后(2026年春節在2月下旬)帶來的消費節奏擾動,可能導致部分節慶備貨需求推迟,但同時也意味着旺季時間拉長、促銷窗口增多。疊加「雙11」「年貨節」等電商節點,若海天能夠有效組織貨源、強化線上線下聯動促銷,並藉助節日禮品裝、家庭套裝等形式刺激消費,仍具備衝刺目標的可能性。

更何況,海天擁有完善的分銷網絡和最強的庫存周轉能力,能夠在短時間內調動資源應對市場需求變化,這是許多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核心優勢。

另一方面,從產品結構演變趨勢看,海天高附加值品類佔比不斷提升,為營收增長提供強勁動能。目前,醬油仍是海天的核心基本盤,但其增長已趨於穩健;真正驅動未來躍遷的,將是蠔油、調味醬及其他新興品類的放量增長。特別是「其他品類」中包含的料酒、醋、雞精、複合調味料等,正處於快速導入期。

03

海天衝刺300億

餐飲市場成最大「絆腳石」?

在調味品行業的發展邏輯中,有一個極易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底層驅動力——餐飲渠道的景氣度。作為中國最大的調味品企業,海天味業雖以家庭消費市場為根基,但其真正的增長引擎,實則深植於餐飲端的需求擴張。

近年來,隨着中式連鎖餐飲的快速崛起、外賣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團餐標準化進程的推進,B端市場已成為調味品企業爭奪的核心戰場。

而在此背景下,海天味業所面臨的最大外部挑戰,並非來自零售市場的競爭加劇或消費者口味變遷,而是餐飲行業整體復甦乏力所帶來的壓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1—6月,全國餐飲收入累計27480億元,同比增長4.3%。其增速較上年同期的7.9%呈現放緩。另據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數據,今年1—6月全國餐飲收入、限上餐飲收入增速同比下降3.6個、2.0個百分點,增長動能減弱。

中國烹飪協會認為,上半年餐飲業呈現「營收增速放緩、利潤下滑、競爭加劇」的態勢。下游餐飲行業的壓力也不可避免的傳導至上游與餐飲相關的供應鏈企業中。

此外,大量中小餐館仍在盈虧線上掙扎,高端餐飲客流量恢復緩慢,連鎖品牌擴張趨於謹慎,這些都直接抑制了餐飲企業對調味料的大規模採購需求。

截至2024年,海天味業銷售渠道已覆蓋全國100%地級市及90%縣級市,線下渠道貢獻88.6%營收,餐飲渠道佔比58%,連鎖餐飲採購額超5億元。

對於海天而言,餐飲渠道不僅是銷量的重要來源,更是產品創新與品牌滲透的關鍵試驗場。許多爆款產品的誕生最初都均源於廚師羣體的使用反饋和后廚場景的實際需求。餐飲客户對風味穩定性、操作便捷性、成本可控性的高要求,倒逼海天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

同時,一旦某款產品被知名餐廳採用,便極易形成示範效應,帶動區域乃至全國範圍內的推廣複製。因此,餐飲端的活躍程度,本質上決定了海天新品迭代的速度和市場教育的成本。

然而當前現實是,餐飲業復甦呈現出整體弱於預期的特徵,既未徹底萎縮,也難言強勁反彈。這對海天的產品組合提出了新的考驗——如何在保障基本盤的同時,推動高端化戰略不被拖累?

更為嚴峻的是,部分餐飲企業為應對成本壓力,開始轉向自建中央廚房或與區域性小廠合作定製專屬調料,試圖繞開頭部品牌以降低採購成本。這類「去品牌化」的趨勢雖尚未形成主流,但在火鍋底料、醬料包等領域已有苗頭。若餐飲復甦長期疲軟,將加劇這一替代風險,進而削弱海天在B端的定價權和渠道控制力。

從長遠看,真正的解法仍在於整個餐飲生態的實質性回暖,否則,即使海天在C端不斷發力、在線上持續擴張,也難以完全填補B端缺失的增長動能。

海天味業當前面臨的業績波動,表面看是季度數據的起伏,實質上折射出其與餐飲行業深度綁定的成長邏輯正遭遇挑戰。

未來,海天能否穿越周期、實現穩健增長,很大程度上離不開餐飲市場的修復進度及其在市場不斷變化中的適應能力。唯有真正解決這一問題,才能在不確定的時代中錨定確定的方向,繼續引領中國調味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納食」,作者:行業觀察,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