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30 10:17
之前看到過這麼一段話:
一把手是大腦,班子成員是手足。有了一個好的大腦,就是手足有點毛病,照樣成就一番事業。大腦出了毛病,手足就會亂套。
形容得很貼切,從某種程度上來説,一家公司好不好,關鍵就在於一把手。
很多一把手,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往往容易犯這3種錯誤。
1、在戰略上不夠用心
很多公司的一把手對戰略並不重視,他們眼里只有銷售目標,每天只為銷售目標一路狂奔,而沒有去思考最重要的事情。
作為一把手,你永遠要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去思考你的戰略,如何實現你的戰略。
也有一些一把手,雖然很重視戰略,但戰略只留在PPT,説「我們要成為行業第一」,但具體怎麼做,怎麼落實,沒有想過。
他們也缺乏定力,總是被對手牽着鼻子走,看見別人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戰略恰恰是不做什麼,是舍九取一。
2、總是在降級使用
有的一把手犯的錯誤是降級使用,他明明是老闆,結果卻在做業務經理、品牌經理的活兒。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什麼都靠你一個人,企業無法實現跨越式發展。
之所以會降級使用,核心原因是他沒有搭好班子,缺乏能干的將軍,所以很多事情都不得不自己大包大攬。
3、只有命令沒有機制
而一把手容易犯的另外一個錯誤,就是沒有在公司內部建立機制。
表現爲管理隨心所欲,流程混亂,獎懲看心情而非制度。
內部運作高度依賴一把手的主觀判斷和臨時指令,這樣也容易導致決策失誤。
所以,合格的一把手,都要解決這三個問題:定戰略、搭班子、建機制。
沒有戰略的公司,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上沒有方向和目標的船,雖然可能隨風漂流,但最終到達目的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可能在風暴中沉沒。
所以一把手定戰略,就如同船長繪製航海圖。因此,一定要在上面花大量的時間。
那麼,有哪些制定戰略的流程和技巧?
1、戰略定位:三位一體圖
戰略定位不能從「想做」出發,而是要結合想做、可做、能做。
想做:就是你的使命、願景、目標,它是支持你做大、做強、做持久的根本動力。
戰略要從你的願景出發,如果你還沒有想好要做什麼,那麼就不可能有戰略。
可做:就是你做的事,要符合大勢,要順應規律,這樣你纔可以去做成這件事。
戰略必須切合實際,順勢而為,你必須全面考慮內部限制條件和外部環境因素。
能做:就是你的能力和優勢,包括你的絕對優勢,以及跟別人對比的相對優勢。
戰略要發揮企業的優勢和特性,一定要做你擅長的事。
2、找到戰略的遠見:戰略五看
那麼,如何具備遠見,找到自己的機會?
有一個戰略五看:看趨勢,找方向;看市場變化,找機會;看用户,找定位;看同行,找差距;看自己, SWOT分析。
3、構建企業競爭優勢:波特五力模型
又該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也有一個工具,就是波特五力模型。
第一個,規模優勢,要看規模有沒有帶來成本領先。第二個,產品差異化優勢,你的產品有沒有滿足差異化需求。第三個,技術領先優勢,你的技術有沒有壁壘。第四個,資金端優勢。第五個,渠道優勢,你有沒有構建一個強大的銷售渠道。
4、戰略執行到落地的7七個步驟
此外,你還要考慮戰略的執行與落地,如果沒有執行與落地,你的戰略其實也不叫做戰略。
從戰略到執行也有七個步驟:高管培訓、企業診斷、戰略共創、架構設計、績效設計、人才培養、跟蹤覆盤。
所以,戰略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因此一定要針對性學習,這些內容我在《老闆三板斧》中有非常詳細的講解,在這里就不再展開。
一把手很重要的第二件事,就是搭班子。
在《盈利》一書中,作者提到搭班子有三條關鍵原則:一是功能要全;二是將要用強;三是兵要多。
1、功能要全。
企業就像一個生命體,必須「五臟俱全」,人有心、肝、脾、肺、腎,缺少任何關鍵功能都難以生存。
企業也是如此,我之前也提到過達摩五指,產品、營銷、品牌、技術、運營,你都必須要有。
功能齊全,通過分工協作,形成合力,實現客户價值,確保經營系統的完整性。
2、將要用強。
組織的強大源於人才的強大。領導者必須敢於並善於任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
古人説得好: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的員工比你水平高得多,你就能做出一方天地;你能用「朋友」一樣的下屬,你就能夠稱霸;最糟糕的是用很差的下屬,下屬都唯你馬首是瞻,那你就危險了。
所以,一定要用強將,他至少在某一個方面比你強,他一定要能獨當一面,能和你互補。
在我們公司,我招聘高管,如果他沒有在某一個方面超過我,我是堅決不會要的。
當每一個人都有強的地方,你也就避免了降級使用,一把手可以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3、兵要多
此外,你還要有大量的好的員工,但所謂多,不只是多在人數,而是多在質量。
組織的戰鬥力取決於一支訓練有素、價值觀一致、能打硬仗的「精兵」隊伍。所謂的「多」,應體現在高質量人才的密度和人才儲備的深度上。
谷歌等頂尖公司也推崇「人才密度」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組織中高質量人才達到一定濃度時,會自動形成追求卓越、互相學習的正向環境,並自然淘汰不符合標準的成員。
所以搭班子,取決於一把手要對人有意識,要重視人,要做好人才招聘、人才盤點、人才培養等相關工作。
當公司有一定規模后,企業需要從「老闆」為主,變為以「機制」為主。一個合格的總經理,一定要會建制度。為企業設計和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從而驅動組織自動、高效地運轉。
管理的制度,一般來説分為三大類:
第一,是業務的管理制度。比如説戰略會該怎麼開,業務覆盤會該怎麼開,客户資源該怎麼分配,提成制度該怎麼定,業務的高壓線制度該怎麼定……
第二,人才管理制度。比如説每個層級晉升的標準是什麼,能公開透明、能衡量嗎?每個層級轉崗的標準是什麼?降級的標準是什麼?
第三個,利益分配製度。前線業務部門該怎麼分錢?中后臺該怎麼分錢?股權該怎麼分配……
其實,錢分對了,管理一半的問題就解決了。
好的制度讓壞人變好,壞的制度讓好人變壞。所以要儘量設計好的制度,激發員工的潛力。
所以制度是至關重要的,制度建立起來后,企業的穩定與發展不再依賴於任何一個天才或強人,而是依靠一套不隨個人意志轉移的、能夠自我循環的機制。
最后總結一下,判斷一個人能不能做「一把手」,就看這3點:會不會定戰略,戰略決定組織能走多遠;能不能搭班子,班子決定組織能走多快;善不善於建制度,制度決定組織能走多穩。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張麗俊」,作者:張麗俊,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