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盤下了六年的棋,浦發贏得並不輕松

2025-10-30 10:19

帷幕徐落,勝果來得並不輕松。

10月28日晚間,浦發銀行發佈《關於「浦發轉債」到期兑付結果暨股份變動的公告》顯示,截至10月27日,累計已有498.37億元浦發轉債轉為公司普通股,累計轉股股數為39.54億股。

此外,未轉股的浦發轉債金額為1.63億元,佔浦發轉債發行總額的0.3258%。按照每張110元(含税)的價格,該行向未轉股的浦發轉債進行到期兑付,到期兑付總金額為1.79億元。該行表示,「未對公司資金使用造成影響」 。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10月28日,浦發轉債發行總額為500億元,發行期限為6年。根據浦發銀行公告,浦發轉債將於10月27日截止轉股,並於10月28日完成本息兑付。

隨着浦發轉債的塵埃落定,這場持續近六年的轉股棋局終於落下帷幕。最終以機構「救場」與資本補充收官,同時也將盈利攤薄壓力擺上檯面。

關鍵先生輪番救場,浦發轉債三百億兑付危機始末

回顧浦發轉債的歷史,從發行人角度而言,成功促使投資者轉股是核心目標之一,這不僅能避免債券到期時的大規模本息兑付,更能直接補充核心資本,優化資本結構。

浦發轉債自2020年5月進入轉股期后,轉股進程始終較為緩慢。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未轉股比例仍高達99.9971%,近乎全部存續。這意味着絕大多數持有人選擇持有至到期兑付,而非轉換為公司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從2024年起,浦發銀行在二級市場的股價表現持續走強。Wind數據顯示,2024年該行累計漲幅達67.74%。截至2025年10月23日,浦發銀行年內漲幅為31.28%,在42家上市銀行中排名第三。

如此亮眼的股價漲幅依然沒能刺激投資者轉股積極性,2025年以來,隨着浦發轉債即將到期兑付,浦發銀行也面臨不小的轉股壓力。市場觀望情緒濃重的關鍵時期,兩家AMC的相繼出手,助力浦發轉債轉股進程迎來關鍵性提速。

2025年6月,浦發銀行發佈公告稱,信達證券管理的信豐1號單一資產管理計劃將約1.18億張浦發轉債轉為普通股,佔發行總量的23.57%,轉股后持有該行的股份佔比為3.01%,成為該行前十大股東之一。

9月30日,浦發銀行再次發佈公告稱,東方資產及其一致行動人通過二級市場購入普通股並將可轉債轉股后,持股比例達到3.44%,成為該行第五大股東。

信達資產、東方資產相繼助力,依然沒有有效激發市場的轉股熱情,9月17日,浦發銀行發佈《關於「浦發轉債」到期兑付暨摘牌的第一次提示性公告》時,該行仍有327億待轉股規模。

300億元兑付壓力高懸下,中國移動成為緩解浦發銀行可轉債到期兑付壓力的第三位「關鍵先生」。10月13日晚,該行發佈公告,中國移動於10月13日將其持有的5631.45萬張可轉債轉股。轉股后,中國移動對浦發銀行的持股比例由17%增加至18.18%。

多位「關鍵先生」的輪番救場,有效帶動了市場的轉股熱情,隨着浦發可轉債持有人轉股增多,10月16日,中國移動持股比例被動稀釋至17.80%。

10月17日,中國移動再次給市場吃下「定心丸」,公司將其持有的1874.07萬張可轉債轉為1.5億股浦發銀行普通股。轉股后,中國移動持股比例由17.80%增加至18.15%。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7日,浦發銀行總股為333.06億股。浙商證券研報指出,若浦發轉債實現全額轉股,靜態測算下浦發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有望提升48個基點至9.39%,有助於夯實資本實力,拓展業務空間。

然而從硬幣的兩面來看,對於中小股東而言,資本補充的同時也帶來盈利攤薄壓力。以2024年為參照,浦發銀行總股本為293.52億股,該行合計新增約39.54億股,使該行的總股本擴大約13.4%,同時會導致浦發2024年每股收益攤薄約11.8%。

回溯浦發銀行近年盈利表現,Wind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間,該行淨利潤分別為583.25億元、530.03億元、511.71億元、367.02億元和452.57億元,同比增速依次為-0.99%、-9.12%、-3.46%、-28.28%和23.31%。

儘管2024年浦發銀行淨利潤實現顯著回升,同比增幅超過兩成,展現出較強的盈利修復動能,但若與2020年高點相比,仍有接近130億元的利潤差距尚待彌補。進入2025年上半年,該行實現淨利潤297.37億元,同比增長10.19%,繼續維持正向增長趨勢。

值得關注的是,隨着可轉債大規模轉股推進,浦發銀行總股本將顯著擴張。這意味着,浦發需在現有盈利基礎上,實現相應幅度的淨利潤增長,纔能有效對衝轉股帶來的收益稀釋壓力。

在淨利潤尚未完全恢復至歷史高點的背景下,疊加轉股所帶來的股本擴大影響,浦發銀行未來盈利能力的持續性與增長強度,將直接決定其每股收益表現,也成為市場持續關注的焦點。

壓力另一面:合規承壓,內控任重道遠

在浦發銀行面臨資本補充與盈利增長雙重挑戰的同時,其內部管理與合規執行層面同樣承受着壓力。儘管轉股推進為資本充足率帶來積極影響,但該行在業務前端,特別是信貸與內控領域的合規表現,卻反映出數字化轉型在落地執行環節仍存在斷層。

企業預警通顯示,9月29日,浦發銀行合肥分行因違反金融統計相關規定等6項違規被警告,被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罰款87.6萬元。時任浦發銀行合肥分行零售業務部總經理陳某、時任浦發銀行合肥分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胡某,對未按規定履行客户身份識別義務負有責任,分別處罰款2萬元、1萬元。

9月25日,浦發銀行臺州分行因信貸業務違規、內控制度不健全,被台州金融監管分局罰款120萬元。

8月4日,無錫金融監管分局對浦發銀行開出三連罰單。其中,浦發銀行無錫分行因固定資產貸款管理不到位、流動資金貸款「三查」不到位、個人貸款「三查」不到位,被罰款175萬元。

浦發銀行無錫中山支行因滾動簽發銀行承兑匯票虛增存貸款規模,被罰款80萬元。浦發銀行宜興陽羨支行因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被罰款35萬。

相關責任人方面,時任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無錫分行行長、副行長孫某某、周某某分別被警告並罰款8萬元、5.5萬元。無錫中山支行行長李某某被警告並罰款7萬元。宜興陽羨支行零售客户經理蔣某某被警告並罰款5.5萬元。

7月18日,浦發銀行北京分行因不正當手段發放貸款、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北京金融監管局罰款245萬元。值得注意的是,相關責任人劉某某與畢某某分別被警告並罰款40萬元與20萬元,這一數額罰款在銀行業從業個人罰款中並不多見。

7月4日,浦發銀行重慶合川支行因支付結算業務違規、反洗錢業務違規、數據報送與治理違規、內控制度不健全被中國人民銀行合川分行罰款117.5萬元。

6月4日,浦發銀行鄭州分行因未按規定履行客户身份識別義務,被中國人民銀行河南省分行罰款100萬元。時任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鄭州分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徐某某被罰款5萬元。

1月24日,浦發銀行安陽分行因貸后管理不到位;理財資金投資股權項目管理不到位;個人消費貸款管理不到位;違規處置不良貸款,被安陽金融監管分局罰款245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浦發銀行安陽分行余波未平。4月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陽監管分局對浦發銀行安陽分行多名高管及員工實施行政處罰,涉及貸后管理不到位、個人消費貸款管理不到位及違規處置不良貸款等多項違規行為。

根據安陽金融監管分局公示的行政處罰信息,七名浦發銀行安陽分行高管及員工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其中,最嚴厲的處罰落在了客户經理常性偉身上,因個人消費貸款管理不到位被處以禁止五年從事銀行業工作的行政處罰。

1月9日,浦發銀行泰州分行因項目貸款貸前調查、貸后管理不到位;個人貸款資金被挪用;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等多項違法行為,被泰州金融監管分局罰款105萬元。

近年來,浦發銀行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強化科技賦能與風險防控能力建設,致力於通過系統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然而,2025年以來頻繁出現的監管罰單説明,浦發數字化風控策略在執行層面仍存在阻點。也凸顯了該行在信貸業務合規制度執行力、員工貸前審覈與調查、貸后監督機制等關鍵環節尚未完全實現數字化閉環管理。

儘管浦發銀行在科技系統建設方面不遺余力,但若不能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執行問題,特別是在信貸審批、資金用途監測、員工操作規範等高頻風險領域的落地管控,其數字化風控體系的實際成效將難以充分體現。

未來,浦發銀行持續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時,更需進一步強化制度執行、壓實各級管理責任、完善行為監督與問責機制,才能真正實現數字化轉型與風險防控的深度融合,築牢高質量發展根基。

張為忠的「改革」藥方,能否根治浦發舊疾?

自2023年9月張為忠執掌浦發銀行以來,浦發迎來了一系列深刻變革。

面對連續多年的業績下行壓力,張為忠提出以「數智化」為核心驅動力的轉型戰略,系統性構建包括「五大賽道」「五數體系」在內的新業務框架,並完成了從行長、副行長到多位業務總監的高管團隊重組,為全行注入了新的組織活力。

在這一系列改革推動下,浦發銀行在2024年交出一份可喜的成績單。該行全年歸母淨利潤達到452.5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3.31%,創下近十二年來的最高增速。同時,資產質量的關鍵指標顯著改善,不良貸款率降至1.36%,為近十年最低水平,不良貸款余額也連續第五年下降,顯示出短期經營企穩向好的態勢。

然而,成績單背后,浦發盈利增長的核心因素,淨息差壓力依然顯著。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浦發銀行的淨息差為1.41%,較2023年僅收窄1個基點。與國內銀行業及股份制銀行整體水平相比,其淨息差表現呈現出邊際改善,跑贏行業大勢。

但深入分析來看,該行關鍵業務收益率下行幅度仍不可小視。例如零售貸款收益率同比下降0.82%至4.15%,反映出在LPR下行、存量按揭重定價及信貸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銀行定價能力依然持續承壓。

與此同時,收入結構方面同樣面臨挑戰。上半年非利息收入雖實現增長,但結構亟待優化: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同比下降1.02%,主要受銀行卡和投行業務收入下滑拖累。若手續費收入持續承壓,過度依賴投資收益,也將加劇浦發非息收入的波動性。

更值得關注的是,區域經營分化問題日益凸顯。上半年,浦發長三角區域 「一枝獨秀」,營業利潤佔比31.80%,而西部地區營業利潤- 22.60億元,成唯一虧損區域,區域盈利協同性亟待提升。若區域不平衡持續,也將對該行資產質量穩定性造成影響。

在資產質量方面,特別需要警惕的是房地產相關貸款風險,對公房地產貸款不良率3.57%仍顯著高於全行平均水平,個人按揭貸款不良率也出現微升。若樓市復甦不及預期,可能引發房地產不良率反彈。

總體而言,張為忠帶領的新班子已成功止住了浦發銀行的業績下滑態勢,並通過清晰的戰略佈局讓市場看到了轉型的希望。然而,浦發這場「翻身仗」的基礎尚不牢固,銀行正面臨着息差持續承壓、收入結構單一、區域發展失衡等多重挑戰。

結語:理性辯證,任重道遠

2025年,浦發銀行正站在一個「成績與挑戰並存,希望與壓力交織」的關鍵節點。

張為忠掌舵下的戰略改革與高管團隊重組,已成功扭轉了業績下滑的頹勢,並以「數智化」為核心繪製了清晰的轉型藍圖。同時,歷時五年的浦發轉債棋局在多方「救場」下終於收官,為銀行注入了寶貴的核心資本。

然而,這場「翻身仗」的根基遠未牢固。短期看,大規模轉股帶來的盈利攤薄壓力,對尚未恢復至歷史峰值的淨利潤構成了直接挑戰;中期看, 淨息差持續承壓、收入結構單一、區域發展失衡等結構性頑疾,仍是制約其高質量發展的瓶頸;長期看,頻頻出現的合規罰單,則揭示了該行數字化頂層設計存在「最后一公里」執行難題。

正所謂「魔鬼在細節之中」。對如今的浦發銀行而言,挑戰不在於頂層設計,而在於如何將「數智化」理念徹底貫穿至組織的「神經末梢」,能否攻克「最后一公里」的執行鴻溝,是浦發實現從短期業績「翻身」到長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考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萬點研究」(ID:Agumanhua),作者:成才,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